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8-2021年连续14年获得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2)2021年被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核心库)收录(2021-2022)
(3)热烈庆祝《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入编北京大学图书馆《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20年版
首页
期刊简介
编委会
投稿须知
投稿指南
留言板
电子书
过刊浏览
过刊浏览
1990-2010年过刊请从知网查询
联系我们
期刊订阅
English
著作权使用声明
corelDRAW X4
版面费收取信息
论文修改细则
参考文献模板
论文模板
投稿指南
投稿论文审查表
点击
引用
下载
1
“生态水文学”学科发展和研究方法概述
2
高地应力区层状围岩斜竖井施工爆破数值模拟
3
基于熵值和模糊贴近度的区域水资源承载力评价
4
HEC-HMS模型次洪模拟的参数敏感性分析及应用
5
基于GIS的干旱区分布式产汇流过程模拟系统的研建
6
活性炭为载体的好氧颗粒污泥培养及性能研究
7
黄河小北干流河段揭河底规律分析
8
半干旱半荒漠地区沙柳周边土壤水分分布规律研究
9
基于SPOT-VGT数据的洞庭湖水体面积变化分析
10
城市水资源需求量变化趋势预测模型及应用
11
干旱区高盐度潜水蒸发试验研究
12
陕北地区年降水量频率分布参数估算研究
13
两种不同时间序列模型在地下水动态变化预测中的比较研究
14
污泥制取脱氮除磷材料的配比试验研究
15
采动影响下软岩巷道松动圈的联合测试方法研究
1
城市化建设带来的水问题及解决...
2
城市用水量预测方法及应用比较...
3
全球气候变化对中国淡水资源及...
4
基于模糊分析法的水资源承载力...
5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渭河流域水环...
6
基于熵权的灰色关联分析模型及...
7
改进密切值法在水环境质量评价...
8
我国非点源污染研究中输出系数...
9
石羊河流域水资源利用与节水农...
10
中国水资源现状分析与可持续发...
11
生态河流缓冲带构建技术初探
12
汉江上游流域水文特性分析
13
气象、水文干旱指数计算方法研...
14
R/S和Mann-Kenda...
15
改进的SCS模型在流域径流模...
1
循环荷载作用下土的动力特性及隧道工后沉降分析(7551)
2
基于GIS和SWMM模型的城市暴雨积水模拟(6443)
3
GIS及SWMM模型在防洪保护区内涝模拟中的应用(5275)
4
新安江上游生态系统产水服务及价值(4718)
5
TDR法、干烧法及烘干法测定土壤含水量的比较研究(2500)
6
高地应力区层状围岩斜竖井施工爆破数值模拟(2467)
7
Arc Hydro模型在流域水文特征提取中的应用——以蓟县沙河流域为例(2408)
8
基于水位/流量反推法的资料匮乏地区临界雨量研究(2344)
9
“生态水文学”学科发展和研究方法概述(2162)
10
仿真流域的总氮模拟——SPARROW模型应用方法研究(2124)
11
基于Morris的SWMM水质参数灵敏度分析与应用(2060)
12
InVEST模型在石羊河流域生态系统水源供给中的应用前景与方法(2018)
13
基于ABAQUS的边坡降雨入渗边界的开发及其验证(2006)
14
基于GIS的干旱区分布式产汇流过程模拟系统的研建(2003)
15
强夯作用下土体动力特性的数值模拟(1976)
文章编号
中文标题
英文标题
作者英文名
作者中文名
单位中文名
单位英文名
中文关键词
英文关键词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基金项目
从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2020
2021
2022
2023
到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高级搜索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开设“黄河流域水资源研究”专栏 征稿启示
弘扬科学家精神专题宣传
热烈庆祝我刊入选《世界科技期刊影响力指数(WJCI)报告》2020科技版
热烈庆祝《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入编北京大学图书馆《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20年版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被中国引文数据库CSCD收录为2021-2022核心库来源期刊
2017年RCCSE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稿件修改提示
本刊声明
2023年第34卷第1期目录 刊出日期:2023年02月
全选
|
取消全选
|
合并选中摘要
引黄灌区水资源调配模型及和谐评估
陶 洁
1,2,3
, 李 行
1
, 孙鑫豪
1
, 路振广
4
, 左其亭
1,2,3
2023,34(1):1-9.[
摘要
](
243
)[
PDF
](
88
)
基于卫星测高和实测数据的博斯腾湖水位变化分析
吴红波
1,4
, 王宁练
