(1)2008-2021年连续14年获得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2)2021年被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核心库)收录(2021-2022)
(3)热烈庆祝《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入编北京大学图书馆《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20年版
首页
期刊简介
编委会
投稿须知
投稿指南
留言板
电子书
过刊浏览
过刊浏览
1990-2010年过刊请从知网查询
联系我们
期刊订阅
English
著作权使用声明
corelDRAW X4
版面费收取信息
论文修改细则
参考文献模板
论文模板
投稿指南
投稿论文审查表
点击
引用
下载
1
“生态水文学”学科发展和研究方法概述
2
高地应力区层状围岩斜竖井施工爆破数值模拟
3
基于熵值和模糊贴近度的区域水资源承载力评价
4
HEC-HMS模型次洪模拟的参数敏感性分析及应用
5
基于GIS的干旱区分布式产汇流过程模拟系统的研建
6
活性炭为载体的好氧颗粒污泥培养及性能研究
7
黄河小北干流河段揭河底规律分析
8
半干旱半荒漠地区沙柳周边土壤水分分布规律研究
9
基于SPOT-VGT数据的洞庭湖水体面积变化分析
10
城市水资源需求量变化趋势预测模型及应用
11
干旱区高盐度潜水蒸发试验研究
12
陕北地区年降水量频率分布参数估算研究
13
两种不同时间序列模型在地下水动态变化预测中的比较研究
14
污泥制取脱氮除磷材料的配比试验研究
15
采动影响下软岩巷道松动圈的联合测试方法研究
1
城市化建设带来的水问题及解决...
2
城市用水量预测方法及应用比较...
3
全球气候变化对中国淡水资源及...
4
基于模糊分析法的水资源承载力...
5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渭河流域水环...
6
基于熵权的灰色关联分析模型及...
7
改进密切值法在水环境质量评价...
8
我国非点源污染研究中输出系数...
9
石羊河流域水资源利用与节水农...
10
中国水资源现状分析与可持续发...
11
生态河流缓冲带构建技术初探
12
汉江上游流域水文特性分析
13
气象、水文干旱指数计算方法研...
14
R/S和Mann-Kenda...
15
改进的SCS模型在流域径流模...
1
循环荷载作用下土的动力特性及隧道工后沉降分析(7533)
2
基于GIS和SWMM模型的城市暴雨积水模拟(6418)
3
GIS及SWMM模型在防洪保护区内涝模拟中的应用(5254)
4
新安江上游生态系统产水服务及价值(4701)
5
TDR法、干烧法及烘干法测定土壤含水量的比较研究(2482)
6
高地应力区层状围岩斜竖井施工爆破数值模拟(2449)
7
Arc Hydro模型在流域水文特征提取中的应用——以蓟县沙河流域为例(2388)
8
基于水位/流量反推法的资料匮乏地区临界雨量研究(2328)
9
“生态水文学”学科发展和研究方法概述(2134)
10
仿真流域的总氮模拟——SPARROW模型应用方法研究(2111)
11
基于Morris的SWMM水质参数灵敏度分析与应用(2044)
12
InVEST模型在石羊河流域生态系统水源供给中的应用前景与方法(2000)
13
基于ABAQUS的边坡降雨入渗边界的开发及其验证(1985)
14
基于GIS的干旱区分布式产汇流过程模拟系统的研建(1981)
15
强夯作用下土体动力特性的数值模拟(1956)
文章编号
中文标题
英文标题
作者英文名
作者中文名
单位中文名
单位英文名
中文关键词
英文关键词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基金项目
从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2020
2021
2022
到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高级搜索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开设“黄河流域水资源研究”专栏 征稿启示
弘扬科学家精神专题宣传
热烈庆祝我刊入选《世界科技期刊影响力指数(WJCI)报告》2020科技版
热烈庆祝《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入编北京大学图书馆《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20年版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被中国引文数据库CSCD收录为2021-2022核心库来源期刊
2017年RCCSE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稿件修改提示
本刊声明
2022年第33卷第6期目录 刊出日期:2022年12月
全选
|
取消全选
|
合并选中摘要
黄河水质与沿线城市社会适应能力耦合协调分析
王 梅
1,2
, 秦于晴
1
, 左其亭
1,2
, 陈文鹏
3
, 吴佩鹏
1,2
2022,33(6):1-9.[
摘要
](
461
)[
PDF
](
128
)
1971-2015年鄂西山地极端气温变化特征分析
师银芳, 熊劲锟, 邢 捷
2022,33(6):10-17.[
摘要
](
243
)[
PDF
](
97
)
基于模糊综合指数法的陕西省水资源脆弱性评价
刘引鸽
1,2
