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8-2021年连续14年获得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2)2021年被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核心库)收录(2021-2022)
(3)热烈庆祝《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入编北京大学图书馆《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20年版
首页
期刊简介
编委会
投稿须知
投稿指南
留言板
电子书
过刊浏览
过刊浏览
1990-2010年过刊请从知网查询
联系我们
期刊订阅
English
著作权使用声明
corelDRAW X4
版面费收取信息
论文修改细则
参考文献模板
论文模板
投稿指南
投稿论文审查表
点击
引用
下载
1
高地应力区层状围岩斜竖井施工爆破数值模拟
2
“生态水文学”学科发展和研究方法概述
3
基于熵值和模糊贴近度的区域水资源承载力评价
4
HEC-HMS模型次洪模拟的参数敏感性分析及应用
5
基于GIS的干旱区分布式产汇流过程模拟系统的研建
6
活性炭为载体的好氧颗粒污泥培养及性能研究
7
黄河小北干流河段揭河底规律分析
8
半干旱半荒漠地区沙柳周边土壤水分分布规律研究
9
城市水资源需求量变化趋势预测模型及应用
10
基于SPOT-VGT数据的洞庭湖水体面积变化分析
11
干旱区高盐度潜水蒸发试验研究
12
陕北地区年降水量频率分布参数估算研究
13
两种不同时间序列模型在地下水动态变化预测中的比较研究
14
污泥制取脱氮除磷材料的配比试验研究
15
采动影响下软岩巷道松动圈的联合测试方法研究
1
城市用水量预测方法及应用比较...
2
基于模糊分析法的水资源承载力...
3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渭河流域水环...
4
全球气候变化对中国淡水资源及...
5
城市化建设带来的水问题及解决...
6
基于熵权的灰色关联分析模型及...
7
改进密切值法在水环境质量评价...
8
气象、水文干旱指数计算方法研...
9
石羊河流域水资源利用与节水农...
10
R/S和Mann-Kenda...
11
中国水资源现状分析与可持续发...
12
改进的SCS模型在流域径流模...
13
生态河流缓冲带构建技术初探
14
模糊综合评价在关中灌区干旱评...
15
区域水资源承载力研究现状与发...
1
循环荷载作用下土的动力特性及隧道工后沉降分析(7475)
2
基于GIS和SWMM模型的城市暴雨积水模拟(6341)
3
GIS及SWMM模型在防洪保护区内涝模拟中的应用(5189)
4
新安江上游生态系统产水服务及价值(4530)
5
TDR法、干烧法及烘干法测定土壤含水量的比较研究(2413)
6
高地应力区层状围岩斜竖井施工爆破数值模拟(2402)
7
Arc Hydro模型在流域水文特征提取中的应用——以蓟县沙河流域为例(2323)
8
基于水位/流量反推法的资料匮乏地区临界雨量研究(2269)
9
“生态水文学”学科发展和研究方法概述(2061)
10
仿真流域的总氮模拟——SPARROW模型应用方法研究(2029)
11
基于Morris的SWMM水质参数灵敏度分析与应用(1980)
12
基于ABAQUS的边坡降雨入渗边界的开发及其验证(1947)
13
InVEST模型在石羊河流域生态系统水源供给中的应用前景与方法(1939)
14
强夯作用下土体动力特性的数值模拟(1888)
15
基于GIS的干旱区分布式产汇流过程模拟系统的研建(1879)
文章编号
中文标题
英文标题
作者英文名
作者中文名
单位中文名
单位英文名
中文关键词
英文关键词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基金项目
从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2020
2021
2022
到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高级搜索
热烈庆祝我刊入选《世界科技期刊影响力指数(WJCI)报告》2020科技版
热烈庆祝《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入编北京大学图书馆《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20年版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被中国引文数据库CSCD收录为2021-2022核心库来源期刊
2017年RCCSE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稿件修改提示
本刊声明
网址变更
给全体编委委员、审稿专家、作者及广大读者朋友拜年了!