2,3,4
2023,34(1):10-19.[
摘要
](
124
)[
PDF
](
64
)
基于减法集对势的漳河上游水资源冲突风险评价与态势分析研究
何伟军
1,2
, 李佳琪
1
, 袁 亮
1
, 孟 旭
1
2023,34(1):20-29.[
摘要
](
95
)[
PDF
](
64
)
基于三维水足迹模型的河南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水平评价
甘 容
1,2
, 李旖旎
1,2
, 杨 峰
3
, 翟 勇
3
2023,34(1):30-39.[
摘要
](
112
)[
PDF
](
84
)
长江流域极端降水与当地平均气温的响应关系分析
蒋 艳
1,2
, 贺新光
1,2
, 章新平
1,2
2023,34(1):40-49.[
摘要
](
89
)[
PDF
](
68
)
黄河中下游沿黄城市水资源承载力贴近度空间结构及作用机理
谢蕾蕾
1
, 邢凯悦
2
, 位艳佳
1
2023,34(1):50-57.[
摘要
](
82
)[
PDF
](
48
)
缺资料地区产流径流时空特性分析及其关系研究——以洮河流域为例
马亚丽, 牛最荣, 王兴繁, 张 芮, 孙栋元, 郑志琴
2023,34(1):58-65.[
摘要
](
103
)[
PDF
](
54
)
关中地区水资源承载力时空演变特征及耦合协调性
贾 琼
1
,宋孝玉
1
, 宋淑红
2
,覃 琳
1
, 刘 辉
1
2023,34(1):66-74.[
摘要
](
107
)[
PDF
](
50
)
基于组合赋权-云模型的珠江三角洲水资源可持续性动态评价
禹 熙
1
, 李晓英
1
, 吴少霖
2
2023,34(1):75-83.[
摘要
](
73
)[
PDF
](
46
)
基于变分模态分解的分频径流预测模型
张晓煊
1,2
, 宋松柏
1,2
, 张炳林
1,2
2023,34(1):84-90.[
摘要
](
71
)[
PDF
](
57
)
珠三角城市群用水量与经济增长的脱钩状态及其驱动因素研究
刘 羽
1,2
, 朱记伟
1,2
, 卢 楠
1,2
2023,34(1):91-99.[
摘要
](
58
)[
PDF
](
44
)
大通河流域生态流量确定及预警方案研究
张文睿
1
, 孙栋元
1
, 曹晓萱
2
, 杨 俊
3
, 周 敏
1
, 赵文琦
1
2023,34(1):100-109.[
摘要
](
84
)[
PDF
](
49
)
长江大保护工程建设主体策略选择演化博弈研究
王仁超
1
, 陈宏运
1
, 毛三军
2
, 彭相国
2
2023,34(1):110-120.[
摘要
](
64
)[
PDF
](
45
)
长距离重力流输水管线水锤计算及防护研究
张 雷
1,4
, 李 明
2
, 佟继有
3
, 张海丽
3
, 王 勇
2
, 郝伯瑾
1,4
2023,34(1):121-126.[
摘要
](
73
)[
PDF
](
40
)
上海地区特深圆形竖井开挖承压水控制技术及效果
刘树佳
2023,34(1):127-134.[
摘要
](
71
)[
PDF
](
39
)
含支线调蓄的调水系统水库群联合调度
马永胜
2023,34(1):135-142.[
摘要
](
92
)[
PDF
](
46
)
水泥稳定钢渣碎石基层材料的路用性能研究
王清洲
1
, 梁瑛硕
1
, 赵云飞
1,2
, 张志银
1
, 马士宾
1
2023,34(1):143-151.[
摘要
](
48
)[
PDF
](
40
)
接触面法-切向应力非线性分布的梯形渠道冻胀力学模型
肖 旻
1
, 熊志豪
1
, 王正中
2,3
, 吴 浪
1
, 崔 浩
1
, 杨晓松
4
2023,34(1):152-158.[
摘要
](
54
)[
PDF
](
51
)
含不规则跨尺度裂缝的钢筋混凝土厂房吊车梁结构性能分析
贾 超
1,2
, 王亦欣
1
, 闵巧玲
1
, 李明超
1
2023,34(1):159-167.[
摘要
](
42
)[
PDF
](
44
)
邻近基坑开挖及渗流条件下的主动土压力模型
李镜培
1
, 施曙东
2
, 郑 笠
1
, 姚建平
2
2023,34(1):168-175.[
摘要
](
56
)[
PDF
](
43
)
振冲碎石桩成桩过程模拟和桩径预测研究
魏永新
1
, 庹晓军
1
, 曹瑞琅
2
, 何瑞良
1
, 赵宇飞
2
, 张 强
2
2023,34(1):176-180.[
摘要
](
44
)[
PDF
](
40
)
固废底泥水下应用抗分散性能研究
盛传明
1,3
, 马 超
1
, 练继建
1,2
, 刘 昉
1
2023,34(1):181-189.[
摘要
](
61
)[
PDF
](
38
)
深埋大理岩三轴加卸荷过程能量演化特征
李泓颖
1
, 刘晓辉
2,3
, 肖文根
1
, 郑 钰
1
, 薛 洋
1
, 桂 欣
1
2023,34(1):190-198.[
摘要
](
66
)[
PDF
](
42
)
地铁建设对岩溶水渗流场影响的修复效果模拟
宿庆伟
1,2
, 邢立亭
3
, 宫 亮
1,2
, 毛玉洁
3
, 王立艳
4
, 董亚楠
5
, 于 苗
3
, 赵振华
1
2023,34(1):199-206.[
摘要
](
54
)[
PDF
](
40
)
土壤水分上下限对北疆滴灌春玉米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常 浩
1,2
, 洪 明
1,2
, 陈志卿
3
, 兰 茜
1,2
, 高 瑞
1,2
2023,34(1):207-215.[
摘要
](
97
)[
PDF
](
45
)