, 杨雨欣
1
, 包江川
1
, 王少雄
1
2022,33(6):18-27.[
摘要
](
273
)[
PDF
](
87
)
水沙变化下松滋口大湖口河段健康评价及影响分析
常留红
1,3
, 覃瓶山
2
, 郑景琦
1,3
, 刘晓群
2
, 孙文硕
1,3
, 汤 薇
1,3
, 郭 洋
1,3
2022,33(6):28-34.[
摘要
](
220
)[
PDF
](
84
)
基于熵值-TOPSIS模型的湖南省水资源安全空间评价及障碍因子诊断
罗紫薇
1,2,3
, 胡希军
1,2,3
, 汤 佳
1,2,3
, 韦宝婧
2,3,4
2022,33(6):35-45.[
摘要
](
226
)[
PDF
](
89
)
基于指标优选和模糊综合优化模型的地下水质量评价研究
王 敬
1
, 袁星芳
1
, 韩 忠
1
, 黄林显
2,3
, 梁 浩
4
, 邢立亭
2,3
, 侯金霄
2
2022,33(6):46-52.[
摘要
](
138
)[
PDF
](
88
)
1980-2018年曹娥江中上游径流变化特征及归因分析
刘 洋
1,2
, 韩晓旭
3
, 李丽娟
1
2022,33(6):53-61.[
摘要
](
184
)[
PDF
](
97
)
基于稳定同位素的策勒河流域山区河流蒸发损失估算
吕雯改
1,2,3
, 刘云飞
1,2,3
, 殷昌军
1,2,3
, 桂东伟
1,2,3
, 王 鹏
1,2,3
2022,33(6):62-68.[
摘要
](
117
)[
PDF
](
65
)
WPT-HPO-ELM径流多步预报模型研究
许建伟
1
, 崔东文
2
2022,33(6):69-76.[
摘要
](
120
)[
PDF
](
78
)
泥沙沉降对水库中磷的空间分布影响
杨 通
1
, 孙志林
1
, 孙立霞
2
, 李宗宇
1
, 祝丽丽
2
2022,33(6):77-83.[
摘要
](
164
)[
PDF
](
84
)
乌江中上游地区极端降水特征及未来预估
冯椰林, 焦树林, 贺中华, 杨柳英
2022,33(6):84-94.[
摘要
](
210
)[
PDF
](
86
)
银川市某高密度城区合流制溢流污染特性研究
银雅伦
1
, 侯精明
1
, 杨 露
1
, 李东来
1
, 栾广学
1
, 李欣怡
1
, 樊 超
2
, 屈 蕴
2
2022,33(6):95-102.[
摘要
](
174
)[
PDF
](
75
)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珠澳地区取用水系统水资源承载力
李文雅
1,2
, 赵玲玲
2
, 翁学先
3
, 柳玉梅
4
, 宋小燕
1
2022,33(6):103-110.[
摘要
](
147
)[
PDF
](
72
)
中国内地分区年用水总量预测模型研究
周宇茗
1
, 陈恬玥
1
, 郭 青
1
, 宋松柏
1,2
2022,33(6):111-119.[
摘要
](
105
)[
PDF
](
68
)
南京市不同城市化水平区域洪灾风险评价
高玉琴
1
, 徐佳颖
1
, 袁晨禹
1
, 李 凯
2
, 周 昕
3
, 邱娅柳
4
2022,33(6):120-128.[
摘要
](
126
)[
PDF
](
79
)
基于MIKE21的跨河桥梁壅水数值模拟分析
孙治平
1
, 赵志宏
2,3
, 刘子金
2
, 王 鑫
2,3
, 连海东
2
, 王 燕
2
, 任子豪
2,3
2022,33(6):129-136.[
摘要
](
194
)[
PDF
](
77
)
雨水花园水力传导度的衰减过程及其防治措施研究
党振国
1
, 蒋春博
1,2
, 李怀恩
1,2
, 汤海川
1
, 饶茂郅
1
, 宋凯歌
1
2022,33(6):137-144.[
摘要
](
154
)[
PDF
](
74
)
上拔力-水平力-扭矩组合荷载作用下斜桩承载特性模型试验
曹卫平
1,2
, 石玉斌
1
, 高帅鹏
1
2022,33(6):145-150.[
摘要
](
109
)[
PDF
](
69
)
基于Apriori和GP-XGBoost的特高拱坝变形缺失数据填补方法
吴诚姝
1,2
, 陈 波
1,2
, 刘庭赫
1,2,3
2022,33(6):151-158.[
摘要
](
165
)[
PDF
](
73
)
受压圆孔板的闭合裂纹尖端应力强度因子解析解
彭绍驰, 经来旺, 吴 迪, 经 纬
2022,33(6):159-166.[
摘要
](
169
)[
PDF
](
86
)
基于裂缝冲刷试验的分散性土自愈性研究
张晓飞
1
, 陈新炜
1
, 严 涛
2
, 张文伟
1
, 李守义
1
2022,33(6):167-173.[
摘要
](
142
)[
PDF
](
76
)
广西河池红层泥岩力学特性的纳米压痕试验研究
罗婷倚
1
, 张清淞
2
, 刘志彬
2
, 唐亚森
1
, 王宇婷
2
2022,33(6):174-181.[
摘要
](
112
)[
PDF
](
69
)
超固结粉质黏土静止土压力系数原位试验研究
陈树峰
1,2
, 孔令伟
2,3
, 李焕焕
1
2022,33(6):182-188.[
摘要
](
112
)[
PDF
](
83
)
基坑开挖对临近土体三维应力的影响研究
黄翔宇
1
, 李顺群
1
, 芮子航
1
, 包义勇
2
, 项晨旭
2
, 马小虎
2
2022,33(6):189-195.[
摘要
](
125
)[
PDF
](
73
)
新疆玛纳斯河流域植被水分利用效率时空格局及影响因素研究
孔晶晶
1
, 昝 梅
1,2
, 王雪梅
1,2
, 杨雪峰
1,2
2022,33(6):196-203.[
摘要
](
121
)[
PDF
](
82
)
小型地中式称重蒸渗仪系统的研制
谢永玉
1
, 陈 冰
2