2022年第33卷第1期目录 刊出日期:2022年02月
全选
|
取消全选
|
合并选中摘要
流域水资源协同管理模式及体系
左其亭
1
, 李倩文
1
, 赵维岭
2
, 曹宏斌
2
, 汪 军
3
2022,33(1):1-7.[
摘要
](
346
)[
PDF
](
142
)
基于信息熵的黄河流域用水结构演变规律及空间分布特征
郑小康
1,2
, 彭少明
1,2
, 王 煜
1
, 蒋桂芹
1,2
2022,33(1):8-14.[
摘要
](
158
)[
PDF
](
100
)
低温下富铁填料对BAF处理效果及细菌群落的影响
严子春
1,2
, 卫明明
2
, 史登峰
2
2022,33(1):15-21.[
摘要
](
77
)[
PDF
](
52
)
基于偏联系数的地下水开采强度动态评价研究
门宝辉, 李 晨, 尹世洋
2022,33(1):22-30.[
摘要
](
97
)[
PDF
](
52
)
多变量综合干旱指数在渭河流域的应用
朱悦璐, 张 阳
2022,33(1):31-38.[
摘要
](
95
)[
PDF
](
47
)
植被恢复影响下黄河上游北川河流域蒸散发量变化及成因分析
杨明楠
1
, 朱 亮
1,2
, 刘景涛
1,2
, 周 冰
1,3
, 陈 玺
1,2
2022,33(1):39-45.[
摘要
](
71
)[
PDF
](
46
)
淮河生态经济带用水转移网络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安 敏
1,2
, 方 雪
1
, 何伟军
1
, 黄 进
1
, 文法广
3
, 童 星
1
, 宋孟斐
1
2022,33(1):46-53.[
摘要
](
86
)[
PDF
](
53
)
水域空间承载力研究进展
卫晨曦
1,2
, 王 烜
1,2
, 李春晖
1,2
, 刘 强
1,2
, 蔡宴朋
3
2022,33(1):54-60.[
摘要
](
72
)[
PDF
](
48
)
附着性藻类生长-迁移模型及其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中的应用
胡豫英
1,2
, 胡 鹏
1
, 朱 杰
3
, 廖卫红
4
2022,33(1):61-68.[
摘要
](
61
)[
PDF
](
40
)
考虑非一致性条件的淮河干流洪水分析
洪双玲
1
, 石 朋
1
, 瞿思敏
1
, 冯 颖
2
, 赵梦杰
3
2022,33(1):69-78.[
摘要
](
69
)[
PDF
](
47
)
基于信息熵的河北省用水结构时空演变分析
董 森
1
, 卢 华
2
, 白惠婷
2
, 庞婷婷
1
, 张殷钦
1
, 高昊悦
1
2022,33(1):79-85.[
摘要
](
71
)[
PDF
](
52
)
中国西北地区气象干旱时空演变特征
刘杨奕, 毛文静, 李思琦, 赵鑫雨, 张学武, 吴海江,粟晓玲
2022,33(1):86-92.[
摘要
](
63
)[
PDF
](
47
)
基于混合-浓度模型的泄洪洞内水流掺气数值模拟研究
练继建
1,2
, 任盼红
1,2
, 刘东明
1,2
, 何军龄
1,2
2022,33(1):93-100.[
摘要
](
57
)[
PDF
](
33
)
水利工程总承包项目增值共享研究
丁继勇, 林 欣, 丁雷杰
2022,33(1):101-110.[
摘要
](
66
)[
PDF
](
45
)
考虑连接管的调压室水头损失系数回归分析
冯思奇
1
, 陈益民
2
, 杨 飞
2
, 孙洪亮
2
, 蔡付林
1
2022,33(1):111-116.[
摘要
](
49
)[
PDF
](
39
)
东湖水库强风暴雨遭遇联合分布及其对坝顶高程设计的影响
蔡奇霖
1
, 涂金良
2
, 王兆礼
1
, 赖成光
1
2022,33(1):117-123.[
摘要
](
41
)[
PDF
](
34
)
西安老城区海绵改造内涝削减效果数值模拟研究
周思敏
1
, 侯精明
1
, 高徐军
2
, 吕 鹏
2
, 李东来
1
, 龚佳辉
1
, 杨少雄
1
, 吕红亮
3
, 樊 超
3
2022,33(1):124-129.[
摘要
](
61
)[
PDF
](
57
)