碎麦秸垫膜覆盖对民勤绿洲食葵产量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独亮亮
1
, 张金霞
1
, 任芳芳
1
, 吴庆安
1
, 刘兴荣
2
, 丁 林
3
, 赵 霞
1
2023,34(1):216-224.[
摘要
](
68
)[
PDF
](
43
)
引黄灌区水资源调配模型及和谐评估
陶 洁
1,2,3
, 李 行
1
, 孙鑫豪
1
, 路振广
4
, 左其亭
1,2,3
基于引黄灌区普遍特征及存在的水资源问题,构建考虑水资源、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多维目标的水资源优化调配模型,建立引黄灌区水资源和谐评估指标体系,并将模型和评估体系应用到赵口引黄灌区二期工程。基于模型解集中选取的4种代表性优化调配方案进行水资源、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的效益分析,选定P
4
方案为赵口二期水资源多目标优化调度方案,并基于该方案开展和谐评估和多方案调控研究。结果表明:模型优化后灌区和谐度明显提高,通过对和谐度较低的地下水开采率、农业用水比例、城镇化率、人均粮食产量、绿化覆盖率等指标调控后,和谐度可进一步提高到0.790。
2023,34(1):1-9.[
摘要
](
243
)[
PDF
](
88
)
基于卫星测高和实测数据的博斯腾湖水位变化分析
吴红波
1,4
, 王宁练
2,3,4
湖泊水位是湖泊水文观测必不可缺的要素,直接关系到湖泊物质交换和能量平衡,对研究湖泊运动和区域气候环境变化至关重要。为了掌握内陆湖泊水位的变化过程和空间特征,以新疆博斯腾湖为例,综合Jason-1&2、ENVISat&ERS、ICESat-1、ICESat-2等卫星测高资料,提取博斯腾湖湖泊水域瞬时水位和日均水位,并根据Hydroweb水位记录和1975-2020年博斯腾湖湖泊水位观测及水域面积数据,检验Jason-1&2、ENVISat&ERS、ICESat-1、ICESat-2测高数据的估计精度。借助趋势面分析方法,分析博斯腾湖水域水位变化的空间差异和特征。结果表明:Hydroweb水位记录、Jason-1&2、ENVISat&ERS、ICESat-1、ICESat-2卫星资料估计湖泊日均水位的绝对误差分别为0.24、0.34、0.28、0.18、0.08 m;2020年博斯腾湖年均水位为1 048.10±0.12 m,与1975年年均水位相比增加了0.70±0.15 m;湖泊瞬时水位在空间尺度上存在一定水位差,ICESat-2测高数据能准确地描述博斯腾湖水域表面高程和水位变化速率的空间异质性。
2023,34(1):10-19.[
摘要
](
124
)[
PDF
](
64
)
基于减法集对势的漳河上游水资源冲突风险评价与态势分析研究
何伟军
1,2
, 李佳琪
1
, 袁 亮
1
, 孟 旭
1
为有效预防漳河上游水资源冲突,积极维护地区水安全,科学合理地评价水资源冲突风险和预测风险态势演化尤为重要。基于水量、用水效率、水质、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等5个维度构建了水资源冲突风险评价及态势分析框架,运用熵权法和集对分析理论构建了基于减法集对势的水资源冲突风险评价及态势分析模型,对漳河上游2011-2020年的水资源冲突风险进行评价,通过五元减法集对势动态分析风险发展态势。结果表明:漳河上游水资源冲突风险水平较低且呈现下降的态势;3个省份水资源冲突风险等级由高到低依次为山西省、河北省、河南省。从水资源冲突的5个维度来看,河北省需重点关注水量和用水效率引起的冲突风险,河南省整体情况较好,山西省则需重点关注水量、水质和社会经济引起的冲突风险。研究结果对识别漳河上游水资源冲突风险、缓解水事纠纷和维护地区稳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023,34(1):20-29.[
摘要
](
95
)[
PDF
](
64
)
基于三维水足迹模型的河南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水平评价
甘 容
1,2
, 李旖旎
1,2
, 杨 峰
3
, 翟 勇
3
基于三维水足迹模型,以水生态赤字与盈余、水压力指数、水资源集约利用指数和水资源可持续指数4个指标构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水平指标评价体系,从时间上和空间上分析河南省的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水平,并且利用对数平均迪氏指数分解法分析水足迹变化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河南省水足迹由大到小为生产用水足迹、生活用水足迹和生态用水足迹,其中豫北和豫中各市的水足迹深度较大;河南省整体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水平较差,其中豫北和豫中地区的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水平最差;经济规模效应、人口规模效应对水足迹的变化具有正向驱动作用,而水足迹强度效率效应和水资源承载力效应具有负向驱动作用。
2023,34(1):30-39.[
摘要
](
112
)[
PDF
](
84
)
长江流域极端降水与当地平均气温的响应关系分析
蒋 艳
1,2
, 贺新光
1,2
, 章新平
1,2
研究极端降水的非平稳性及对气温的响应有助于应对相关灾害事件带来的消极影响。基于长江流域1961-2020年降水和气温格点数据,建立广义极值模型以确定当日(