, 徐俊增
1,2
, 李 萍
3
, 方铭琛
2
, 陈 曦
4
, 魏含津
2
, 刘笑吟
2
2022,33(6):204-212.[
摘要
](
147
)[
PDF
](
72
)
淮河流域主要农作物水足迹时空演变及影响因素分析
封 琼
1
, 毕忠飞
2
, 刘 俊
1
2022,33(6):213-219.[
摘要
](
136
)[
PDF
](
106
)
黄河水质与沿线城市社会适应能力耦合协调分析
王 梅
1,2
, 秦于晴
1
, 左其亭
1,2
, 陈文鹏
3
, 吴佩鹏
1,2
通过建立黄河水质与社会适应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结合主成分分析法和熵权法,定量揭示2012-2019年黄河沿线11个城市的黄河水质与社会适应能力的演变趋势,并对两者的耦合协调发展态势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内多数城市黄河水质多年平均状况良好,仅运城市和呼和浩特市河段水质较差,以营养物和有机物污染为主;多数城市社会适应能力呈波动上升趋势,运城市则稳定在最低水平,菏泽市次之,经济支撑薄弱是两城市低社会适应水平的主因;城市黄河水质与社会适应能力两系统整体处于良好耦合、中级协调状态,黄河水质整体上具备承载沿线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潜能,但社会适应能力系统应对黄河水环境恶化所能产生的社会修复稍有欠缺;菏泽市、呼和浩特市和银川市处于初级协调状态,运城市处于勉强协调状态,两系统间存在单向乃至双向约束。
2022,33(6):1-9.[
摘要
](
461
)[
PDF
](
128
)
1971-2015年鄂西山地极端气温变化特征分析
师银芳, 熊劲锟, 邢 捷为深入了解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鄂西山地极端气温事件的变化规律与特征,基于1971-2015年恩施、巴东、来凤、房县4个气象台站的逐日数据,采用线性回归、滑动平均、Mann-Kendall检验和小波分析方法,探讨分析了鄂西地区极端气温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971-2015年鄂西山地极端最低气温、极端最高气温和高温日数均呈上升趋势,其中极端最低气温的升幅最大,霜冻日数呈减少趋势;极端冷事件数逐年减少,极端热事件数逐年增多,突变年份分别为1996和2007年。鄂西山地极端气温事件具有5、18 a等周期的周期性变化特征,极端气温事件发生频率具有明显交替的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能够对鄂西地区防灾减灾,构建极端气温气象灾害的综合防范机制提供参考依据。
2022,33(6):10-17.[
摘要
](
243
)[
PDF
](
97
)
基于模糊综合指数法的陕西省水资源脆弱性评价
刘引鸽
1,2
, 杨雨欣
1
, 包江川
1
, 王少雄
1
根据水资源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构建了水量、水质、灾害3个准则层,自然因素、人为因素、承载因素3个约束层,27个指标层的水资源脆弱性评价体系。基于层次分析法与熵值法组合定权,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对2007-2017年陕西省10个地级市水资源脆弱性进行评价和区划,采用障碍度模型探究水资源脆弱性的障碍因子。结果表明:咸阳市和渭南市的水资源脆弱性为Ⅴ级;西安市、宝鸡市、铜川市、榆林市为Ⅱ级;延安市、汉中市、安康市、商洛市为Ⅰ级。研究期内咸阳市、渭南市、安康市、商洛市的水资源脆弱性呈下降趋势,西安市、铜川市、延安市、汉中市呈增高趋势,宝鸡市和榆林市两市脆弱性不变。在空间上表现出“南北低,中部高”的分布特征。影响水资源脆弱性的主要障碍因子为年降水量变化率、万元GDP用水量、旱涝面积受灾比、万元GDP废水排放量、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率。研究表明陕西省各地水资源脆弱状况差异较大,增强和降低趋势并存,有待于进一步开展因地适宜的管理和调控。
2022,33(6):18-27.[
摘要
](
273
)[
PDF
](
87
)
水沙变化下松滋口大湖口河段健康评价及影响分析
常留红
1,3
, 覃瓶山
2
, 郑景琦
1,3
, 刘晓群
2
, 孙文硕
1,3
, 汤 薇
1,3
, 郭 洋
1,3
松滋口是长江向洞庭湖输运水沙的重要通道,长江上游水库群的修建改变了其水沙模式,一定程度上对河湖健康产生了影响。基于松滋河东支大湖口河1991-2017年的实测水沙数据,分析其水沙年际及突变变化,建立考虑水沙过程的大湖口河健康评价模型,综合物理形态、生态环境、社会服务3个方面,对其健康状况进行评价并分析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991-2017年大湖口河径流量年际无明显变化,但输沙量呈显著减小趋势,减幅达98.5%;研究期水沙突变时间节点为1997、2003和2006年,与上游水库的修建及运行时间较为一致;大湖口河整体健康水平处于中等,在现有水沙变化条件下,大湖口河的健康水平呈现下降趋势,需要采取进一步治理修复措施。
2022,33(6):28-34.[
摘要
](
220
)[
PDF
](
84
)
基于熵值-TOPSIS模型的湖南省水资源安全空间评价及障碍因子诊断
罗紫薇
1,2,3
, 胡希军
1,2,3
, 汤 佳
1,2,3
, 韦宝婧
2,3,4