复合土工膜-垫层材料界面摩擦特性试验研究
杨 武
1
, 刘 亮
1
, 吴远鹏
2
, 李亚运
2
, 张凤超
2
, 李文浩
2
2022,33(1):130-135.[
摘要
](
58
)[
PDF
](
39
)
考虑壁面滑移效应的平行单裂隙辐射流瞬态水力特性研究
杜万军
1
, 柴军瑞
2
, 许增光
2
, 曹 成
2
2022,33(1):136-143.[
摘要
](
55
)[
PDF
](
43
)
某深厚覆盖层上引水式电站防渗系统优化研究
王 硕
1
, 沈振中
1,2
, 姬 阳
1
, 孙一清
1,2
, 张文兵
1,2
2022,33(1):144-151.[
摘要
](
54
)[
PDF
](
51
)
水工混凝土裂缝高强环氧砂浆修复的力学性能评价分析
张俊涛
1
, 闵巧玲
2
, 李明超
2
, 张梦溪
2
, 冯 达
2
2022,33(1):152-158.[
摘要
](
64
)[
PDF
](
38
)
后方土体淤积下高桩码头桩基变形规律分析
张 栋
1
, 张 龙
2
, 刘欣昕
3
, 程星燎
1
2022,33(1):159-163.[
摘要
](
56
)[
PDF
](
37
)
基于ARMA-GMDH的水利工程变形预测模型
李莉贞
1,2
, 曾志全
3
, 黄 勇
3
, 杨 杰
1,2
, 宋锦焘
1,2
2022,33(1):164-170.[
摘要
](
58
)[
PDF
](
36
)
PS加固坎儿井井壁黄土的工程特性试验研究
安 鹏
1
, 朱石磊
1
, 强城成
1
, 王松鹤
2
, 徐 强
1
2022,33(1):171-177.[
摘要
](
49
)[
PDF
](
36
)
悬挂式止水帷幕圆形基坑承压含水层地下水非稳定流计算
葛晓永
1
, 张姝伊
2
, 陈 征
2
, 王旭东
2
2022,33(1):178-183.[
摘要
](
48
)[
PDF
](
41
)
双向等压圆形巷道塑性区径向位移时变解求解及岩爆防治分析
樊宝杰
1,2
, 赵伏军
1
, 吴秋红
1
, 刘永宏
1
, 王 斌
1
2022,33(1):184-189.[
摘要
](
62
)[
PDF
](
44
)
无胶结粗粒土结构强度及量化指标分析
王 洋, 魏玉峰, 黄 鑫, 贺琮栖, 梁 彭
2022,33(1):190-198.[
摘要
](
51
)[
PDF
](
35
)
超大深基坑开挖对周围环境变形影响及对策分析
董利虎
1
, 宋丹青
2
, 唐高杰
3
, 靳 远
4
, 王海涛
4
2022,33(1):199-205.[
摘要
](
57
)[
PDF
](
36
)
皖北杨楼流域玉米农田土壤水变化特征及驱动因子研究
杜明成
1,2,3
, 张建云
1,2,3
, 王振龙
4
, 刘翠善
2,3
, 王国庆
2,3
2022,33(1):206-214.[
摘要
](
66
)[
PDF
](
34
)
雄安新区上游农业水足迹及其经济效益研究
马乐新
1,2,3,4
, 杨永辉
1,2,3,4
, 韩淑敏
1,2,3
, 杨艳敏
1,2,3
2022,33(1):215-224.[
摘要
](
78
)[
PDF
](
45
)
流域水资源协同管理模式及体系
左其亭
1
, 李倩文
1
, 赵维岭
2
, 曹宏斌
2
, 汪 军
3
流域水资源管理问题复杂,亟需探索科学的管理模式及管理体系。在总结国内外流域水资源管理经验的基础上,论述了流域水资源协同管理的必要性,提出了流域水资源协同管理模式,并阐述了该模式的主要特点;从组织体系、内容体系、制度体系3方面构建了流域水资源协同管理体系。最后,以沁河流域为例,针对其水资源开发利用及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构建了沁河流域水资源协同管理体系。本文以期为流域水资源管理提供一种新的协同管理模式和体系,为指导沁河流域水资源管理实践提供借鉴。
2022,33(1):1-7.[
摘要
](
346
)[
PDF
](
142
)
基于信息熵的黄河流域用水结构演变规律及空间分布特征
郑小康
1,2
, 彭少明
1,2
, 王 煜
1
, 蒋桂芹
1,2