T
0
)和前1~9 d(
T
1-9
)当地平均气温是否会引起极端降水的非平稳性,然后通过等样本箱元法、分段线性回归法和指数回归法探讨极端降水对
T
0
和
T
1-9
的响应。结果表明:长江流域99.7%格点的极端降水是非平稳的,
T
0
和
T
1-9
共驱动74.4%格点的极端降水向非平稳演变,且
T
1-9
对极端降水的影响更大。流域极端降水随
T
0
升高主要呈低温时增加而高温时减少的峰值型结构,且峰值点气温以青藏高原东缘为界西低而东高并分别集中于9 ℃和24 ℃左右;同时,极端降水随
T
0
的变化率介于(-12.3%~53.6%)/℃之间,并以四川盆地为中心向四周呈超CC(Clausius-Clapeyron)、类CC和次CC变率的分布格局。极端降水随
T
1-9
上升在流域西部主要呈增加趋势而在中东部主要为峰值型结构,且峰值点在降水强度最大时出现在25 ℃附近;此外,极端降水随
T
1-9
的变化率由西至东从超CC变率过渡到类CC和次CC变率,并处于(-3.7%~33.8%)/℃之间且集中于4%/℃和10%/℃附近。随着降水极端性的增强,极端降水对气温变化的敏感性降低从而使其变化率的范围缩小;此外,超CC变率可能与对流降水和潜热释放等相联系,而峰值型结构或许与降水的冷却作用以及反气旋活动等有关。
2023,34(1):40-49.[
摘要
](
89
)[
PDF
](
68
)
黄河中下游沿黄城市水资源承载力贴近度空间结构及作用机理
谢蕾蕾
1
, 邢凯悦
2
, 位艳佳
1
采用贴近度测度黄河中下游31个沿黄城市水资源承载力,分析承载力贴近度的空间特征和空间作用机理。结果表明:黄河中下游流域城市水资源承载力整体偏低,尤其是下游流域沿黄城市的水资源供需矛盾尖锐;从空间结构特征全局看,31个沿黄城市水资源承载力整体呈现空间自相关特征,从局部看,大部分城市无分异特征,但中游流域出现热点区域,下游流域尤其是河南省出现低洼区域;通过沿黄城市水资源承载力贴近度空间作用机理分析,中游流域沿黄城市水资源承载力受到驱动力(
D
)、压力(
P
)、状态(
S
)、影响(
I
)、管理(
M
)5个因素的影响,且城市之间存在空间虹吸效应,水资源表现出空间竞争,而不是空间协同发展。下游流域沿黄城市水资源承载力只受到驱动力(
D
)、状态(
S
)、影响(
I
)3个因素的作用。研究成果可为沿黄城市加强水资源的管理、优化城市发展模式提供参考。
2023,34(1):50-57.[
摘要
](
82
)[
PDF
](
48
)
缺资料地区产流径流时空特性分析及其关系研究——以洮河流域为例
马亚丽, 牛最荣, 王兴繁, 张 芮, 孙栋元, 郑志琴为了解决缺资料地区的产流、径流时空特性分析问题,采用SWAT模型、多元统计分析法、相关系数法、弹性分析法等方法,研究分析缺资料地区——洮河干流分区段产流、径流的时空变化规律,揭示降雨量
P
、产流量
Y
、径流量
R
三者之间关系以及径流变化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洮河流域红旗站1956-2019年径流量整体呈显著减小趋势,1987年发生突变;SWAT模型率定、验证期决定系数分别为0.78、0.79,Nash-Suttcliffe系数分别为0.78、0.77,相对误差均小于10%,模拟效果令人满意;河道径流中游占比最大(50.71%),其次为上游(37.21%),下游占比最小(12.08%),中游是径流量的主要来源;产流量由上游到下游呈减少变化,依次为214.18、179.43、81.16 mm;代桑曲子流域产流量最大,岔河、东峪沟最小;相关性排序为
P与Y、Y与R、P与R
,且相关性由上游到下游逐渐减弱;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径流变化的贡献率分别为20%和80%,人类活动是主要因素。研究成果有利于揭示洮河流域各区段产水径流变化及影响机理,同时为缺资料地区产流径流时空分析提供理论支撑。
2023,34(1):58-65.[
摘要
](
103
)[
PDF
](
54
)
关中地区水资源承载力时空演变特征及耦合协调性
贾 琼
1
,宋孝玉
1
, 宋淑红
2
,覃 琳
1
, 刘 辉
1
为明确陕西省关中地区水资源与区域发展协调程度,综合运用变化参数可变模糊评价模型、空间自相关分析和耦合协调发展模型,对2010-2019年关中地区水资源承载力及子系统间耦合协调度的时空演变进行了定量评价和全面分析。结果表明:由于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加大与产业结构合理性提高,2010-2019年关中地区水资源承载力呈不规则“M”型波动上升,均处于Ⅲ级临界状态;经济、社会及生态环境子系统承载力水平差异化增大,水资源子系统承载力滞后性突出,且呈波动下降趋势;空间分布呈“南强北弱”特征,集中于临界和较弱两种承载状态,空间差异性呈波动增大,且以2018年为拐点,差异性由不显著变为显著;咸阳市、渭南市水资源承载力较低,分别是由水质污染严重、水资源利用效率不高所致;水资源、经济、社会及生态环境子系统耦合协调程度呈波动上升趋势,期间增幅为16.3%,均为中度协调状态;城市间差异逐渐减小,其中西安市、铜川市和宝鸡市的耦合协调程度相对较高;水资源承载力主要影响因素依次为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供水模数、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和城镇化率。研究结果可为可持续协调发展框架下区域水资源规划与管理提供参考。
2023,34(1):66-74.[