湖南省水资源安全对维系长江中下游地区水安全有着重要作用,对其进行空间评价和障碍因子诊断,旨在为区域生态治理和水资源开发利用提供决策依据。从水资源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生态环境条件3个子系统中选择13个指标构建水资源安全空间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TOPSIS模型评价水资源安全综合状况并绘制空间分布图,利用障碍度模型识别主要障碍因子。结果表明:2000-2015年湖南省水资源安全处于Ⅲ级(基本安全),至2020年达到Ⅱ级(较安全)状态,并逐年好转,与水利建设成果同步;2000-2020年间全域水资源安全空间分异明显,郴州市保持着较高的水资源安全水平状态,湘潭市和衡阳市处于较低安全水平;湖南省水资源安全主要障碍因子为GDP、人口密度、农田有效灌溉单位用水量、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和单位GDP用水量。湖南省水资源安全水平在研究期内稳步提高,处于不安全水平的区域还需要进一步围绕主要障碍因子进行优化。
2022,33(6):35-45.[
摘要
](
226
)[
PDF
](
89
)
基于指标优选和模糊综合优化模型的地下水质量评价研究
王 敬
1
, 袁星芳
1
, 韩 忠
1
, 黄林显
2,3
, 梁 浩
4
, 邢立亭
2,3
, 侯金霄
2
进行地下水质量评价时往往需要较多的水质指标,一方面增加了取样和检测成本,另一方面容易引起评价过程中的重复描述,导致评价结果失真。通过利用Pearson相关系数(相关性)和因子分析(主控性)对水质评价指标进行优选,在此基础上结合模糊综合优化模型对2017年寿光市枯水期地下水质量状况进行评价。结果表明:通过将模糊综合评价和可变模糊集耦合,能够很好地解决水质等级划分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其评价结果也更加准确合理;利用指标优选将7个原始水质指标优选为4个指标,不但能够有效减少数据冗余,而且能够充分保留原始指标的有效信息,并且具有更高的评价合理性;在此基础上,识别出研究区地下水污染的主控指标为硝酸盐、总硬度、锌和COD;研究区内的蔬菜种植区地下水污染较为严重,其主要超标因子为硝酸盐和总硬度,主要是氮肥的过度使用及地表污染物通过河流进入地下水体逐渐累积的结果。
2022,33(6):46-52.[
摘要
](
138
)[
PDF
](
88
)
1980-2018年曹娥江中上游径流变化特征及归因分析
刘 洋
1,2
, 韩晓旭
3
, 李丽娟
1
水资源对人类社会发展至关重要,掌握河川径流变化规律是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基础。当前关于径流变化的研究涉及径流年际变化规律、径流年内分配特征、径流变化的归因分析3个方面。利用1980-2018年嵊州站、黄泽站和花山站3个水文站的月径流数据,结合多种研究方法对曹娥江中上游的径流量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曹娥江中上游年平均径流量呈减小趋势,其中黄泽站变动最大,其次为花山站,嵊州站年平均径流量变动最小;春季各站平均径流量均呈显著减小趋势,冬季黄泽站平均径流量呈显著增大趋势;嵊州站和花山站年平均径流量在2003年发生突变,黄泽站没有明显突变点;不同时期径流量年内分配过程线均呈“三峰”形态,峰值分别出现在3-4月、6月和8-9月,峰值表现为“低-高-低”的特征;对于嵊州站和花山站,人类活动为研究期径流量减少的主要原因,而降雨因素是造成黄泽站径流量减少的主要原因。
2022,33(6):53-61.[
摘要
](
184
)[
PDF
](
97
)
基于稳定同位素的策勒河流域山区河流蒸发损失估算
吕雯改
1,2,3
, 刘云飞
1,2,3
, 殷昌军
1,2,3
, 桂东伟
1,2,3
, 王 鹏
1,2,3
为探究昆仑山北坡山区流域水体蒸发损失垂直变化情况,基于2016年5-12月昆仑山北坡中段策勒河流域不同水体同位素数据,运用蒸发富集模型和稳定同位素(
18
O和
2
H)方法,研究了流域内不同水体的同位素时空变化特征,分析了策勒河流域的补给来源,并根据蒸发富集模型估算了流域内不同海拔地区同位素的蒸发损失。结果表明:流域内不同水体同位素的特征呈高山区贫化、荒漠区富集的趋势;策勒河河水与地下水存在密切的水力联系;策勒河流域在不同海拔的平均蒸发损失:高山区为24.99%、中山区为29.04%、荒漠区为35.00%。研究结果对理解区域水平衡及其对山区生态系统气候变化的响应具有重要意义。
2022,33(6):62-68.[
摘要
](
117
)[
PDF
](
65
)
WPT-HPO-ELM径流多步预报模型研究
许建伟
1
, 崔东文
2
为提高径流时间序列多步预报精度,建立了小波包变换(WPT)-猎人猎物优化(HPO)算法-极限学习机(ELM)相融合的径流时间序列多步预报模型,并应用于云南省南康河水文站月径流和日径流时间序列多步预报。引入HPO算法原理,在不同维度条件下选取6个典型函数对HPO进行仿真验证;利用2层WPT将径流时序数据分解为4个子序列分量,达到降低径流序列数据复杂性和不平稳性的目的;采用HPO优化ELM输入层权值和隐含层偏值,建立WPT-HPO-ELM模型对实例月径流和日径流进行多步预报。结果表明:HPO算法具有较好的寻优精度和全局搜索能力;WPT-HPO-ELM模型对预见期为1~3个月的月径流具有理想的预报效果,预报的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2.43%,合格率≥99.2%,确定性系数≥0.999;对预见期为4~6个月的月径流具有较好的预报效果,预报的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15.0%,合格率≥73.3%,确定性系数≥0.991;当预见期≥7个月时,预报效果较差。