黄河流域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为协调流域水资源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基于1988-2019年黄河流域水资源公报中的各行业用水数据,采用信息熵的方法分析了黄河流域近30年来用水结构的演变规律及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988-2019年黄河流域总用水量呈现两个阶段的变化,总体上呈现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用水结构信息熵呈现持续增长趋势,由1988年的0.6增长至2019年的1.2,说明黄河流域的水资源利用结构是向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方向演变。从流域用水结构空间分布来看,四川省、陕西省和山西省用水结构信息熵和均衡度较高,均值分别在1.2和0.6以上,宁夏、内蒙古自治区和山东省的用水结构信息熵和均衡度均值分别在0.9和0.5以下,用水结构的合理性在黄河流域处于较差水平;从流域用水结构时间演变来看,四川省用水结构信息熵和均衡度呈减小趋势,其他8省(区)则呈增大趋势,增幅最大的是青海省,增加了40%以上,原因是该省农田灌溉用水量占比减小,而其他行业用水量占比增加。本文评价了黄河流域9省(区)用水结构的合理性,可为流域水资源的规划和节水政策的制订提供参考。
2022,33(1):8-14.[
摘要
](
158
)[
PDF
](
100
)
低温下富铁填料对BAF处理效果及细菌群落的影响
严子春
1,2
, 卫明明
2
, 史登峰
2
为探究低温下富铁填料影响曝气生物滤池(BAF)处理效果的微生物机制,通过对比试验考察了使用富铁填料的试验组和未使用富铁填料的对照组中硝化细菌数量和细菌群落的多样性变化。结果表明:温度由14 ℃降为12 ℃时,对照组对COD、NH
+
4
—N、TN和TP的去除率分别减小了4.17%、4.67%、4.87%和10.86%;14 ℃时,试验组对COD、NH
+
4
—N、TN和TP的去除率分别比对照组高2.35%、2.37%、10.86%和52.34%;温度由14 ℃降为12 ℃时,试验组对TN、TP的去除率分别由45.98%和97.74%减小至42.33%和91.55%,比对照组在12 ℃时TN、TP的去除率高12.08%、57.01%,也比对照组在14 ℃时TN、TP的去除率高7.21%、46.15%;14 ℃时,试验组中部生物膜中亚硝化单胞菌目(
Nitrosomonadales
)、黄单胞菌目(
Xanthomonadales
)和红环菌目(
Rhodocyclales
)的丰度比对照组分别高了3.1%、2.3%和2.9%。温度降低使BAF中硝化细菌数量减少,采用富铁填料有利于增加BAF中硝化细菌的数量,并使亚硝化单胞菌目、黄单胞菌目和红环菌目的丰度得到一定的增加,从而减弱了低温对BAF处理效果的不利影响。
2022,33(1):15-21.[
摘要
](
77
)[
PDF
](
52
)
基于偏联系数的地下水开采强度动态评价研究
门宝辉, 李 晨, 尹世洋为减少人类活动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实现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需从时空尺度上对地下水开采强度进行动态评价。基于集对分析构建了地下水开采强度时空动态评价模型,并基于二阶偏联系数挖掘了同一度、差异度、对立度的动态演化过程,识别了影响地下水开采强度等级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 2006-2016年,北京市大兴区地下水开采强度趋于增大,空间分布上中部地区>南部地区>北部地区;人口数、工业产值、第三产业产值对地下水开采强度等级影响的时空分布特征为北部地区>中部地区>南部地区。农业种植面积、机井数对地下水开采强度等级影响的时空分布特征为南部地区>中部地区>北部地区。依据二阶偏联系数识别结果,人口数、工业产值、第三产业产值对地下水开采强度的影响程度在增强,农业种植面积、机井数对地下水开采强度的影响程度在减弱。本文构建的地下水开采强度时空动态评价模型能够较好地反映研究区的地下水开采强度等级及动态演化过程,且计算简便,有一定的应用推广价值。
