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8-2020年连续13年获得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2)2019年被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核心库)收录(2019-2020)
首页
期刊简介
编委会
投稿须知
投稿指南
留言板
过刊浏览
联系我们
期刊订阅
English
corelDRAW X4
版面费收取信息
论文修改细则
参考文献模板
论文模板
投稿指南
投稿论文审查表
点击
引用
下载
1
高地应力区层状围岩斜竖井施工爆破数值模拟
2
“生态水文学”学科发展和研究方法概述
3
基于熵值和模糊贴近度的区域水资源承载力评价
4
HEC-HMS模型次洪模拟的参数敏感性分析及应用
5
基于GIS的干旱区分布式产汇流过程模拟系统的研建
6
黄河小北干流河段揭河底规律分析
7
活性炭为载体的好氧颗粒污泥培养及性能研究
8
半干旱半荒漠地区沙柳周边土壤水分分布规律研究
9
城市水资源需求量变化趋势预测模型及应用
10
干旱区高盐度潜水蒸发试验研究
11
基于SPOT-VGT数据的洞庭湖水体面积变化分析
12
两种不同时间序列模型在地下水动态变化预测中的比较研究
13
陕北地区年降水量频率分布参数估算研究
14
污泥制取脱氮除磷材料的配比试验研究
15
采动影响下软岩巷道松动圈的联合测试方法研究
1
基于模糊分析法的水资源承载力...
2
城市化建设带来的水问题及解决...
3
全球气候变化对中国淡水资源及...
4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渭河流域水环...
5
城市用水量预测方法及应用比较...
6
改进密切值法在水环境质量评价...
7
气象、水文干旱指数计算方法研...
8
石羊河流域水资源利用与节水农...
9
R/S和Mann-Kenda...
10
中国水资源现状分析与可持续发...
11
基于熵权的灰色关联分析模型及...
12
改进的SCS模型在流域径流模...
13
区域水资源承载力研究现状与发...
14
陕西水旱灾害探讨
15
乌梁素海水质富营养化评价及其...
1
循环荷载作用下土的动力特性及隧道工后沉降分析(7324)
2
基于GIS和SWMM模型的城市暴雨积水模拟(5802)
3
Arc Hydro模型在流域水文特征提取中的应用——以蓟县沙河流域为例(2162)
4
高地应力区层状围岩斜竖井施工爆破数值模拟(2125)
5
“生态水文学”学科发展和研究方法概述(1845)
6
基于Morris的SWMM水质参数灵敏度分析与应用(1795)
7
基于ABAQUS的边坡降雨入渗边界的开发及其验证(1768)
8
InVEST模型在石羊河流域生态系统水源供给中的应用前景与方法(1743)
9
强夯作用下土体动力特性的数值模拟(1717)
10
基于GIS的干旱区分布式产汇流过程模拟系统的研建(1700)
11
基于熵值和模糊贴近度的区域水资源承载力评价(1638)
12
HEC-HMS模型次洪模拟的参数敏感性分析及应用(1627)
13
GIS及SWMM模型在防洪保护区内涝模拟中的应用(1596)
14
仿真流域的总氮模拟——SPARROW模型应用方法研究(1586)
15
活性炭为载体的好氧颗粒污泥培养及性能研究(1579)
文章编号
中文标题
英文标题
作者英文名
作者中文名
单位中文名
单位英文名
中文关键词
英文关键词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基金项目
从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2020
到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高级搜索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被中国引文数据库CSCD收录为2019-2020核心库来源期刊
2017年RCCSE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稿件修改提示
本刊声明
网址变更
给全体编委委员、审稿专家、作者及广大读者朋友拜年了!
关于加入“论文网上优先数字出版”的重要启事
2020年第31卷第5期目录 刊出日期:2020年10月
全选
|
取消全选
|
合并选中摘要
地下水生态补偿机制的回顾与探索
何 理
1,2
, 赵文仪
1,2
, 侯保俊
3
, 张松涛
3
2020,31(5):1-6.[
摘要
](
146
)[
PDF
](
74
)
联合Landsat影像和ICESat测高数据估计青海湖湖泊水量变化
吴红波
1,2,3
, 陈艺多
1
2020,31(5):7-15.[
摘要
](
72
)[
PDF
](
33
)
基于HJ-1A CCD影像和ELM模型的太湖叶绿素a预测研究
樊广利
1,2
, 曹红业
3
, 徐 晋
2
2020,31(5):16-22.[
摘要
](
43
)[
PDF
](
30
)
粤港澳大湾区背景下广东省9市人水和谐关系时空特性研究
王大洋, 王大刚
2020,31(5):23-29.[
摘要
](
73
)[
PDF
](
34
)
基于底栖动物生物完整性指数的赣江干流健康评价
黄彬彬, 李光锦, 丰茂成, 陈宇炜, 涂 洁
2020,31(5):30-36.[
摘要
](
42
)[
PDF
](
32
)
基于Landsat的淮河干流水质监测的可行性分析
文广超, 刘正疆, 谢洪波, 张 毅, 张 娟
2020,31(5):37-41.[
摘要
](
45
)[
PDF
](
31
)
扑草净对鲫鱼(
Carassius auratus
)生长的影响及其导致的水体营养盐变化
杨振江, 黄岁樑, 孔文文, 于 辉, 李沣原
2020,31(5):42-50.[
摘要
](
41
)[
PDF
](
35
)
改性生物炭的光谱表征及砷的吸附效果研究
董双快
1
, 贾宏涛
3
, 吴福飞
2
2020,31(5):51-55.[
摘要
](
51
)[
PDF
](
31
)
基于能值分析的跨流域引调水工程生态效益计算
宋子奇, 方国华, 闻 昕, 陈学义
2020,31(5):56-61.[
摘要
](
58
)[
PDF
](
34
)
梯级电站运行下拉萨河干流水文情势变异及归因分析
黄 草
1,2,3
, 黄梦迪
1
, 胡国华
1,2,3
, 曾 杭
1,2,3
2020,31(5):62-69.[
摘要
](
42
)[
PDF
](
29
)