对预见期为1~3 d的日径流具有理想的预报效果,预报的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1.23%,合格率为100%,确定性系数≥0.999;对预见期为4~7 d的日径流具有较好的预报效果,预报的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15.3%,合格率≥73.0%,确定性系数≥0.947;当预见期≥8 d时,预报效果较差。WPT-HPO-ELM模型能充分发挥WPT、HPO和ELM的优势,表现出较高的预报精度和稳定性能,预报误差随着预见期的增加而增大,该模型及方法可为径流时间序列多步预报提供新途径。
2022,33(6):69-76.[
摘要
](
120
)[
PDF
](
78
)
泥沙沉降对水库中磷的空间分布影响
杨 通
1
, 孙志林
1
, 孙立霞
2
, 李宗宇
1
, 祝丽丽
2
磷是水库富营养化的主要影响因子,对泥沙有很强的亲和性。为探究水库中磷的空间分布规律,针对泥沙沉降过程中对磷的吸附影响进行了模拟试验,研究了不同环境因素耦合作用下泥沙沉降对水库中磷分布的影响。此外,基于量纲分析及多元回归法建立了液相磷浓度垂向分布公式。结果表明:泥沙沉降过程中对磷的吸附导致液相磷的垂向分布呈上浓下稀的趋势。泥沙粒径越小、含沙量越高、水深越大,则液相磷元素的浓度梯度越大,垂向分布越不均匀。液相磷垂向分布公式表明,液相磷浓度梯度与含沙量的1/4次幂、泥沙粒径的-2/3次幂和水深的1/3次幂成正比,液相磷浓度最小值与含沙量的-1/20次幂、泥沙粒径的1/10次幂和水深的-1/10次幂成正比。公式计算值与试验数据基本吻合,表明该公式对研究水库磷元素的空间分布有重要参考意义。
2022,33(6):77-83.[
摘要
](
164
)[
PDF
](
84
)
乌江中上游地区极端降水特征及未来预估
冯椰林, 焦树林, 贺中华, 杨柳英选取乌江中上游地区1961-2019年的逐日降水数据,采用趋势分析、EOF、小波分析等方法,研究极端降水在时空上的变化特征,同时为了使研究具有整体性,利用CMIP6中5个GCMs下的3种情景数据(SSP126、SSP245、SSP585),在降尺度处理后预估未来(2020-2100年)极端降水的变化。结果表明:1961-2019年整个流域地区极端降水事件虽然有增有减,但无显著性变化;在变化周期上,信号强烈的周期主要在23~30 a的时间尺度上,且贯穿整个时序;5个极端降水指数的第1模态表明其在空间变化上具有一致性,第2模态则有差异;未来极端降水事件整体上随SSPs情景的升高而愈发显著,且多以正趋势为主。研究结果可为乌江流域地区水安全管控、规划建设、防灾减灾等提供参考。
2022,33(6):84-94.[
摘要
](
210
)[
PDF
](
86
)
银川市某高密度城区合流制溢流污染特性研究
银雅伦
1
, 侯精明
1
, 杨 露
1
, 李东来
1
, 栾广学
1
, 李欣怡
1
, 樊 超
2
, 屈 蕴
2
针对合流制管网系统溢流污染严重且易造成受纳水体出现黑臭现象等问题,以银川市第一污水处理厂片区为例,基于雨洪管理模型(SWMM),在短历时设计降雨和典型年长历时降雨条件下,模拟分析了研究区域溢流排口溢流量及溢流污染物负荷对不同降雨条件的响应关系及其对受纳水体水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雨天合流制管网系统的溢流量及溢流污染负荷量较大,且无论是短历时还是长历时降雨条件下,均具有随着降雨量的增加而增大的特点;厂前溢流污染浓度大,超过受纳水体自净能力,短期内水体水质处于黑臭状态。本研究对银川市黑臭水体治理及溢流污染防治方案的制订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2022,33(6):95-102.[
摘要
](
174
)[
PDF
](
75
)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珠澳地区取用水系统水资源承载力
李文雅
1,2
, 赵玲玲
2
, 翁学先
3
, 柳玉梅
4
, 宋小燕
1
珠澳地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导致水资源问题日益突出。综合考虑珠澳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水资源开发保护,基于系统动力学理论设置现状趋势发展、经济优先发展、环境优先发展及综合发展4个情景方案,分析4个情景下珠澳地区“水-社会-生态”复杂水系统水资源承载力状况,并预测2020-2030年综合水资源承载力发展趋势。结果表明:预测期内各情景下的水资源承载力均呈上升趋势,而综合发展情景下至2030年用水总量低于广东省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中所要求的6.84×10
8
m
3
,整体优于其他情景;珠海市对澳门供水约占供水总量的15%,经济发展及人口增长会导致澳门用水出现供需缺口,综合发展情景可以缓解珠海市的供水压力;对各发展情景下用水效率分析发现,降低工业用水有利于环境保护,但会阻碍经济发展,提高工业用水效率并实施节水措施可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珠海市与澳门取用水具有联动调控特点,水资源面临较大承载压力,采取适宜措施有利于提高珠澳地区水资源承载力。