2022,33(1):22-30.[
摘要
](
97
)[
PDF
](
52
)
多变量综合干旱指数在渭河流域的应用
朱悦璐, 张 阳为解决传统单变量干旱指数在实际中不通用、而多变量干旱指数在赋权上存在较大的主观性和偶然性的问题,本文以4种常用的典型单变量干旱指数,通过熵权法、模糊评价法、经验法三重赋权,构建可描述气象干旱与水文干旱的综合干旱指数
MHDI
。结果表明:综合干旱指数
MHDI
在渭河流域可有效识别典型干旱事件和极端干旱事件,1960-2010年渭河流域年代际尺度流域干旱呈现波动上升趋势,20世纪90年代达到最大;年际尺度流域呈现逐年变干趋势,其中泾河流域、渭河中游、渭河下游对流域变干起主要贡献,年内尺度流域呈现春、秋两季显著干旱的特征,其中4、11月最旱;在2010-2020年,各子流域
MHDI
指数的Hurst系数计算结果均小于0.5,流域旱情将有所缓解。本文的研究方案可为流域工农业生产提供参考。
2022,33(1):31-38.[
摘要
](
95
)[
PDF
](
47
)
植被恢复影响下黄河上游北川河流域蒸散发量变化及成因分析
杨明楠
1
, 朱 亮
1,2
, 刘景涛
1,2
, 周 冰
1,3
, 陈 玺
1,2
针对黄河上游水源涵养区植被恢复的水循环影响问题,结合北川河流域的植被覆盖和蒸散发遥感数据以及土壤蒸发野外观测数据,分析植被恢复影响下蒸散发这一关键水循环要素的变化趋势及成因,阐明高寒山区植被恢复对流域蒸散发量变化的潜在影响途径。结果表明:2000-2019年,随着北川河流域植被覆盖度的持续增加,流域年蒸散发量减少了33.23 mm,其中,7、8月份植被主要生长季内蒸散发量减少最为明显,对年蒸散发量的降低具有决定作用;2019年6-9月期间,典型植被恢复区林下土壤蒸发量为207.38 mm,比林外土壤蒸发量减少了157.73 mm,林下土壤蒸发量减少是引起流域蒸散发量减少的一个重要因素,植被作用于地表风速、辐射强度等气象因子而引起的变化对减小流域潜在蒸散发强度具有促进作用。高寒山区蒸散发量随植被恢复而减少的变化趋势与黄土高原及东部地区存在一定差异,这与其寒冷的气候特征及以针叶林为主的植被类型具有一定关系,体现了黄河上游生态涵养林建设的水源涵养功能。
2022,33(1):39-45.[
摘要
](
71
)[
PDF
](
46
)
淮河生态经济带用水转移网络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安 敏
1,2
, 方 雪
1
, 何伟军
1
, 黄 进
1
, 文法广
3
, 童 星
1
, 宋孟斐
1
稀缺背景下相邻区域用水关系呈现出越来越复杂的关联特征,厘清地区间内部用水关系并揭露其用水空间联动格局,能为优化区域水资源协同治理政策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根据淮河生态经济带28个城市2005-2018年的相关用水数据,运用社会网络分析(SNA)方法刻画了淮河生态经济带城市间用水空间关联网络结构及其转移特征,并使用二次指派程序(QAP)方法揭示了其用水空间关联网络构建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淮河生态经济带城市间用水关联关系呈现出较为复杂的网络结构,网络密度在样本考察期内轻微减小,但整体网络结构稳定,宿州、周口、徐州、蚌埠4个城市位于用水空间关联网络的核心地位,主导着网络中水资源的流动;块模型分析表明,用水空间关联网络可划分为经纪人、双向溢出、主受益、净收益4个板块,板块之间的空间溢出效应呈现出链条状的趋势;地理位置临近性、人均水资源量以及城镇化率是用水空间关联网络形成的重要影响因素。研究结果对提升区域间水资源交换效率,缓解缺水地区水资源困境具有战略意义。
2022,33(1):46-53.[
摘要
](
86
)[
PDF
](
53
)
水域空间承载力研究进展
卫晨曦
1,2
, 王 烜
1,2
, 李春晖
1,2
, 刘 强
1,2
, 蔡宴朋
3