贵州省水资源脆弱性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杨大方
1
, 周 旭
1
, 张 继
1
, 杨江州
2
, 罗 雪
1
2020,31(5):70-79.[
摘要
](
53
)[
PDF
](
37
)
基于VAR模型的新疆金沟河气象要素与径流关系分析
李艺珍
1
, 毛建刚
2
, 张 明
2
, 岳春芳
1
2020,31(5):80-86.[
摘要
](
34
)[
PDF
](
27
)
1951-2018年河北围场地区降水的多尺度变化特征
龚兰兰
1,2
, 王长燕
1,2
, 郁耀闯
1,2
, 韩景卫
1,2
, 王 雄
1
2020,31(5):87-92.[
摘要
](
39
)[
PDF
](
30
)
1960-2016年三峡库区极端降水事件时空变化特征
董钊煜
1
, 彭 涛
1,2,3
, 董晓华
1,2,3
, 刘 冀
1,2,3
, 常文娟
1,2,3
, 林青霞
1,2,3
2020,31(5):93-101.[
摘要
](
48
)[
PDF
](
33
)
基于数字地形信息的拉萨河流域河宽预测模型研究
倪飞宇
1
, 吴鹏飞
1
, 王 静
2
, 江玉吉
2
, 刘金涛
1,3,4
, 王万杰
1,4
2020,31(5):102-109.[
摘要
](
29
)[
PDF
](
30
)
内蒙古半湿润与半干旱过渡区气候干湿变化差异研究——以赤峰市与呼伦贝尔市对比为例
何文鑫
1,2
, 徐玉霞
1,2
, 马 凯
1,2
, 齐建锋
1,2
, 陈 倩
1,2
2020,31(5):110-119.[
摘要
](
36
)[
PDF
](
28
)
斜板沉淀池前配水渠的数值模拟及结构优化
姚娟娟, 宋莉莉, 刘 存
2020,31(5):120-126.[
摘要
](
38
)[
PDF
](
29
)
水库汛限水位确定方法研究综述
李英海
1,2
, 夏青青
1
, 常文娟
1,2
, 李清清
3
, 汪 利
1
, Md Sahidul Islam
1
2020,31(5):127-134.[
摘要
](
34
)[
PDF
](
30
)
堰塞湖关键工程措施快速、定量分析方法研究——以2018年“11.03”白格堰塞湖为例
王 琳
1
, 段庆伟
2
, 刘立鹏
2
, 蔡思敏
1
, 孙 平
2
2020,31(5):135-141.[
摘要
](
34
)[
PDF
](
27
)
复杂跨流域调水系统联合优化调度研究——以陕西省引嘉入汉调水工程为例
马永胜, 史 娟, 潘景辰
2020,31(5):142-148.[
摘要
](
26
)[
PDF
](
27
)
基于结构安全的水工隧洞施工仿真系统研究
张玉贤
1
, 张继勋
1
, 任旭华
1
, 王天兴
2
2020,31(5):149-156.[
摘要
](
41
)[
PDF
](
30
)
限制性航道中船行波传播特性的数值研究
王孟飞
1
, 邓 斌
1,2,3
, 蒋昌波
1,2,3
, 伍志元
1,2,3
2020,31(5):157-163.[
摘要
](
44
)[
PDF
](
26
)
基于海绵城市建设理念的圩垸地区城市排涝主要设计参数优化方法
盛子涵
1
, 蒋晓红
1
, 龚志浩
1
, 王 阳
2
2020,31(5):164-170.[
摘要
](
39
)[
PDF
](
29
)
九寨沟熊猫海左岸泥石流震后发育特征研究
刘铁骥
1
, 孙书勤
1
, 赵 铮
2
, 郭德庆
2
2020,31(5):171-175.[
摘要
](
21
)[
PDF
](
24
)
高水头扬水工程岔管应力分析
张 军, 吴俊杰, 刘 峰
2020,31(5):176-181.[
摘要
](
38
)[
PDF
](
25
)
基于声发射特性下的含骨料混凝土裂隙演化特性及其统计损伤本构研究
张 峰
2020,31(5):182-188.[
摘要
](
39
)[
PDF
](
26
)
深厚覆盖层特性变化对沥青混凝土心墙坝动力反应影响研究
只炳成, 宋志强, 王 飞
2020,31(5):189-194.[
摘要
](
30
)[
PDF
](
25
)
塔侧混凝土回填高度对长拦污栅墩进水塔的动力影响分析
张紫璇, 李守义, 黄灵芝, 肖 阳, 李 浪
2020,31(5):195-200.[
摘要
](
25
)[
PDF
](
27
)
梯度混合混凝土叠浇面粘结性能试验研究
诸成烽, 范奕涛, 肖自强, 赵启俊, 王建民
2020,31(5):201-206.[
摘要
](
21
)[
PDF
](
24
)
沿海地区复杂地质条件下三角形深大基坑变形实测分析与数值模拟研究
刘 颖
1,2
, 相斌辉
2
, 扶名福
1,2
2020,31(5):207-212.[
摘要
](
28
)[
PDF
](
27
)
湘潭地区红层软岩在淋雨条件下崩解的分形维数研究
杨峰峰
1
, 张巨峰
1,2
, 郑 超
1
, 许 泰
1
2020,31(5):213-217.[
摘要
](
25
)[
PDF
](
29
)
岩溶发育地质条件下的库区三维渗流场分析及渗控效果评价
张文兵
1,2
, 沈振中
1,2
, 陈官运
1,2
, 张琬琳
3
, 魏舒萌
4
, 汪千敢
1,2
2020,31(5):218-224.[
摘要
](
34
)[
PDF
](
30
)
硬岩隧道掘进机滚刀破岩性能评价研究
翟 强, 顾伟红
2020,31(5):225-234.[
摘要
](
27
)[
PDF
](
25
)
格宾网箱覆绿功能反滤层优化设计研究
杨 凡
1
, 张志红
1
, 吴长路
2
, 姚爱军
1
, 陈祥国
2
, 李立云
1
2020,31(5):235-239.[
摘要
](
25
)[
PDF
](
28
)
2003-2016年湖北省农业用水效率测算及时空差异
赵丽平
1,2
, 李登娟
3
, 侯德林
4
, 李军利
3
2020,31(5):240-247.[
摘要
](
33
)[
PDF
](
27
)
膜下滴灌调亏绿洲菘蓝农艺性状与产量的通径分析
王泽义, 张恒嘉, 王玉才, 张万恒, 高 佳
2020,31(5):248-254.[
摘要
](
36
)[
PDF
](
24
)
水稻覆膜旱作对土壤环境及水稻生长的影响研究进展
赵 龙
1
, 张友良
1
, 王 娟
1
, 田承伟
2
, 苗恒录
3
2020,31(5):255-260.[
摘要
](
30
)[
PDF
](
32
)
地下水生态补偿机制的回顾与探索
何 理
1,2
, 赵文仪
1,2
, 侯保俊
3
, 张松涛
3
我国对地下水的开采和管理缺乏有效的保护机制和保障制度,亟需建立科学完善的理论体系。通过回顾国内外地下水生态补偿的实践,梳理了地下水生态补偿的问题。在充分借鉴地表水生态补偿机制经验的前提下,结合地下水开发利用的特点,完善了地下水生态补偿相关的理论、方法和框架。为寻求地下水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平衡提供了科学依据。