摘要
](
107
)[
PDF
](
50
)
基于组合赋权-云模型的珠江三角洲水资源可持续性动态评价
禹 熙
1
, 李晓英
1
, 吴少霖
2
为综合评价区域水资源可持续性状况,构建基于水资源-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复合系统的区域水资源可持续性评价体系,采用投影寻踪模型和云模型合理确定各指标的综合权重,引入正态云模型确定指标隶属度,建立基于组合赋权-云模型的区域水资源可持续性评价模型对珠江三角洲9座城市的水资源可持续性状况进行动态评价。结果表明:2007-2020年珠江三角洲城市群水资源可持续性状况整体呈上升趋势,到2020年已处于较好水平;区域内部水资源可持续状况呈现东部城市优于西部城市、南部近海岸城市优于远海岸城市的空间分布格局;各子系统之间可持续性等级不和谐,生态环境子系统发展水平较好,水资源子系统、社会经济子系统是造成珠江三角洲城市群水资源可持续性状况存在空间差异的主要因素。
2023,34(1):75-83.[
摘要
](
73
)[
PDF
](
46
)
基于变分模态分解的分频径流预测模型
张晓煊
1,2
, 宋松柏
1,2
, 张炳林
1,2
准确的径流预测对于流域防洪减灾、农业灌溉、水库调度等具有重要意义。针对径流序列具有较强的非线性和非平稳性特征,提出一种月径流预测混合模型VMD-(CNN-LSTM, ELMAN)。首先运用VMD将径流序列分解为多个模态分量,并计算各个模态分量的样本熵值(
SE
),将其划分为高频和中低频分量;然后运用CNN-LSTM模型预测高频分量,运用ELMAN模型预测中低频分量;最后将预测结果相加得到最终预测结果。将模型应用于黄河流域中下游段白马寺和黑石关水文站的月径流预测,并与CNN-LSTM、ELMAN、VMD-CNN-LSTM模型的预测结果进行对比与评价。研究结果表明:本文模型预测结果的
NSE
值均大于0.99,优于其他模型,表明VMD-(CNN-LSTM, ELMAN)模型具有较高的预测精度,可应用于实际研究区的径流预测。
2023,34(1):84-90.[
摘要
](
71
)[
PDF
](
57
)
珠三角城市群用水量与经济增长的脱钩状态及其驱动因素研究
刘 羽
1,2
, 朱记伟
1,2
, 卢 楠
1,2
减轻经济增长对水资源消耗的依赖,对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以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为研究对象,从整体和城市两个维度分析其水资源负载状况,采用Tapio脱钩模型分析2009-2019年经济增长与用水量的脱钩时空变化特征,并基于LMDI分解法探究影响因素的驱动效应。结果表明:研究期内珠三角城市群水资源负载较高,除肇庆、惠州、江门3市外,其他6市水资源负载等级均达到Ⅴ级;珠三角城市群强、弱脱钩状态占比为98.9%,部分城市则呈现强、弱脱钩交替状态;技术效应、产业结构、节水能力是珠三角城市群脱钩的主要驱动因素,单位水资源效益、人口规模则抑制了脱钩。本研究可为减少城市经济增长对水资源的依赖、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2023,34(1):91-99.[
摘要
](
58
)[
PDF
](
44
)
大通河流域生态流量确定及预警方案研究
张文睿
1
, 孙栋元
1
, 曹晓萱
2
, 杨 俊
3
, 周 敏
1
, 赵文琦
1
生态流量是维护河流生态健康和功能的重要基础和保障。以大通河流域青石嘴站、天堂站、连城站、享堂站的长序列径流资料作为基础数据,采用基流比例法、Tennant法、最枯月平均流量多年平均值法、90%保证率法和7Q10法计算大通河流域生态流量,同时研究流域生态流量预警方案和预警流量控制指标。结果表明:基流比例法计算结果更具全面性和合理性,可以反映各年际各时段的流域生态流量;大通河流域生态流量的流量范围为多年平均流量的11%~35%,相应的青石嘴站、天堂站、连城站和享堂站的生态流量分别为5.57~17.73 m
3
/s、8.68~27.61 m
3
/s、9.08~28.88 m
3
/s和9.39~29.89 m
3
/s,经过保障度分析,各水文站全年生态流量保障度达到90%;依据确定的生态流量,将生态预警划分为蓝色预警、橙色预警、红色预警3个等级,并制定预警方案,该方案可以提高流量监测的可靠性和准确性,优化水库调度,维护生态环境健康。
2023,34(1):100-109.[
摘要
](
84
)[
PDF
](
49
)
长江大保护工程建设主体策略选择演化博弈研究
王仁超
1
, 陈宏运
1
, 毛三军
2
, 彭相国
2
长江大保护工程建设与城市运行交织,企业、政府、社会三方利益关系复杂,已有的主体策略选择研究未考虑社会方对工程建设的影响,难以准确反映各方的协同关系,针对此问题,以演化博弈理论及复制动态方法为基础,构建了三方演化博弈模型,并结合仿真计算分析了协同成本和协同效应对策略选择的影响。结果表明:企业、政府、社会三方的策略选择具有趋同性,只有各方策略保持一致时,才能保持稳定;三方的策略选择受协同成本和协同效应的影响,协同成本越低、协同效应越强,则两种策略下的利益差越大,系统越容易演化为选择积极策略;企业和政府对社会的协同效应增加时,会缩小企业、政府各自不同策略选择的利益差,使两者收敛速度有所减慢。
2023,34(1):110-120.[
摘要
](
64
)[
PDF
](
45
)
长距离重力流输水管线水锤计算及防护研究
张 雷
1,4
, 李 明
2
, 佟继有
3
, 张海丽
3
, 王 勇
2
, 郝伯瑾
1,4