水域空间是水循环的重要场所,具有供给水资源、调节局地气候、行洪除涝、维护生态系统平衡和多样性等多种生态服务功能,对“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复合系统的协调发展有重要的承载作用。从水资源承载力的空间角度,提出水域空间承载力的概念和内涵,进而从水域的空间组成和空间结构两方面综述水域对“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系统的支撑作用。从学科发展和水域空间综合管理实践需求的视角出发,指出未来的研究方向:加强水域空间组成和空间结构联动影响的研究,建立水域空间承载力评价体系;优化研究方法,耦合水域空间承载力的量化研究方法;加强多时空维度耦合效应的水域空间承载力研究,为实现水域空间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全面提升水资源承载力提供管理决策建议。
2022,33(1):54-60.[
摘要
](
72
)[
PDF
](
48
)
附着性藻类生长-迁移模型及其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中的应用
胡豫英
1,2
, 胡 鹏
1
, 朱 杰
3
, 廖卫红
4
附着性藻类广泛存在于自然水体中,有很强的生命力且能通过释放孢子/配子等多种方式进行繁殖与迁移。传统附着藻类生长模型往往仅考虑了藻类生长过程及水动力影响,但藻类的繁殖迁移过程也是附着藻类生活史的重要部分。通过在传统附着藻类生长模型中引入繁殖迁移过程,构建了适用于附着性藻类的生长-迁移模型,并通过相关实验结果进行了率定验证。针对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中藻类增殖问题的定性研究表明:当干渠内水流流速小于0.4 m/s时,附着藻类容易大量增殖,故附着性藻类容易聚集在水渠弯道处及两侧边壁。通过增大总干渠输水流量可提高渠内水流平均流速,从而控制渠内附着藻类平均生长密度,当干渠流量为350 m
3
/s时,干渠中附着藻类平均密度仅为流量为180 m
3
/s时的20%。模拟结果符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中附着藻类的实际分布规律,研究成果可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中附着性藻类增殖问题的进一步治理提供参考。
2022,33(1):61-68.[
摘要
](
61
)[
PDF
](
40
)
考虑非一致性条件的淮河干流洪水分析
洪双玲
1
, 石 朋
1
, 瞿思敏
1
, 冯 颖
2
, 赵梦杰
3
环境的变化和不确定性导致水文序列表现出非平稳特征,基于一致性条件的洪水风险分析忽略了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会低估洪水风险。研究采用GAMLSS模型作为边际分布模型,以降水作为协变量,对淮河干流部分重要水文站点的年最大1 d流量和年最大15 d洪量序列进行非一致性频率分析,探究非一致性条件下洪峰和洪量设计值的变化。结果表明:在大洪水年份,基于一致性条件的洪峰和洪量边际分布设计值低于非一致性条件下的设计值。运用Copula函数构建两种条件下洪峰和洪量的联合分布模型,分析50年一遇的峰量同现超过概率,发现在大洪水年采用一致性条件下的同现超过概率容易忽略峰高量大的洪水风险。
2022,33(1):69-78.[
摘要
](
69
)[
PDF
](
47
)
基于信息熵的河北省用水结构时空演变分析
董 森
1
, 卢 华
2
, 白惠婷
2
, 庞婷婷
1
, 张殷钦
1
, 高昊悦
1
为了揭示河北省用水结构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演变规律,采用信息熵理论分析河北省及各地市2001-2018年的用水结构时空变化规律。结果表明:2001-2018年河北省各地市用水结构信息熵值由0.68上升至1.00,反映出各地市用水系统的稳定性和均衡性在不断增强;时间尺度上,各地市信息熵值分为“高、中、低”3个梯队,梯队之间的差异呈现逐渐扩大的演变趋势,2018年各梯队信息熵值的差异均在0.12以上;空间尺度上,全省信息熵值由环渤海地区向内陆、环京津地区向冀南地区均呈现逐渐减小的渐变型分布规律。上述时空演变特征反映了河北省的经济社会发展历程对用水结构变化的映射作用。研究成果可为河北省各地市未来产业优化布局和用水管理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2022,33(1):79-85.[