2022,33(6):103-110.[
摘要
](
147
)[
PDF
](
72
)
中国内地分区年用水总量预测模型研究
周宇茗
1
, 陈恬玥
1
, 郭 青
1
, 宋松柏
1,2
为了完善中国内地大尺度区域用水量预测模型的研究,为水资源科学利用提供支撑,应用ARMA、灰色GM(1,1)及BP神经网络模型原理,建立省级行政区划、流域、地理大区3种尺度的年用水总量预测模型,对模型优选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并应用最优模型对2021-2025年各省级行政区用水总量进行预测。结果表明:对于内地省级行政区划尺度,9个行政区的年用水总量最优预测模型为ARMA模型,6个行政区的最优预测模型为灰色GM(1,1)模型,16个行政区的最优预测模型为BP神经网络模型;对于流域尺度,5个流域的年用水总量最优预测模型为ARMA模型,3个流域的最优预测模型为灰色GM(1,1)模型,长江流域的最优预测模型为BP神经网络模型;对于地理大区尺度,北方6区的年用水总量最优预测模型为BP神经网络模型,南方4区的最优预测模型为灰色GM(1,1)模型;2021-2025年内地各省级行政区的年用水总量总体保持稳定。研究结果可为中国内地用水总量的管理提供依据。
2022,33(6):111-119.[
摘要
](
105
)[
PDF
](
68
)
南京市不同城市化水平区域洪灾风险评价
高玉琴
1
, 徐佳颖
1
, 袁晨禹
1
, 李 凯
2
, 周 昕
3
, 邱娅柳
4
近年来,“城市看海”“城市看江”现象时有发生,引起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为研究城市化水平与洪灾风险之间的关系,综合考虑致灾因子、孕灾环境、承灾体、防洪减灾能力等因素,利用ArcGIS技术和综合评价法,以南京市部分行政区为例,进行不同城市化水平区域洪灾风险评价。结果表明: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研究区的洪灾风险总体呈上升趋势,洪灾风险与城市化水平基本呈正相关性,其中秦淮区和鼓楼区的风险等级最高,其次为建邺区和雨花台区,而江宁区和溧水区的风险等级较低,一直维持在较低风险的水平。研究结果能较好地反映南京市洪涝灾害风险的实际分布情况,表明研究方法的有效性和研究成果的可靠性,可为有关部门洪灾风险管理提供理论支撑。
2022,33(6):120-128.[
摘要
](
126
)[
PDF
](
79
)
基于MIKE21的跨河桥梁壅水数值模拟分析
孙治平
1
, 赵志宏
2,3
, 刘子金
2
, 王 鑫
2,3
, 连海东
2
, 王 燕
2
, 任子豪
2,3
为明晰黄河上游河道桥梁壅水特性并探究数值模拟法在防洪演算中的可靠性,以宁夏回族自治区境内黄河青铜峡至石嘴山段(以下简称“青石段”)内连续7座桥梁为研究对象,运用MIKE21水动力模块构建二维水动力模型,对不同洪水频率下桥梁壅水特性进行数值模拟与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在对二维水动力模型率定与验证的过程中,模拟值与实测值相对误差均小于5%,边界约束条件与河道糙率均经率定分析后取值;随着洪峰流量的减小,河道流速降低,桥墩壅水值在0.10~0.28 m水位范围内波动,对比模型模拟结果与经验公式计算结果,Henderson公式计算值与二维模型模拟值更为接近且变化趋势较一致,而陆浩公式计算结果相对偏大。本研究可为跨河建筑物壅水特性影响分析与河道防洪演算提供经验参考和理论依据。
2022,33(6):129-136.[
摘要
](
194
)[
PDF
](
77
)
雨水花园水力传导度的衰减过程及其防治措施研究
党振国
1
, 蒋春博
1,2
, 李怀恩
1,2
, 汤海川
1
, 饶茂郅
1
, 宋凯歌
1
雨水花园通过“植物-土壤-微生物”的综合作用来渗透、净化雨水径流,但随着运行时间的延长,雨水花园填料堵塞会造成水力传导度降低,从而导致其运行寿命的衰减。以运行10 a的实例入渗型雨水花园及其周围常规绿地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比二者消纳的污染总负荷、填料下渗率以及不同埋深填料的颗粒级配,研究雨水花园水力传导度衰减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雨水花园主要污染物SS、TN、TP、COD入流总负荷量分别为544.51、21.55、1.65和514.50 g/m
2
,是常规绿地的7~34倍;现阶段,常规绿地的稳定下渗率是雨水花园的近10倍。从时间尺度上对比,雨水花园运行10 a后的稳定下渗率为23.24 mm/h,与建成初期相比衰减达5.2倍;与常规绿地在空间尺度上对比,雨水花园填料埋深0~50 cm以内黏粒和粉粒的含量相对较高,埋深50~100 cm范围内雨水花园和常规绿地颗粒级配基本一致,表明雨水花园堵塞主要发生在填料埋深0~50 cm范围内。最后,结合降水条件和运行机制,提出了雨水花园堵塞防治措施。
2022,33(6):137-144.[
摘要
](
154
)[
PDF
](
74
)
上拔力-水平力-扭矩组合荷载作用下斜桩承载特性模型试验
曹卫平
1,2
, 石玉斌
1
, 高帅鹏
1
斜桩广泛应用于桥梁、水上钻井平台及风力发电基础等工程中,其承载特性十分复杂。为揭示上拔力-水平力-扭矩共同作用下斜桩单桩的承载特性,利用自主设计制作的加载设备,在砂土地基中开展了4根斜桩室内模型试验,研究了桩身倾角、上拔及水平荷载对受扭斜桩桩顶水平位移、扭转角及桩身扭矩、弯矩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斜桩水平承载力随桩身倾角的增大而增大;倾角及上拔荷载的增大均会导致斜桩极限扭转承载力的减小;斜桩最大弯矩受到桩身倾斜角度及桩顶上拔荷载的影响,随其增加而增加;组合荷载作用下的斜桩存在有效荷载传递深度。