2020,31(5):1-6.[
摘要
](
146
)[
PDF
](
74
)
联合Landsat影像和ICESat测高数据估计青海湖湖泊水量变化
吴红波
1,2,3
, 陈艺多
1
湖泊既是陆地水资源的重要储蓄场所,也是区域和全球水文循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水量波动对气候变化较为敏感。为了掌握湖泊面积、水位和水量的变化规律,借助1988-2018年Landsat TM/ETM/OLI影像和归一化差异水体指数NDWI(normalized difference water index)提取青海湖湖泊水域面积;利用ICESat-GLAS(ice, cloud, and land elevation satellite-geoscience laser altimeter system)测高数据提取青海湖湖泊水位变化,并结合观测资料检验陆地GLAS光斑脚点高程和湖泊水位的估测精度。根据湖泊面积与水位、水量与水位的关系,构建1988-2018年青海湖湖泊面积-水位-水量波动时变序列,并探讨湖泊水位、面积、水量的年内和年际变化特征。结果表明:GLAS光斑脚点高程与高程实测值的标准误差为0.14 m,与SRTM3高程标准误差为0.26 m;1988-2018年青海湖年均水位和水量总体上呈增加趋势,其中年均水位最低值出现于2004年,平均水位为(3 193.0±0.16) m,湖泊面积为(4 190±13) km
2
;与1988年年均水位相比,2018年青海湖年均水位上升了(1.93±0.22) m,湖泊年均面积扩张了(197.75±6.3) km
2
,湖泊水量增加了(8.93±0.12) km
3
。
2020,31(5):7-15.[
摘要
](
72
)[
PDF
](
33
)
基于HJ-1A CCD影像和ELM模型的太湖叶绿素a预测研究
樊广利
1,2
, 曹红业
3
, 徐 晋
2
以典型二类水体——太湖为例,基于环境一号遥感影像,构建了基于 ELM模型的叶绿素a浓度预测模型,将预测结果与传统的BP人工神经网络和支持向量机 SVM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ELM模型预测值与实测值之间的
R
2
高达0.911 4,而BP和SVM模型的
R
2
分别为0.366 3和0.744 8,均方根误差
RMSE
由BP模型和SVM模型的3.728 8 μg/L和2.132 4 μg/L降为ELM模型的1.327 0 μg/L, ELM模型的平均相对误差
MRE
=2.65%,小于BP模型的6.59%和SVM模型的3.89%;与其他两种方法相比,ELM模型反演太湖水体叶绿素a浓度精度更高,ELM模型参数选择简单,可以显著提高模型的学习速度,不易陷入局部最优值,具有更好的泛化性能;ELM模型可以有效地应用于内陆水体叶绿素a浓度的预测。
2020,31(5):16-22.[
摘要
](
43
)[
PDF
](
30
)
粤港澳大湾区背景下广东省9市人水和谐关系时空特性研究
王大洋, 王大刚以粤港澳大湾区规划涉及的广东省9个市为研究区域,利用人水和谐理论方法,对研究区2014-2018年共5 a的人水和谐关系进行了量化,并分析了人水和谐关系的时空分布特征。研究中综合考虑影响人水和谐关系的健康度、发展度和协调度3个要素,建立指标评价体系,采用主、客观权重和合作博弈论确定综合权重,分别计算3个要素,进而通过要素集成确定人水和谐度。结果表明:大湾区背景下的广东省9市,近5年的人水和谐关系处于“基本和谐”到“较和谐”等级,且有逐渐向“和谐”转变的态势;从空间分布看,大湾区周边的江门、肇庆和惠州3个市的人水和谐度较其他城市稍高,这在一定程度上可缓解和分担经济高度集中发展带给水资源系统的压力,从而为大湾区未来的综合发展提供优质的水资源条件。
2020,31(5):23-29.[
摘要
](
73
)[
PDF
](
34
)
基于底栖动物生物完整性指数的赣江干流健康评价
黄彬彬, 李光锦, 丰茂成, 陈宇炜, 涂 洁构建河流底栖动物生物完整性指数指标体系是评价河流生态系统健康的重要基础。根据2018-2019年期间在赣江干流12个采样点的底栖动物数据,鉴定出赣江干流底栖动物分为3门6纲13科共24种属,其中优势种有3种,分别为铜锈环棱螺、苏氏尾鳃蚓和大沼螺。通过对18个候选生物指标进行分布范围判别、能力分析以及相关性分析,筛选出总分类单元数、总生物量、甲壳动物和软体动物的个体相对丰度、耐污类群的生物量百分组成完整性指数评价体系,然后采用比值法统一生物参数的量纲,累加各生物参数分值得到B-IBI指数值。赣江干流的健康评价标准由B-IBI值的25%分位数值确定。结果表明:赣江干流12个采样点中的4个为健康,1个为亚健康,1个为一般,其余6个断面的健康状况均处于差或者极差状态,赣江干流生态系统整体上处于一般健康状态。
2020,31(5):30-36.[
摘要
](
42
)[
PDF
](
32
)
基于Landsat的淮河干流水质监测的可行性分析
文广超, 刘正疆, 谢洪波, 张 毅, 张 娟流域水体污染已成为影响岸边带经济社会发展的热点问题,明确流域水质变化趋势是实施水体污染控制和综合治理的前提。针对流域水质状况及其发展趋势的监测问题,以淮河干流为研究对象,在现有的流域水质监测手段的基础上,结合实测水质数据和同步Landsat数据,采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建立了TM、OLI水质遥感监测模型,开展了2006-2017年淮河干流水体污染趋势分析。结果表明:TM、OLI水质综合污染指数遥感监测模型计算值与实测值之间绝对误差不超过 0.17,相对误差不超过7.11%;模型计算的2006-2017年淮河干流各类污染水体面积占比变化情况与实际监测结果一致,模型可用于淮河干流水质动态监测中;将遥感影像数据与典型断面监测数据相结合,建立流域水质监测模型的思路是可行的。研究结果为大尺度流域水质动态监测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2020,31(5):37-41.[
摘要
](
45
)[
PDF
](
31
)
扑草净对鲫鱼(
Carassius auratus
)生长的影响及其导致的水体营养盐变化
杨振江, 黄岁樑, 孔文文, 于 辉, 李沣原为评价扑草净在水环境中造成的生态风险,以扑草净作为目标污染物,以鲫鱼作为受试生物,于实验室内水族箱中进行试验。持续监测鲫鱼体质量体长及水体营养盐浓度,考察扑草净对鲫鱼生长的影响,及其导致的水体营养盐浓度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鲫鱼体质量生长率、体长生长率及营养盐浓度随时间的变化可利用Logistic方程描述(