为进一步研究长距离重力流输水管线的水锤现象,以兴安盟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业供水工程为背景,根据一维水锤计算基本原理,计算分析了阀门两阶段线性关闭快慢和组合关闭方式对长距离重力流输水管线水锤作用的规律,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关阀总时间对管线水锤压力的影响。结果表明:阀门第1阶段快速关闭的幅度越大,则管线沿程水锤压力越大;阀门同时关闭时管线水锤压力较大,交错关闭时水锤压力较小;延长关阀总时间有利于减小管线水锤压力,该工程两阶段线性关闭最佳历时为1 400 s。该研究对长距离重力流输水管线的安全运行具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2023,34(1):121-126.[
摘要
](
73
)[
PDF
](
40
)
上海地区特深圆形竖井开挖承压水控制技术及效果
刘树佳苏州河段深层排水调蓄工程云岭综合设施和苗圃综合设施竖井基坑施工首次要求对上海地区第三层承压含水层水位进行控制。结合云岭综合设施特深圆形竖井开挖承压水控制工程实例,在分析承压含水层的分布特点和工程采取的降水措施的基础上,以工程实测数据为基础,分析软土地区深层承压水控制工艺和控制效果。结果表明:工程采取的竖井地墙和外侧防渗墙两层隔水措施,首次实现了上海地区第三层承压水降水,最大水位降深达到57.8 m,保证了基坑的稳定性。实测数据显示防渗墙外的水位降深小于防渗墙与围护结构之间的水位降深,水位降深速率具有相同的规律;各土层孔隙水压力变化与承压水降水相对应,承压水水位开始恢复后,迎土面深层孔隙水压力明显增大,且深度越深,孔隙水压力增大的趋势越明显,迎坑面水压力变化则较为平缓。所得结论可为今后上海地区类似工程施工和深层地下空间开发提供参考。
2023,34(1):127-134.[
摘要
](
71
)[
PDF
](
39
)
含支线调蓄的调水系统水库群联合调度
马永胜针对调水工程与其支线调蓄工程所面临的复杂水库群联合调度问题,以陕西省引汉济渭调水工程及其支线调蓄工程焦岩水库、玉带河水库构成的联合调度系统为工程实例,运用拓扑概化方式揭示了各水源之间的水利-水量联系,并由此构建了联合调度模型,采用协同粒子群算法求解了10 a长系列调度,提出了单一水库多目标供水方案,解析了耦合系统补给调水效果。结果表明:支线调蓄工程能够在均衡多目标供水效益的基础上,通过耦合系统有效增加补给调水量,显著改善调水过程。
2023,34(1):135-142.[
摘要
](
92
)[
PDF
](
46
)
水泥稳定钢渣碎石基层材料的路用性能研究
王清洲
1
, 梁瑛硕
1
, 赵云飞
1,2
, 张志银
1
, 马士宾
1
为保证公路半刚性基层性能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使用钢渣,尝试将级配不良的自然级配水泥稳定钢渣混合料用于低等级道路的基层,探究级配对水泥稳定钢渣混合料力学性能、收缩性能和耐久性的影响,分析自然级配水泥稳定钢渣混合料用于低等级公路半刚性基层的可行性和适用性。结果表明:4类级配的水泥稳定钢渣碎石混合料的力学性能均随着龄期和水泥掺量的增加而增长,中级配各项性能最优,自然级配的性能最差。级配显著影响混合料的力学性能、收缩性能和疲劳性能。尽管掺加自然级配的水泥稳定钢渣混合料因级配不良将降低其路用性能,但各项路用性能指标均能够满足规范中对低等级公路的技术要求,同时因能够最大限度地利用钢渣修筑道路基层,将具有较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推荐掺自然级配钢渣的水泥稳定钢渣混合料应用于低等级公路基层。
2023,34(1):143-151.[
摘要
](
48
)[
PDF
](
40
)
接触面法-切向应力非线性分布的梯形渠道冻胀力学模型
肖 旻
1
, 熊志豪
1
, 王正中
2,3
, 吴 浪
1
, 崔 浩
1
, 杨晓松
4
针对开放系统下的寒区梯形渠道,考虑衬砌各点地下水补给条件的横向差异提出非线性分布法向冻胀力的计算方法,通过引入冻土与衬砌接触界面切向相互作用的Winkler假设导出非线性分布切向冻结力的计算方法,进而构建接触面法-切向应力非线性分布的梯形渠道冻胀力学模型。以塔里木灌区某梯形渠道为例,分析了不同地下水埋深
w
对各截面弯矩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地下水埋深越浅,则衬砌板截面弯矩分布的不均匀性越强,最大弯矩的量值迅速呈非线性增大,坡板危险截面位置约在距坡脚30%~42%坡板长处,底板危险截面在渠底中部附近,与调查结果相符。同时分析了顶盖板约束下不同接触面切向刚度(
k
p
)对各截面切向位移及切向冻结力分布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切向位移及切向冻结力均自坡顶向坡脚处逐渐增大,在坡顶处为零,在坡脚处达到最大值。
k
p
较小时,截面切向位移及切向冻结力趋于线性分布;随着
k
p
的增大,两者逐渐偏离线性分布,且
k
p
越大两者非线性分布越明显。研究结果可为寒区梯形衬砌渠道抗冻设计提供参考。
2023,34(1):152-158.[
摘要
](
54
)[
PDF
](
51
)
含不规则跨尺度裂缝的钢筋混凝土厂房吊车梁结构性能分析
贾 超
1,2
, 王亦欣
1
, 闵巧玲
1
, 李明超
1