2022,33(6):145-150.[
摘要
](
109
)[
PDF
](
69
)
基于Apriori和GP-XGBoost的特高拱坝变形缺失数据填补方法
吴诚姝
1,2
, 陈 波
1,2
, 刘庭赫
1,2,3
变形监测数据作为特高拱坝服役性态最直观的表征,蕴藏着丰富的时空信息和演变规律,对工程长治久安意义重大。然而,多源多维的变形监测数据受仪器本身及外界因素影响,往往存在数据缺失的现象,会对接下来的数据分析工作造成干扰。针对大坝变形监测序列中的缺失数据,基于Apriori关联规则算法挖掘测点变形在空间维度上的关联性,得到目标测点的强关联测点,随后以强关联测点的变形监测数据作为输入样本,利用贝叶斯优化的XGBoost回归模型填补了目标测点的空缺变形监测序列。结合锦屏一级特高拱坝工程实例表明,该填补方法实现了变形监测空缺信息的高效、精准填补,可用于类似大坝工程的变形缺失数据填补。
2022,33(6):151-158.[
摘要
](
165
)[
PDF
](
73
)
受压圆孔板的闭合裂纹尖端应力强度因子解析解
彭绍驰, 经来旺, 吴 迪, 经 纬研究多应力场相互作用下的裂纹尖端应力强度因子是断裂力学中的重要内容,探究压缩荷载下圆孔与裂纹相互作用下的裂纹尖端应力强度因子对受压材料断裂准则与强度的影响至关重要。在含圆孔板单轴压缩初始解的基础上,采用叠加原理推导得出了单轴压缩圆孔板的裂纹尖端应力强度因子积分方程,采用切比雪夫多项式推导得出了积分方程的近似解;运用有限元方法对同一问题进行分析,并与积分方程的近似解进行对比;分析了圆孔尺寸、裂纹尺寸、裂纹位置以及裂纹面摩擦系数对裂纹尖端应力强度因子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叠加原理得出的裂纹尖端应力强度因子解与有限元方法解基本吻合,证明了基于初始解与叠加原理得出的裂纹尖端应力强度因子积分方程的正确性;更大的裂纹尺寸和圆孔尺寸、与孔边更近的位置以及更小的裂纹面摩擦系数会造成更大的应力强度因子,同时,靠近孔边侧的裂纹应力强度因子波动相较于远离孔边侧更为明显。
2022,33(6):159-166.[
摘要
](
169
)[
PDF
](
86
)
基于裂缝冲刷试验的分散性土自愈性研究
张晓飞
1
, 陈新炜
1
, 严 涛
2
, 张文伟
1
, 李守义
1
为研究分散性土裂缝自愈特性,以西安某矿场天然分散性土的土样和某大坝工程库区土样为研究对象,并以生石灰和碳酸钠盐为分散剂,开展分散性鉴定试验、土体基本性质试验和室内裂缝冲刷试验,探究分散性、土体基本性质和反滤料级配对分散性土裂缝自愈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同一反滤料下,土体的分散性越高,则其裂缝表面土颗粒湿化崩解后掉落的颗粒越小,裂缝愈合越慢,最终自愈程度越好。裂缝自愈特性受到土体基本性质等多种指标变化的影响,其中酸碱度影响最为显著。同一试验土样下,反滤料颗粒粒径越小,则反滤层辅助防渗效果越好,裂缝愈合质量越好。
2022,33(6):167-173.[
摘要
](
142
)[
PDF
](
76
)
广西河池红层泥岩力学特性的纳米压痕试验研究
罗婷倚
1
, 张清淞
2
, 刘志彬
2
, 唐亚森
1
, 王宇婷
2
为了系统表征广西河池地区红层泥岩中各矿物组分的力学性质,采用纳米压痕测试技术,测试了红层泥岩样品在4种峰值荷载下的力学性能,并结合X射线衍射仪和光学显微镜等设备,将每个测点结果依次对应到各矿物组分上。结果表明:广西河池地区红层泥岩内部具有高度的非均质性,主要成分以SiO
2
、Al
2
O
3
、Fe
2
O
3
为主,所含矿物组分主要包括石英、斜长石、白云母等。黏土矿物和各种矿物组分呈紧密、无规律排列。单次纳米压痕试验的泥岩荷载-压入深度曲线的离散化程度较高,但每组荷载下的12个测点的平均最大压入深度和塑性变形满足荷载越大则压痕深度越大的基本规律。当峰值荷载较小时,泥岩中各测点的弹性模量和硬度体现了良好的线性相关性。泥岩中的石英成分强度最高,力学性能最好,斜长石次之;白云母和黏土矿物的力学性能最差。同时,红层泥岩内部表现为多孔隙、多裂缝结构,导致黏土矿物的平均弹性模量低于其他类岩石的水平,这也是导致红层泥岩易开裂、遇水易崩解的原因。
2022,33(6):174-181.[
摘要
](
112
)[
PDF
](
69
)
超固结粉质黏土静止土压力系数原位试验研究
陈树峰
1,2
, 孔令伟
2,3
, 李焕焕
1
静止土压力系数
K
0
是岩土工程设计施工中的重要参数,其影响因素众多、变化特征复杂,合理地选取
K
0
测试分析方法是保证成果可靠性的关键。针对哈尔滨市超固结粉质黏土地层,开展了现场原位水平应力试验(KSB)、扁铲侧胀试验(DMT)与旁压试验(PMT)以及室内
K
0
固结试验,获得了超固结粉质黏土地层
K
0
分布特征,类比分析了KSB与其他测试方法的相关性、差异性和适用性。研究表明:KSB试验有效避免了常规“压入式”测试的经验性与扰动性问题,具有操作便捷、精度高等优点,测得场地超固结粉质黏土
K
0
值介于0.45~1.81之间,并沿深度方向逐渐降低;室内试验取样过程和PMT预钻成孔过程会引起原始水平应力释放,而再加载无法完全恢复其初始值,从而导致二者测试结果偏低;DMT的有效性取决于经验公式的选取,Marchetti公式高估了
K
0
值,而国内上海、苏州、杭州、西安等地区经验分析结果整体偏低,通过修正Marchetti公式,给出适宜于哈尔滨地区的超固结粉质黏土的
K
0
计算方法,可供勘察设计参考。
2022,33(6):182-188.[
摘要
](
112
)[
PDF