R
2
=0.959~0.997);有扑草净组鲫鱼体质量生长率等比无扑草净组低8.7%~50.3%。无鱼时扑草净对水体中氮磷营养盐浓度、营养盐比例及总氮/总磷比例无显著影响;有鱼时,有扑草净组的总颗粒氮和总颗粒磷浓度分别比无扑草净组低41.4%及33.8%,有无扑草净组各形态磷营养盐浓度与总磷的比例以及总氮/总磷浓度比例差异显著。研究表明扑草净对鲫鱼的毒性效应可间接影响水体营养盐浓度。
2020,31(5):42-50.[
摘要
](
41
)[
PDF
](
35
)
改性生物炭的光谱表征及砷的吸附效果研究
董双快
1
, 贾宏涛
3
, 吴福飞
2
为了研究棉花秸秆生物炭的基本性质及其对砷的吸附效果,采用FeCl
3
·6H
2
O改性棉花秸秆生物炭,通过XRD、FT-IR和SEM等技术表征其光谱性能,并探究其对砷的吸附效果。结果表明:采用FeCl
3
·6H
2
O改性棉花秸秆生物炭后,生物炭的pH值、比表面积以及C、N、H元素的含量和C/N的比值随Fe含量的提高显著降低,灰分和O元素的含量以及H/C、O/C和(N+O)/C的比值随Fe含量的提高显著增加,生物炭表层Fe
2
O
3
和Fe
3
O
4
的含量增加。生物炭改性后缩短了吸附砷的平衡时间,吸附率高达73.4%,远高于未改性生物炭的吸附率(44.7%),吸附量高达7.63 mg/g,远高于未改性生物炭的吸附量(4.33 mg/g),且随Fe含量的提高,吸附率和吸附量均显著增加。其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改性生物炭静电吸附能力、离子交换和Fe3+的还原作用降低水溶液中的As的含量,进而达到去除水溶液中As的目的。
2020,31(5):51-55.[
摘要
](
51
)[
PDF
](
31
)
基于能值分析的跨流域引调水工程生态效益计算
宋子奇, 方国华, 闻 昕, 陈学义跨流域引调水工程是解决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社会水需求不平衡的最有效的措施。根据跨流域引调水工程涉及不同流域、功能综合、结构复杂、相互交叉的特点,采用生态与经济并重的能值分析法对跨流域引调水工程的生态效益进行量化分析,并以浙东引水工程为例,具体计算分析了2017年浙东引水工程给工程沿线地区生态环境等方面带来的效益。计算结果表明:该量化方法能够较好地应用于实际引调水工程生态效益计算,且结果较以往常用的等效替代方法更为合理,贴近实际。
2020,31(5):56-61.[
摘要
](
58
)[
PDF
](
34
)
梯级电站运行下拉萨河干流水文情势变异及归因分析
黄 草
1,2,3
, 黄梦迪
1
, 胡国华
1,2,3
, 曾 杭
1,2,3
梯级水电站不同的调度模式对河流水文情势产生的影响存在差异。为了定量分析拉萨河干流梯级水电站不同调度模式对水文情势变化的影响,采用水文变异指标法及变化范围法(IHA-RVA),综合评价了旁多、唐加和拉萨3个水文站32项水文情势指标的改变度及综合改变度。结果表明:常规调度模式下,3站的水文情势发生了轻度改变,综合改变度分别为0.17、0.21和0.20;电力调度模式下,3站的综合改变度分别为0.50、0.54和0.48,属于中度改变。采用多系列贡献率分割法,研究了天然径流量变化、河道外引水退水以及梯级电站调度运行3因素对月均径流改变的贡献率。研究表明:常规调度模式下,3因素对拉萨水文站月均流量改变度的贡献率分别为0.81、0.02和0.17,主导因素为天然径流量变化;电力调度模式下,3因素的贡献率分别为0.56、0.06和0.38,梯级电站调度运行因素的贡献率显著提高,电力调度下梯级电站调度运行对拉萨水文站月均流量改变度的贡献率比常规调度提高了124%。
2020,31(5):62-69.[
摘要
](
42
)[
PDF
](
29
)
贵州省水资源脆弱性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杨大方
1
, 周 旭
1
, 张 继
1
, 杨江州
2
, 罗 雪
1
对水资源脆弱性的时空变化分析可为水资源的规划管理、缓解水资源脆弱程度提供重要依据。通过压力-状态-响应模型,用组合权重法分析贵州省2004-2017年的水资源脆弱状况。结果表明:2004-2017年间贵州省水资源脆弱指数总体呈波动下降的趋势,全省脆弱指数平均值为0.486,属于中度脆弱;基于PSR模型计算结果为:压力指数>状态指数>响应指数;脆弱指数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性,各市(州)面临的水资源脆弱性问题仍十分严峻;导致全省脆弱指数部分地区偏高的原因主要是水资源面临的压力过大,现阶段水环境状况较差;废污水排放总量、农用化肥施用量、降雨量和水资源总量是影响全省水资源脆弱性的重要因素。总体而言,贵州省水资源属于中度脆弱,脆弱性空间差异明显,水资源脆弱性的形势较为严峻。因此,研究贵州省水资源脆弱性可为贵州水资源的保护和管理提供理论依据,也为喀斯特地区水资源脆弱性的探索提供参考。
2020,31(5):70-79.[
摘要
](
53
)[
PDF
](
37
)
基于VAR模型的新疆金沟河气象要素与径流关系分析
李艺珍
1
, 毛建刚
2
, 张 明
2
, 岳春芳
1
为探究气候变化下金沟河流域气象要素与径流之间的关系,根据新疆金沟河流域2006-2015年的月平均降水、积雪覆盖率、气温和径流资料,采用VAR模型方法分析了降水、积雪覆盖率、气温变化与径流变化之间的相互响应关系及响应程度。结果表明:降水、积雪覆盖率、气温与径流之间互相影响,但径流对降水、积雪覆盖率和气温的影响范围更大;径流对于降水、积雪覆盖率和气温的冲击响应方向不太一致,而降水、积雪覆盖率和气温对于径流冲击的响应均具有滞后性;通过方差分解可知,除径流自身冲击外,降水、积雪覆盖率和气温对径流变化的贡献程度依次为:气温 > 积雪覆盖率 > 降水,金沟河流域径流的主要影响因素为气温。研究结果可为流域内的各类水文计算提供参考依据。
2020,31(5):80-86.[
摘要
](
34
)[
PDF
](
27
)
1951-2018年河北围场地区降水的多尺度变化特征
龚兰兰
1,2
, 王长燕
1,2
, 郁耀闯
1,2
, 韩景卫
1,2
, 王 雄
1