钢筋混凝土厂房吊车梁在水电站工程建设中被广泛应用,但高寒区的低温、高风速、低湿度的环境条件易使吊车梁在施工过程中产生不规则表面裂缝,严重影响该混凝土结构的安全服役。由于裂缝尺度远远小于钢筋混凝土吊车梁结构尺度,使得现有计算方法难以有效考虑不规则、小尺度裂缝的真实形态。为解决该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真实裂缝点云的不规则跨尺度裂缝计算方法,在无裂缝网格模型的基础上,将穿过裂缝单元的节点批量投影至裂缝曲面上,建立含精细化真实裂缝的数值模型。该方法具有不改变初始单元类型、无需对裂缝模型进行网格划分的优点,比传统的几何剖分法具有更好的适用性。通过混凝土三点弯曲及楔入劈拉试验验证了该跨尺度裂缝计算方法的正确性,并将其应用至我国高寒区钢筋混凝土吊车梁结构的安全性能分析中,为吊车梁质量评估及后续修复加固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2023,34(1):159-167.[
摘要
](
42
)[
PDF
](
44
)
邻近基坑开挖及渗流条件下的主动土压力模型
李镜培
1
, 施曙东
2
, 郑 笠
1
, 姚建平
2
邻近基坑开挖和场地渗流条件变化均会改变先期施工基坑支护结构所受的土压力,进而引起结构变形,然而目前较少有同时考虑以上两个方面的土压力计算模型。基于极限平衡法,利用邻近基坑开挖边界与对数螺线滑动面间的几何关系,引入土体有效重度和吸力随场地渗流条件变化的计算理论,建立了考虑邻近基坑开挖及渗流条件下的主动土压力计算模型,结合基坑监测数据验证了模型的可靠性与合理性。计算分析表明:当邻近基坑深度不变时,主动土压力系数随基坑间距的增大先呈线性变化,随后先增大后减小,最后保持不变。当基坑间距不变时,主动土压力系数随邻近基坑深度的增加包含两种变化类型,一类是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山坡型”,另一类则是增大后保持不变。场地降雨渗流及地下水水位升高都将使土中吸力降低,从而导致主动土压力增大。本文研究成果对邻近基坑开挖的受力变形分析具有理论参考作用。
2023,34(1):168-175.[
摘要
](
56
)[
PDF
](
43
)
振冲碎石桩成桩过程模拟和桩径预测研究
魏永新
1
, 庹晓军
1
, 曹瑞琅
2
, 何瑞良
1
, 赵宇飞
2
, 张 强
2
振冲碎石桩是应对软弱地层的复合地基处理手段,施工质量至关重要,碎石桩径是成桩过程控制的核心指标。在碎石桩和土体宏观和细观参数标定基础上,梳理振冲碎石桩成桩工艺,基于离散单元法开展了振冲碎石桩成孔清孔、填料、振冲挤密等主要成桩过程模拟,并进行桩径预测研究。结果表明:颗粒流离散元能够较好地模拟振冲过程中碎石和土体的相互流动,模型反映出了碎石向土体的过渡界面;留振过程中,碎石和加密段周围土体孔隙率逐渐减小,表明振冲碎石桩对桩周土体有明显的挤密作用;离散单元法能够模拟出碎石与土体的相互作用,绘制的桩径和桩形表现出波动性,与常规公式计算方法相比更接近工程实际。
2023,34(1):176-180.[
摘要
](
44
)[
PDF
](
40
)
固废底泥水下应用抗分散性能研究
盛传明
1,3
, 马 超
1
, 练继建
1,2
, 刘 昉
1
为了实现固废底泥在水下应用时不发生分散,通过开展水下抗分散试验和黏度试验,研究了影响底泥水下抗分散性的因素,提出了使用底泥黏度来量化其水下抗分散性的方法。研究结果表明:黏度是影响固化底泥水下抗分散性的内在因素,注浆高度是影响固化底泥水下抗分散性的外在因素,黏度越大,注浆高度越小,则抗分散性能越强。羟丙基甲基纤维素的增黏效果优于瓜尔豆胶和聚丙烯酰胺,更适用于固化底泥的水下应用,pH值法和透光度法可用于表征固化底泥的水下抗分散性能。底泥黏度小于3.7 Pa·s时,水下注浆易发生下落扩散和触底碰撞扩散;底泥黏度介于3.7~22.0 Pa·s时,水下注浆只发生轻微触底碰撞扩散;底泥黏度大于22.0 Pa·s时,水下注浆不易发生扩散。固化底泥在水下应用时,推荐其黏度为3.7~22.0 Pa·s、注浆高度在30 cm以内。
2023,34(1):181-189.[
摘要
](
61
)[
PDF
](
38
)
深埋大理岩三轴加卸荷过程能量演化特征
李泓颖
1
, 刘晓辉
2,3
, 肖文根
1
, 郑 钰
1
, 薛 洋
1
, 桂 欣
1
为研究深埋大理岩加卸荷全过程的变形破坏特征,利用MTS岩石力学试验系统对锦屏深埋大理岩试样开展25、50、80 MPa 3种不同初始围压和0.01、0.1、1.0 MPa/s 3种不同卸荷速率的三轴加卸荷试验,引入能量转化参数以更好地表征峰前及峰后能量转化特征,并据此构建基于耗散能的损伤模型,深入探索大理岩加卸载破坏全过程的损伤演化状态。结果表明:大理岩在卸荷段前主要以弹性能的累积为主,卸荷开始后耗散能占主导地位。峰前卸荷过程中
U
d
耗散速率>
U
3
消散速率>
U
e
储存速率,与常规三轴加载相比,大理岩在峰前卸荷段的应变能转化速率大得多。峰后应力跌落段各应变能转化速率明显较峰前卸荷段大,表明峰后大理岩环向扩容加剧,弹性能在峰后快速释放。随着初始围压、卸荷速率的增大,大理岩由张拉-剪切破坏转变为以剪切破坏为主,峰后耗散能的耗散速率越快,则大理岩剪切破裂性质愈明显、脆性破坏越强、破坏程度越小。高围压可能会抑制岩石的损伤累积扩展,而高卸荷速率下大理岩试样内部裂纹扩展不充分导致其发生破裂时损伤曲线急剧上升。
2023,34(1):190-198.[
摘要
](
66
)[
PDF
](
42
)
地铁建设对岩溶水渗流场影响的修复效果模拟
宿庆伟
1,2
, 邢立亭
3
, 宫 亮
1,2
, 毛玉洁
3
, 王立艳
4
, 董亚楠
5
, 于 苗
3
, 赵振华
1