摘要
](
71
)[
PDF
](
52
)
中国西北地区气象干旱时空演变特征
刘杨奕, 毛文静, 李思琦, 赵鑫雨, 张学武, 吴海江,粟晓玲中国西北地区气候干燥,降水稀少,干旱频发。基于西北地区136个气象站1961-2016年的观测数据,以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
SPEI
)表征气象干旱,采用线性回归、Pettitt突变检验、小波分析等方法对西北地区的气象干旱时空演变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西北全区表现为不显著变湿的趋势,从行政分区来看,陕西、宁夏、甘肃均表现为不显著变干趋势,青海的春季、新疆的年和四季均表现为显著变湿趋势;西北全区及其各省(区)气象干旱的突变年份主要集中在20世纪70-90年代,仅青海的春季以及新疆的年和四季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西北全区及其各省(区)气象干旱存在3~9、10~15、17~23、25~27 a的主周期;从空间分布来看,西北地区表现为东部变干、西部变湿的趋势。研究结果可为我国西北地区防旱抗旱以及水资源规划等提供依据。
2022,33(1):86-92.[
摘要
](
63
)[
PDF
](
47
)
基于混合-浓度模型的泄洪洞内水流掺气数值模拟研究
练继建
1,2
, 任盼红
1,2
, 刘东明
1,2
, 何军龄
1,2
掺气可以减免泄水建筑物发生空蚀破坏,对水利工程的安全运行至关重要。数值模拟方法具有低成本、无模型缩尺效应和可获得较全面的流场信息等优点,是目前研究掺气问题的有效方法。基于自主开发的NEWTANK数值模型,构建了混合-浓度数值模型用于研究掺气水流,通过对洞内掺气水流进行数值模拟研究发现,计算所得水流流速和掺气浓度与试验数据吻合良好,从而验证了该数值模型研究洞内掺气问题的可行性,此外还发现洞内形成了一个大的气流循环,上方逆向气流速度沿水流方向由2 m/s增大至5 m/s。研究表明:当闸门开度一定,来流水头由5 m增大至15 m时,水体掺气程度进一步加强,造成出口位置近底掺气浓度由0.006增大至0.060,掺气层厚度由0.08 m增大至0.12 m。
2022,33(1):93-100.[
摘要
](
57
)[
PDF
](
33
)
水利工程总承包项目增值共享研究
丁继勇, 林 欣, 丁雷杰为激励总承包商积极发挥设计施工一体化(DB)效用,有效应对工程量风险,以创造水利工程总承包项目增值,需对项目增值进行合理共享。基于目标成本合同,利用讨价还价博弈模型和前景理论构建了业主和总承包商有限理性决策下的增值共享模型,并借助数值分析观察模型中参数间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以前景价值为决策依据、讨价还价博弈为决策方式得出的增值共享系数,受参考点和业主谈判损耗系数的影响较大,且参考点又受到总承包商能力投入和努力投入对项目增值贡献程度的较大影响。在工程实践中,可通过设立决策前的信息共享渠道和约定决策时的决策顺序,实现水利工程总承包项目增值共享系数的科学决策,从而确保水利工程总承包项目增值的合理共享。研究结果在有效指导增值共享实践的同时,也为工程总承包模式在水利工程中的科学应用提供了参考依据。
2022,33(1):101-110.[
摘要
](
66
)[
PDF
](
45
)
考虑连接管的调压室水头损失系数回归分析
冯思奇
1
, 陈益民
2
, 杨 飞
2
, 孙洪亮
2
, 蔡付林
1