利用1951-2018年河北围场地区气象站年降水量和同期的厄尔尼诺(ENSO)、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DO)数据,采用集合经验模态分解(EEMD)和Morlet 小波分析等方法,研究了河北围场地区1951-2018年降水量的多尺度变化特征及其与厄尔尼诺和太平洋年代际振荡的关系。结果表明:1951-2018年围场地区年降水量总体上表现为增加的变化趋势,增幅为0.8 mm/10a;围场地区年降水量在时间尺度上存在显著的准4 a和准27 a的年际和年代际周期,分别与厄尔尼诺的2~7 a和太平洋年代际振荡的20~30 a周期相对应;交叉小波谱和小波凝聚谱表明,围场地区的年降水量与ENSO和PDO之间具有较好的共振周期,说明1951-2018年围场地区的年降水量可能受到厄尔尼诺和太平洋年代际振荡的影响。
2020,31(5):87-92.[
摘要
](
39
)[
PDF
](
30
)
1960-2016年三峡库区极端降水事件时空变化特征
董钊煜
1
, 彭 涛
1,2,3
, 董晓华
1,2,3
, 刘 冀
1,2,3
, 常文娟
1,2,3
, 林青霞
1,2,3
利用三峡库区20个气象站1960-2016年的逐日降水资料,应用线性倾向估计、Mann-Kendall 突变分析法、小波分析法和克里金插值法,分析库区极端降水事件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960-2016年,三峡库区极端降水事件总体上呈现减少的趋势,其中Rx5day、CWD减少趋势显著,而SDII、Rx1day、R99p等指数表现为不显著增加趋势,这可能是由于PRCPTOT减少速率小于CWD而造成了雨量再分配;极端降水指数突变多发生于1990年前后;PRCPTOT、R10、R95p的气候倾向率在三峡库区中部地区均表现为明显下降趋势,而CWD则在东北和西南部呈增加趋势,表明三峡库区极端降水存在均化的趋势;三峡库区极端降水指数的变化主周期相似,大多数为4~6 a的短周期,仅R10与R25存在12~16 a的中周期,表明三峡库区极端降水事件正在向强度大、周期短的方向演化;气候因子均对极端降水指数有较大影响,太阳黑子相对数与极端降水指数呈正相关关系,其他则为负相关,在时序性上,表现为PRCPTOT滞后于大多数气候因子。该研究可为三峡库区极端气候变化的模拟预测及防灾减灾提供参考。
2020,31(5):93-101.[
摘要
](
48
)[
PDF
](
33
)
基于数字地形信息的拉萨河流域河宽预测模型研究
倪飞宇
1
, 吴鹏飞
1
, 王 静
2
, 江玉吉
2
, 刘金涛
1,3,4
, 王万杰
1,4
河道宽度是重要的水文特征,对水文计算具有重要意义。以拉萨河流域为研究区,依据Google Earth影像,测量了1 000个河段的河宽,计算了相应测段的集水面积、局部坡度、坡度原点矩、河道曲率4项地形要素。使用其中800个河段的数据判别河宽与各地形要素的相关关系,选取与河宽相关性最好的集水面积和坡度原点矩两要素,构建了集水面积模型、坡度原点矩模型及4种河宽因子模型,使用另外200个河段的数据进行模型验证。结果表明:在集水面积小于2 100 km
2
的拉萨河上游河段,基于集水面积和坡度原点矩的河宽因子模型效果最优,在集水面积大于2 100 km
2
的拉萨河下游河段,基于集水面积的模型效果最优。因此,预测拉萨河流域河宽时应以2 100 km
2
集水面积为阈值,在上游使用河宽因子模型,在下游使用集水面积模型,采用该方法预测的上、下游河宽误差均小于20%。
2020,31(5):102-109.[
摘要
](
29
)[
PDF
](
30
)
内蒙古半湿润与半干旱过渡区气候干湿变化差异研究——以赤峰市与呼伦贝尔市对比为例
何文鑫
1,2
, 徐玉霞
1,2
, 马 凯
1,2
, 齐建锋
1,2
, 陈 倩
1,2
利用1978-2018年赤峰市与呼伦贝尔市共12个气象站点的气象观测数据,运用线性回归、滑动平均等方法分析两市降水及气温的变化特征,并结合M-K检验法以及Morlet小波分析法,对比分析两市气候干湿变化所带来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气温方面,1978-2018年赤峰市与呼伦贝尔市年平均气温均呈波动上升趋势,上升增率分别为0.11、0.25℃/10a,两市年均气温均在1982年发生突变,年均气温变化主周期分别为14和10 a;在降水方面上,赤峰市年降水量增率为2.43 mm/10a,呼伦贝尔市为-9.76 mm/10a;夏季降水倾向率最为明显,两市分别为6.71、-11.09 mm/10a,两市年降水量均发生了多次突变,年降水量变化主周期分别为12和8 a;1978-2018年赤峰市气候向暖湿化发展,呼伦贝尔市气候则趋向暖干化,这对于处于农牧分界地带的两市农业生产有较大的影响,适时制定科学合理的农牧业规划十分必要。
2020,31(5):110-119.[
摘要
](
36
)[
PDF
](
28
)
斜板沉淀池前配水渠的数值模拟及结构优化
姚娟娟, 宋莉莉, 刘 存针对配水渠出水优化措施单一、优化效果欠佳的问题,运用CFD软件,采用Realizable
k-ε
湍流模型对其流速场进行数值模拟,探究了进口宽度(
b
)和配水渠宽度(
B
)变化时出水均匀度最优的配水渠长度(
L
),并优化了挡墙在双段配水渠中的最佳位置。结果表明:配水渠进口集中主流在池内流域空间的扩散程度是出水均匀度的主要影响因素;当
b
在1 200~1 600 mm范围时,
L
取1 750~2 250 mm时的出水均匀度最优,若
b
大于1 600 mm,最优的
L
值须适当增加,但不应大于3 000 mm;当
B
为3 900 mm时,
L
最佳取值为1 750~2 250 mm,当
B
为5 300或6 700 mm时,最佳的
L
值应增加500 mm左右;采用双段配水渠时,挡墙位置应设在进口侧,而不应在配水渠的中间位置。该研究可为配水渠的设计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
2020,31(5):120-126.[
摘要
](
38
)[
PDF
](
29
)
水库汛限水位确定方法研究综述
李英海
1,2
, 夏青青
1
, 常文娟
1,2
, 李清清
3
, 汪 利
1
, Md Sahidul Islam
1
防洪是水库进行流域水资源调控的主要功能,合理设置水库的汛限水位对于确保水库及下游防洪安全及协调汛期防洪与兴利矛盾具有重要意义。在回顾国内外汛限水位发展历程的基础上,系统总结了水库单一汛限水位、分期汛限水位以及汛限水位动态控制的确定方法,并对各类方法的适用条件和优缺点进行了梳理和分析,提出了未来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以期为水库汛限水位确定方法的发展提供参考。
2020,31(5):127-134.[
摘要
](
34
)[
PDF