](
83
)
基坑开挖对临近土体三维应力的影响研究
黄翔宇
1
, 李顺群
1
, 芮子航
1
, 包义勇
2
, 项晨旭
2
, 马小虎
2
为研究基坑开挖对临近土体三维应力状态的影响,以天津市河东区某基坑工程为背景,采用一种三维土压力盒,在现场对整个基坑开挖过程中周围土体的三维应力状态进行监测,并将实测应力与有限元模型模拟结果加以对比,研究土体三维应力、主应力和主方向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基坑开挖对临近土体的作用并非纯加载或纯卸载;开挖过程对临近土体三维应力状态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正应力上,对剪应力影响较小;主方向会随着基坑开挖而发生偏转,最大偏转角度达到110°;3个偏转角
α、β、γ
在第1段开挖时均出现向0°变化的趋势;
α、β
角的变化曲线大体表现出关于0°对称的特征。
2022,33(6):189-195.[
摘要
](
125
)[
PDF
](
73
)
新疆玛纳斯河流域植被水分利用效率时空格局及影响因素研究
孔晶晶
1
, 昝 梅
1,2
, 王雪梅
1,2
, 杨雪峰
1,2
水分利用效率(
WUE
)是生态系统碳水循环的基础,是评价植被生长条件的重要生态指标。为了揭示玛纳斯河流域不同植被类型WUE的时空变化规律,分析不同植被类型WUE的差异,探讨影响WUE的驱动因子,基于MODIS数据估算了2001-2019年玛纳斯河流域水分利用效率,利用变异系数、Theil-Sen median趋势分析结合M-K显著性检验以及Hurst指数分析了研究区植被
WUE
时空变化的现状和未来的趋势,并利用地理探测器定量分析了
WUE
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2001-2019年玛纳斯河流域
WUE
在0.74~1.08 g/(mm·m
2
)之间,
WUE
多年平均值为0.88 g/(mm·m
2
),整体表现为波动降低趋势,降幅为6.82%。流域
WUE
空间差异显著,呈现中部和北部高、南部低以及中游高、上游和下游低的分布格局。研究区各植被类型中林地
WUE
平均值较高,其中针叶林的平均
WUE
最高,为1.52 g/(mm·m
2
);其次为阔叶林,
WUE
平均为1.29 g/(mm·m
2
)。研究区
WUE
主要驱动因子为CO
2
、土壤湿度、温度植被干旱指数和饱和水汽压差。与单因子相比,多因子相互作用对研究区
WUE
的影响更明显。双因子交互探测均呈显著增强关系,解释力均在60%以上,其中CO
2
与土壤湿度的交互作用解释力最高,达到90.3%。研究结果可为研究区农业高效生产、水资源优化管理及生态恢复提供科学依据。
2022,33(6):196-203.[
摘要
](
121
)[
PDF
](
82
)
小型地中式称重蒸渗仪系统的研制
谢永玉
1
, 陈 冰
2
, 徐俊增
1,2
, 李 萍
3
, 方铭琛
2
, 陈 曦
4
, 魏含津
2
, 刘笑吟
2
为进一步提高称重蒸渗仪的分辨率和准确度,通过配备高精度称重传感器和用于消除环境因素对称重影响的参考桶,研制了小型地中式称重蒸渗仪系统,并应用于水稻蒸发蒸腾量(
ET
)和棵间蒸发量(
E
)的观测中。结果表明:该称重蒸渗仪系统对
ET和E
的分辨率可达0.005和0.003 mm,对应的高峰
ET和E
观测时段可以实现1 min以内(
ET和E
可分别达到10和20 s)的水分消耗的识别,低通量阶段也可达到3~5 min/次;参考桶的配备将蒸渗仪系统的15 min、小时和日尺度的
ET
观测准确度分别提高了3.51%、2.17%和0.77%,
E
观测准确度分别提高了18.52%、11.81%和2.95%。研究结果表明该套蒸渗仪系统具有分辨率高、准确度好、数据可靠等优势,可用于农业、水文等领域的研究,特别适用于短时蒸发蒸腾和旱地生态系统空气凝结水等微小水量变化的测定。
2022,33(6):204-212.[
摘要
](
147
)[
PDF
](
72
)
淮河流域主要农作物水足迹时空演变及影响因素分析
封 琼
1
, 毕忠飞
2
, 刘 俊
1
探讨淮河流域主要农作物水足迹,可以为地区农业用水结构及改善水资源短缺问题提供理论依据。以淮河流域5个省份主要农作物为研究对象,计算分析了2000-2017年小麦、稻谷、玉米、大豆、油料的蓝、绿、灰水足迹时空变化特征,并采用通径分析方法探究影响农作物生产水足迹的因素。结果表明:大豆的水足迹最大,水足迹大小与作物单位面积产量呈负相关;年际变化方面,小麦、稻谷、玉米、油料总水足迹整体呈减小趋势,大豆总水足迹表现出波动增加的趋势;空间分布方面,安徽、河南省的总水足迹居于前位,且水足迹的空间分布存在一定的聚集性,总体上中间高四周低;此外,对淮河流域农作物水足迹影响最大的因素是氮肥施用量、平均气温和年降雨量。
2022,33(6):213-219.[
摘要
](
136
)[
PDF
](
106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单位: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主 编:
蔡焕杰
副主编:
左其亭 胡笑涛 孙世坤
执行主编:
徐秋宁
地 址:
陕西杨凌渭惠路23号水科所校区
邮 编:
712100
电 话:
029-87082126
E_mail:
szysgc@nwafu.edu.cn
广告许可证
6104031000008
标准刊号:
ISSN 1672-643X
CN 61-1413/TV
水利学报
万方
中国水利学会
中国知网
北京勤云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