地铁工程因穿越岩溶含水层,易引起地下水渗流场发生变化,从而诱发工程及地质问题,为保护地下水环境,迫切需要一种简易且安全的疏导方案。为探讨地铁建设对地下水渗流场的影响,在总结研究区岩性结构及其水文地质特征的基础上,采用数值模拟方法模拟地铁车站建设前后及增加导流措施后地下水渗流场的变化,分析不同地质条件下地铁建设对地下水渗流场的影响并验证导流措施的修复能力。结果表明:研究区地铁车站地下水渗流结构可划分为土层夹卵砾石-岩浆岩孔隙-裂隙渗流双层结构(车站A)、土层夹卵砾石-灰岩孔隙-岩溶渗流结构(车站B)、土层夹碎石厚层单层孔隙渗流结构(车站C)3大类,地铁基坑建设对周边原有渗流场水动力条件的影响程度与地层结构密切相关。地铁车站的建设导致迎水面水位上升,背水面水位下降,车站A、车站B和车站C迎水面水位最大壅高分别为0.40、0.32和0.62 m;对地下水渗流场的影响范围与地质条件、车站数量以及车站建设方向与水流方向的夹角密切相关,总体上迎水面影响范围大于背水面。导流措施能最大程度恢复地下水渗流场,各车站地下水回落后的水位与天然水位的欧式贴近度均大于0.98。但导流措施布设的数量与位置同时受水流夹角、地质结构、水动力条件等多重因素影响,需结合实际情况设置。该研究成果可为地铁工程建设与地下水环境保护提供依据。
2023,34(1):199-206.[
摘要
](
54
)[
PDF
](
40
)
土壤水分上下限对北疆滴灌春玉米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常 浩
1,2
, 洪 明
1,2
, 陈志卿
3
, 兰 茜
1,2
, 高 瑞
1,2
为确定滴灌春玉米(
Zea mays
L.)各生育期适宜的土壤水分上、下限,从而为新疆玉米灌溉管理升级提供理论依据,以“太玉339”为试材,采用正交试验设计方法,在玉米拔节期、扬花-灌浆期、灌浆-完熟期分别设置3种水分上、下限(50%~80%
FC
、60%~90%
FC
、70%~100%
FC,FC
为田间持水量),共设9个处理(T
1
~T
9
),分析其对春玉米不同生育阶段的生长指标、产量、品质、水分利用效率(
WUE
)的影响。结果表明:当玉米各生育期土壤水分保持在50%~80%
FC
时,其株高、地上干物质量、叶面积指数(
LAI
)和产量均显著减小,但会提高水分利用效率(
WUE
)。总体而言,T
3
处理的产量最高,为17 114.51 kg/hm
2
;T
4
处理的
WUE
最高,为3.11 kg/m
3
;在灌浆-完熟期提高水分上、下限有利于增加玉米粗蛋白、粗脂肪及淀粉的含量,其中T
3
处理该3个指标均为最高,分别为11.02、4.11、69.96 g/100g。以产量、干物质积累量、品质、WUE为指标,基于熵权法的综合评价表明T
3
处理最优。综上所述,新疆北疆地区滴灌春玉米在拔节期、扬花-灌浆期、灌浆-完熟期适宜的土壤水分分别为50%~70%
FC
、70%~100%
FC
、70%~100%
FC
。
2023,34(1):207-215.[
摘要
](
97
)[
PDF
](
45
)
碎麦秸垫膜覆盖对民勤绿洲食葵产量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独亮亮
1
, 张金霞
1
, 任芳芳
1
, 吴庆安
1
, 刘兴荣
2
, 丁 林
3
, 赵 霞
1
为解决民勤绿洲灌区水资源短缺、土壤耕层状况恶化、食葵产量不佳等问题,在民勤灌区设置无覆盖(CK)、秸秆覆盖(S)(秸秆量为4 500 kg/hm
2
)、地膜覆盖(F)、碎麦秸垫膜覆盖(SF
1
)(秸秆量为4 000 kg/hm
2
)、碎麦秸垫膜覆盖(SF
2
)(秸秆量为4 500 kg/hm
2
)5个处理,采用当地农户普遍的灌溉水平(750 m
3
/hm
2
),研究了食葵生长状况及土壤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碎麦秸垫膜覆盖(SF
1
)处理下土壤温度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并且有着更高的保水效果,保证了食葵的正常生长发育;碎麦秸垫膜覆盖(SF
1
)条件下平均出苗率较CK处理提高了12.1%(
P
<0.05),较S处理的出苗率提高了9.7%(
P
<0.05);碎麦秸垫膜覆盖(SF
1
)条件下食葵产量达到4 780.95 kg/hm
2
,较SF
2
、F、S、CK处理分别提高了2.8%(
P
>0.05)、7.3%(
P
>0.05)、34.1%(
P
<0.05)、44.7%(
P
<0.05),且在碎麦秸垫膜覆盖(SF
1
)处理下食葵的株高、茎粗、叶面积均为最优,与CK、S、F处理均呈显著性差异(
P
<0.05),该覆盖方式更有利于食葵干物质的积累;碎麦秸垫膜覆盖(SF
1
)条件下的土壤蔗糖酶和脲酶活性显著高于CK、S、F、SF
2
处理,且全生育期表现基本一致。可见,碎麦秸垫膜覆盖可解决民勤绿洲秸秆覆盖引起的土壤温度低、保水率差、出苗率低和产量低等问题,也可改善长期单一地膜覆盖而引起的地力下降的情况。
2023,34(1):216-224.[
摘要
](
68
)[
PDF
](
43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单位: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主 编:
蔡焕杰
副主编:
左其亭 胡笑涛 孙世坤
执行主编:
徐秋宁
地 址:
陕西杨凌渭惠路23号水科所校区
邮 编:
712100
电 话:
029-87082126
E_mail:
szysgc@nwafu.edu.cn
广告许可证
6104031000008
标准刊号:
ISSN 1672-643X
CN 61-1413/TV
水利学报
万方
中国水利学会
中国知网
北京勤云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