](
30
)
堰塞湖关键工程措施快速、定量分析方法研究——以2018年“11.03”白格堰塞湖为例
王 琳
1
, 段庆伟
2
, 刘立鹏
2
, 蔡思敏
1
, 孙 平
2
堰塞湖一旦失控溃决,将对下游造成极大威胁。其可供应急处置的时间极为有限,急需采取切实有效的应急处置技术,其中关键工程措施的选择尤为重要。在归纳总结国内外多座堰塞湖应急处置经验的基础上,选择基于物理机制的DB-IWHR溃决分析方法和参数化溃决分析方法结合白格堰塞湖实例开展关键工程措施对比论证。结果表明:物理机制分析方法能够快速、定量地确定堰塞湖关键工程措施——开挖引流槽。2018年“11.03”白格堰塞湖紧急开挖的一条长220 m、深15 m、顶宽42 m、底宽3 m的引流槽,可使堰塞湖库容由8.08×10
8
m
3
减小至5.79×10
8
m
3
,溃决洪峰流量由39 277.35 m
3
/s减小至31 000 m
3
/s。DB-IWHR物理机制分析方法快速实用,可在1 h内完成方案论证,适用于堰塞湖应急处置的快速、定量需求。通过与参数化溃决分析方法对比,表明物理机制分析方法具有更详细的结果,可为堰塞湖应急处置关键工程措施的确定提供科学支撑。
2020,31(5):135-141.[
摘要
](
34
)[
PDF
](
27
)
复杂跨流域调水系统联合优化调度研究——以陕西省引嘉入汉调水工程为例
马永胜, 史 娟, 潘景辰针对两个调水区联合调水供给同一受水区的复杂跨流域联合调度,建立了多目标联合优化调度模型,采用大系统分解协调(LSSDC)理论与方法,构建了联合调度最优决策制定模式,并以陕西省汉江与嘉陵江流域内的引汉济渭及引嘉入汉调水工程为例,通过1955-2010年55 a长系列优化调度,验证了复杂调水系统内部互补性及其优化调度规则的实用性。结果表明:通过联合优化调度,复杂调水系统能够有效提高调水效率,降低调水过程波动,更利于工程实际运行管理。
2020,31(5):142-148.[
摘要
](
26
)[
PDF
](
27
)
基于结构安全的水工隧洞施工仿真系统研究
张玉贤
1
, 张继勋
1
, 任旭华
1
, 王天兴
2
水工隧洞施工情况复杂,目前的施工仿真计算大多只考虑开挖而缺乏衬砌和灌浆因素,故没有体现隧洞完整的施工过程;施工动态仿真一般根据仿真结果采用预制动画的形式实现,其实现过程复杂,模型不易修改,隧洞施工过程中结构状况例如围岩稳定、锚杆等支护的安全难以直观地确定。考虑隧洞施工各个工序结合系统仿真的方法,调用开挖、衬砌及灌浆的CYCLONE模型得到更为准确的进度计划,基于BIM技术实现施工动态可视化。针对目前较少涉及隧洞结构安全与进度计划耦合仿真,提出基于映射概念与反馈技术的隧洞施工期结构安全仿真方法,基于二次开发技术与数据库技术,采用VB.NET+PYTHON语言编制了一套水工隧洞施工仿真系统,实现与工程施工进度相结合的结构安全判断,为工程师提供良好的数据支持。
2020,31(5):149-156.[
摘要
](
41
)[
PDF
](
30
)
限制性航道中船行波传播特性的数值研究
王孟飞
1
, 邓 斌
1,2,3
, 蒋昌波
1,2,3
, 伍志元
1,2,3
基于完全非线性Boussinesq方程的开源程序包FUNWAVE-TVD建立了限制性航道中船行波运动的数值模型,重点分析了船舶在该类型航道中诱导生成的最大船首孤立波波高、最大船尾波波高以及最大近岸横向流速的时空分布规律。结果表明:模型能较好地捕捉船行波在限制性航道中的演化过程;根据回归分析得到了最大船首孤立波波高
η
max
与船舶吃水
p
、弗汝德数
F
r
的幂函数型经验关系;最大船尾波波高
η
max
及最大近岸横向流速
u
y
max
随船舶吃水
p
和弗汝德数
F
r
的不同呈分段式变化规律。研究结果可为限制性内河单线航道的设计以及通航要求提供参考。
2020,31(5):157-163.[
摘要
](
44
)[
PDF
](
26
)
基于海绵城市建设理念的圩垸地区城市排涝主要设计参数优化方法
盛子涵
1
, 蒋晓红
1
, 龚志浩
1
, 王 阳
2
针对圩垸地区的城市排涝问题,基于海绵城市建设理念,以城市圩区排蓄工程总费用现值最小为目标函数,以海绵城市建设标准下的泵站外排能力、排涝设计标准下的泵站外排能力与圩内水面率和下沉式绿地率等排涝主要参数的关系、城市生态需水量等为约束条件,以泵站外排能力、水面率、下沉式绿地率、透水铺装率等为决策变量,构建非线性数学模型,采用罚函数法进行求解。对常州市新北区北部新城高铁片区排蓄工程进行了实例分析,得出排涝流量为61.28 m
3
/s、水面率为11.97%、下沉式绿地率为51.77%、透水铺装率为15.00%的优化方案,取得了良好效果,为圩垸地区城市排涝主要设计参数优化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
2020,31(5):164-170.[
摘要
](
39
)[
PDF
](
29
)
九寨沟熊猫海左岸泥石流震后发育特征研究
刘铁骥
1
, 孙书勤
1
, 赵 铮
2
, 郭德庆
2
泥石流是山区高频率发生的地质灾害,九寨沟熊猫海左岸泥石流的发生给景区造成巨大的损失。在现场调查的基础上,通过现场实验及理论公式计算了泥石流的容重、峰值流量、平均流速,并对九寨沟熊猫海左岸泥石流的形成机理进行了分析研究。通过Massflow软件对九寨沟熊猫海左岸泥石流的运动特征进行了模拟计算,结合目前沟道物源、水源、地形地貌等条件进行分析,根据分析结果判断出:该沟道再次发生更大规模泥石流的可能性极大,并提出针对该沟道泥石流的两种治理措施。
2020,31(5):171-175.[
摘要
](
21
)[
PDF
](
24
)
高水头扬水工程岔管应力分析
张 军, 吴俊杰, 刘 峰针对克拉玛依市绿化扬水工程压力水头高、贴边岔管主管与支管垂直且连接处产生应力集中问题,通过有限元对贴边岔管进行应力计算分析。计算结果表明:1
#
贴边岔管通过增加管壁厚度而不施加补强板的方式可满足应力要求,采用Q345C钢材,管壁厚为18 mm;2
#
、3
#
贴边岔管均可通过单层外贴补强板方式满足应力要求,采用Q390C钢材,主管、支管及补强板厚度28 mm,补强板宽度500 mm。分析结果证明:各贴边岔管单元开孔越大,则主管缺失部分越多,导致主、支管补强板夹角处的应力集中也越大。同时,补强板焊缝处应力也较大而管壁应力较小,通过提高焊缝施工质量,尽量避免产生局部过大拉应力。计算分析结果可为供水工程的安全运行提供参考。为了节省工程投资,可考虑相应主管与其支管建立整体有限元模型联合受力计算,进一步优化贴边岔管结构和布置形式。
2020,31(5):176-181.[
摘要
](
38
)[
PDF
](
25
)
基于声发射特性下的含骨料混凝土裂隙演化特性及其统计损伤本构研究
张 峰为探讨含骨料混凝土的损伤裂隙演化特性,基于统计损伤理论的数值模拟手段,建立了含骨料混凝土有限元模型,得到了不同工况下的裂隙扩展过程、声发射规律和峰值强度变化,同时基于声发射数值结果定义了损伤度的概念。结果表明:不同工况下的裂隙演化呈现“X”型扩展,由“翼形裂纹”与“反翼形裂纹”共同组成;“翼裂纹”萌生及扩展主要破坏模式为拉伸破坏,“反翼裂纹”的萌生是由于剪切破坏而产生,随后扩展模式为拉剪复合破坏;预制裂纹的倾角越大,骨料含量百分比越大,则试样的峰值强度也越大,但是前者对混凝土抗压强度的增幅要小于后者;定义了损伤度的概念,加载过程中混凝土的损伤变化经历4个阶段:线弹性变形阶段、裂纹萌生阶段、裂纹加速扩展阶段和损伤平稳发展阶段。骨料含量百分比越大,预制裂隙倾角越小,则最大损伤度越大,不同工况下的损伤度变化范围为0.85~0.94;骨料的破坏模式共分为4种,即偏转绕行、止裂、裂纹被骨料吸附和裂纹穿过骨料。本文数值模拟中偏转绕行是主要破坏模式。
2020,31(5):182-188.[
摘要
](
39
)[
PDF
](
26
)
深厚覆盖层特性变化对沥青混凝土心墙坝动力反应影响研究
只炳成, 宋志强, 王 飞在我国西部强震区修建的沥青混凝土心墙坝大多建于深厚覆盖层上,深厚覆盖层的存在明显改变了覆盖层底部传入到坝体的地震动特性。考虑了覆盖层厚度、土体动力特性参数和土层结构型式等因素的变化,建立二维有限元计算模型,基于一致输入方法分析了覆盖层对沥青心墙坝动力反应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沥青心墙顶部加速度放大系数并非随覆盖层厚度增加而逐渐增大,而是存在一个临界厚度,超过此厚度时,加速度放大系数有所降低;同一厚度下覆盖层土体动剪切模量增加,则沥青心墙顶部加速度放大系数增大,随着饱和程度的增加,其加速度放大系数先增大后减小;覆盖层土体软弱细砂层的耗能作用使得覆盖层顶部加速度放大系数降低率达31.7%。
2020,31(5):189-194.[
摘要
](
30
)[
PDF
](
25
)
塔侧混凝土回填高度对长拦污栅墩进水塔的动力影响分析
张紫璇, 李守义, 黄灵芝, 肖 阳, 李 浪为了研究侧面混凝土回填高度对长拦污栅墩进水塔结构动力响应的影响规律,提高拦污栅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针对高耸进水塔结构建立不同塔侧回填高度的三维有限元模型进行动力计算,系统分析了侧面混凝土回填高度对进水塔自振特性、位移和应力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过高的塔侧回填会导致拦污栅墩部分连系梁的压应力超出混凝土抗压强度而发生断裂;无塔侧回填则会造成塔体横河向位移较大,同时连系梁的拉应力均比较大;合理的塔侧回填高度能够有效降低长拦污栅框架结构的应力,限制进水塔横河向位移,并且提高结构整体抗震性能。提出了长拦污栅墩进水塔侧面回填高度的合理范围,可供类似工程借鉴。
2020,31(5):195-200.[
摘要
](
25
)[
PDF
](
27
)
梯度混合混凝土叠浇面粘结性能试验研究
诸成烽, 范奕涛, 肖自强, 赵启俊, 王建民通过对陶粒混凝土与普通混凝土的叠合浇筑试块进行双面剪切试验,研究混合混凝土叠合浇筑时,结合面处理方式及浇筑间隔时间对结合面粘结剪切性能的影响;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观测,分析了浇筑结合面微观结构的形貌特征及形成机理。结果表明:随着浇筑间隔时间的延长,两种结合面处理方式下浇筑结合面的粘结剪切强度均发生相同规律的降低变化。人工凿毛处理后的浇筑结合面水化反应充分均匀,微观结构较为致密,无明显收缩微裂缝或缺陷;粉煤灰砂浆涂刷处理后,一定程度上减小了浇筑结合面机械咬合力及有效摩阻力,弱化了浇筑结合面上的微空隙结构,后期浇筑普通混凝土硬化收缩时,局部产生微裂缝或微空隙缺陷,从而影响了浇筑结合面的粘结剪切性能。
2020,31(5):201-206.[
摘要
](
21
)[
PDF
](
24
)
沿海地区复杂地质条件下三角形深大基坑变形实测分析与数值模拟研究
刘 颖
1,2
, 相斌辉
2
, 扶名福
1,2
以上海软土地区三角形深大基坑为背景,采用有限元软件,分析了基坑开挖过程中围护结构和周围土体的变形规律。同时结合三角形基坑的特殊结构形式,分析了不同边长、角点对于基坑变形的影响。研究表明:建立的有限元数值模型可以很好地预测基坑开挖引起的结构和地层变形;地下连续墙侧向位移呈现“鼓肚型”模式,墙后地表沉降在一定距离处出现沉降槽,且地下连续墙侧向位移和墙后地表沉降均随开挖深度的增加而增加;地下连续墙侧向位移和墙后地表沉降表现出显著的空间特性,在三角形长边中点处变形达到最大值,而在基坑角点附近,变形相对较小;角点角度越小,测点离角点越近,则变形越小。所得结论对于基坑工程的设计和优化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2020,31(5):207-212.[
摘要
](
28
)[
PDF
](
27
)
湘潭地区红层软岩在淋雨条件下崩解的分形维数研究
杨峰峰
1
, 张巨峰
1,2
, 郑 超
1
, 许 泰
1
采用室内模拟自然降雨的崩解试验,对湖南湘潭地区的红层软岩制成4种不同质量的试样进行了干湿循环淋雨崩解试验,推导了体积与粒径关联的分形维数
D
V
求解方法,并采用
D
V
对试验后试样的崩解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质量红层软岩试样崩解后的累计百分含量与粒径关系曲线的形状非常相似,曲线的形状整体呈上凸型。随着干湿循环次数
N
的增加,红层软岩试样的大颗粒逐渐减少,小颗粒逐渐增多,崩解物级配曲线渐渐趋于重合,反映出试样的崩解速率逐渐放缓。随着各组试样质量的不断增大,曲线上凸的部分越发突出。随着
N
的增加,不同质量试样的
D
V
先迅速增大,然后增速逐渐放缓,最终基本达到稳定。随着试样质量的逐渐增加,试样的
D
V
逐渐增大,表明岩样的质量越大,则其崩解的速率越快。
2020,31(5):213-217.[
摘要
](
25
)[
PDF
](
29
)
岩溶发育地质条件下的库区三维渗流场分析及渗控效果评价
张文兵
1,2
, 沈振中
1,2
, 陈官运
1,2
, 张琬琳
3
, 魏舒萌
4
, 汪千敢
1,2
我国是世界上岩溶地貌分布较为广泛和典型的国家之一,因而在岩溶发育地质条件下建库筑坝成为坝工界普遍重视的技术难题。库址区的渗流分析和控制评价是大坝设计及运行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对库址区岩土体及水工建筑物的安全和水库运行的经济合理性有着重要的影响。选取某岩溶发育地质条件下的水库大坝工程,结合工程特点,建立反映主要坝体结构和库址区水文地质特征的渗流分析三维有限元模型,采用饱和-非饱和渗流计算理论计算分析运行期库址区渗流场,并研究库址区坝体、坝基及两岸岩体渗流特性和变化规律,进而对工程所采取的防渗体系的合理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设计防渗体系能够有效降低库址区地下水位,库址区各部位渗透坡降总体较小,能够满足渗透稳定要求,并且在当前防渗系统作用下,库址区渗漏量得到有效控制。
2020,31(5):218-224.[
摘要
](
34
)[
PDF
](
30
)
硬岩隧道掘进机滚刀破岩性能评价研究
翟 强, 顾伟红为了提高TBM的掘进效率和地质适应性,对TBM滚刀破岩性能评价指标选取及TBM滚刀破岩性能评价方法进行了研究。通过文献阅读及专家调查,最终选取影响TBM滚刀性能的13个指标建立滚刀破岩评价体系;用改进群层次分析法(IGAHP)和基于指标相关性法(CRITIC)对评价指标进行权重计算。基于文献分析确定了13个评价指标的隶属函数,运用模糊综合评判方法,计算TBM施工破岩性能隶属矩阵,确定TBM滚刀破岩性能等级。对新疆某引水隧道4个区段进行滚刀破岩性能评价并与实际施工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该模型的评价结果基本符合实际情况,所提出的评价方法是可行的。该方法可为TBM选型和滚刀设计优化提供指导。
2020,31(5):225-234.[
摘要
](
27
)[
PDF
](
25
)
格宾网箱覆绿功能反滤层优化设计研究
杨 凡
1
, 张志红
1
, 吴长路
2
, 姚爱军
1
, 陈祥国
2
, 李立云
1
格宾网箱应用于边坡工程时具备护坡、覆绿及材料就地利用等多种特点。为了保证格宾网箱中的植被能够稳定存活,并且防止强降雨条件下植被土颗粒的流失,需对格宾网箱填充物进行反滤层的优化设计,从而实现绿色生态护坡的目的。依托北京冬奥会张家口赛区正在实施的“科技冬奥”项目,在模拟当地最大降雨强度条件下,采用自行设计的试验装置开展了反滤层的防冲刷试验,探究反滤层层数、厚度和反滤料粒径对反滤层防冲刷效果的影响,最终确定了格宾网箱覆绿功能反滤层的优化设计。试验结果表明:反滤层层数设置为两层,上下层厚度均为100 mm且上层碎石粒径小于20 mm、下层碎石粒径为20~100 mm时,反滤层的防冲刷效果最佳。
2020,31(5):235-239.[
摘要
](
25
)[
PDF
](
28
)
2003-2016年湖北省农业用水效率测算及时空差异
赵丽平
1,2
, 李登娟
3
, 侯德林
4
, 李军利
3
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模型对2003-2016年湖北省16个市(州)农业用水效率进行了测度,并进一步从投入产出冗余率视角对农业用水效率的损失原因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对湖北省农业用水效率的时空差异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从时间上来看,湖北省2003-2016年农业用水效率平均值为0.45,总体水平较低,但呈波动上升趋势,农业劳动力、用水和农作物播种面积等基本要素投入冗余率呈下降趋势,化肥和农业机械等则呈上升趋势;从空间上来看,湖北省各地区农业用水效率的排序为鄂西>鄂东>鄂中。从投入和产出冗余率来看,鄂东地区农业用水效率损失的主要原因是农业用水和劳动力投入过量,鄂中和鄂西地区则分别是因为农业用水和农业劳动力投入过量。
2020,31(5):240-247.[
摘要
](
33
)[
PDF
](
27
)
膜下滴灌调亏绿洲菘蓝农艺性状与产量的通径分析
王泽义, 张恒嘉, 王玉才, 张万恒, 高 佳为了研究膜下滴灌调亏菘蓝主要农艺性状对药材产量的影响,对菘蓝在营养生长期和肉质根生长期实施亏缺灌溉处理,测定了菘蓝的10个主要农艺性状。采用相关、回归、通径分析等统计学方法,分析了各农艺性状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亏水处理对菘蓝的主要农艺性状存在一定程度的影响,变异系数
CV
值在5.45%~17.19%之间,菘蓝叶和根产量的
CV
值分别为13.14%、16.28%;菘蓝叶和根产量同除根冠比外的其他农艺性状间的相关系数为正,均达显著水平(
P
<0.05);菘蓝叶和根产量分别与农艺性状之间建立回归模型,经统计学检验均为极显著水平(
P
<0.01),其决定系数为0.996、0.971;通径分析模型得出株高(0.498)、主根长(0.630)是影响叶产量的主要农艺性状,而影响根产量的关键农艺性状为叶长(0.698)。因此,在菘蓝的栽培过程中进行亏水处理,在干旱胁迫下协调植株各部分的生物量分配,增加菘蓝植株的株高、叶长和主根长,有利于产量的形成。
2020,31(5):248-254.[
摘要
](
36
)[
PDF
](
24
)
水稻覆膜旱作对土壤环境及水稻生长的影响研究进展
赵 龙
1
, 张友良
1
, 王 娟
1
, 田承伟
2
, 苗恒录
3
水稻覆膜旱作技术是通过覆膜旱作旱管来控制水稻根区土壤水分,充分利用降雨且辅以适时适量灌溉的技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归纳了水稻覆膜旱作对土壤水热、土壤养分、温室气体排放及其生长的影响,分析了在不同地区覆膜旱作水稻产量变化,探讨了水稻覆膜旱作对提高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机理。提出覆膜旱作水稻水热传输过程、不同薄膜材料的优选及不同地区实现覆膜旱作水稻的增产是水稻覆膜旱作未来研究的重要内容及方向。
2020,31(5):255-260.[
摘要
](
30
)[
PDF
](
32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单位: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主 编:
蔡焕杰
副 主 编:
马孝义
执行主编:
徐秋宁
地 址:
陕西杨凌渭惠路23号水科所校区
邮 编:
712100
电 话:
029-87082126;
E_mail:
szysgc@nwsuaf.edu.cn
广告许可证
6104031000008
标准刊号:
ISSN 1672-643X
CN 61-1413/TV
水利学报
万方
中国水利学会
中国知网
北京勤云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