为研究调压室结构参数与流态工况对局部水头损失系数的影响,在物理模型实测数据的基础上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得到了用于计算带连接管的尾水调压室水头损失系数的回归方程,并将回归分析结果与水工模型试验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研究表明:回归分析结果与水工模型试验结果吻合度高,相应回归方程能够在分流比、管径比及水流流态的交互作用下较好地反映出局部水头损失系数的变化规律,具有很强的工程适用性,可应用于调压室水力设计中水头损失系数的取值计算。
2022,33(1):111-116.[
摘要
](
49
)[
PDF
](
39
)
东湖水库强风暴雨遭遇联合分布及其对坝顶高程设计的影响
蔡奇霖
1
, 涂金良
2
, 王兆礼
1
, 赖成光
1
为探讨强风暴雨遭遇的联合分布及其对坝顶高程设计的影响,以东湖水库为研究对象,利用广义极值分布(GEV)、伽马分布(Gamma)和皮尔逊Ⅲ型分布(P-Ⅲ)分别对最大风速和3组降雨序列进行边缘分布拟合,基于二元Copula函数构造最大风速和降雨序列的联合概率分布,估算100年一遇重现期下风速和降雨设计值,并复核水库主坝坝顶高程是否满足安全要求。结果表明:东湖水库年最大日降雨量呈显著增大趋势(P<0.05),年最大风速则呈现不显著增大趋势,且历史上出现过年最大风速遭遇年最大暴雨的情景;对于遭遇分析,无论是最大风速还是暴雨的计算值均呈现“联合重现期>单变量重现期>同现重现期”的规律,其中联合重现期最大风速值比仅考虑单变量的最大风速值大10%左右;基于联合重现期最大风速所推算的坝顶高程低于大坝防浪墙的实际高程,表明大坝高程能满足100年一遇强风暴雨遭遇的安全要求。研究成果可为我国沿海地区水库大坝的设计风速计算和坝顶高程设计提供参考依据。
2022,33(1):117-123.[
摘要
](
41
)[
PDF
](
34
)
西安老城区海绵改造内涝削减效果数值模拟研究
周思敏
1
, 侯精明
1
, 高徐军
2
, 吕 鹏
2
, 李东来
1
, 龚佳辉
1
, 杨少雄
1
, 吕红亮
3
, 樊 超
3
为评估西安小寨老城区海绵城市改造效果,采用耦合管网模块的二维城市雨洪模型对不同降雨重现期下小寨老城区海绵改造前后的内涝积水情况进行模拟。通过对比模拟不同降雨重现期下建设前后的积水分布、积水水量和积水面积,发现不同重现期下的内涝情况在海绵改造后均有所改善,小寨老城区海绵改造对老城区内涝缓解作用明显。
2022,33(1):124-129.[
摘要
](
61
)[
PDF
](
57
)
复合土工膜-垫层材料界面摩擦特性试验研究
杨 武
1
, 刘 亮
1
, 吴远鹏
2
, 李亚运
2
, 张凤超
2
, 李文浩
2
复合土工膜防渗结构界面摩擦特性对工程的安全稳定性至关重要。为探寻复合土工膜-垫层界面摩擦特性,进行了室内直剪摩擦试验、斜板试验、室内拖板试验及现场原位试验,并统计分析一布一膜、二布一膜与砂浆垫层及砂砾石垫层的界面摩擦性能。结果表明:对于不同垫层材料,砂砾石垫层界面摩擦特性较优,比砂浆界面的摩擦角和凝聚力分别大5.0°和4.2 kPa;对不同类型的复合土工膜,二布一膜比一布一膜的界面摩擦角和凝聚力分别大3.4°和1.2 kPa;在不同试验中,直剪摩擦试验与斜板试验结果相近,与拖板试验相比摩擦角偏小约30%,凝聚力偏低约4~6 kPa;拖板试验结果与原位试验相近。因此,在防渗结构的设计中,垫层宜采用散粒体材料,复合土工膜宜选用二布一膜,并以拖板试验结果进行评定。
2022,33(1):130-135.[
摘要
](
58
)[
PDF
](
39
)
考虑壁面滑移效应的平行单裂隙辐射流瞬态水力特性研究
杜万军
1
, 柴军瑞
2
, 许增光
2
, 曹 成
2
为研究平行单裂隙辐射流内部细观水力特性,建立基于湍流RANS
k-ε
计算模型。结果表明:平行单裂隙辐射流呈现“非典型辐射流”现象,且存在优势水力通道;旋涡的演化束窄了水流通道,距离优势水力通道和辐射中心越近,流速和旋涡流强度越大;辐射中心水压增大引起裂隙流量增加,同时优势水力通道形成越早且越稳定,裂隙宽度越大,则裂隙湍流效应越显著,但主要以径向湍流为主;裂隙接触面重新分配优势水力通道,降低了裂隙渗流能力,且接触率与裂隙渗流量呈负相关;壁面滑移对水流产生了阻碍和协助两种作用,主要与滑移的方向和速度关系密切。入口水压、裂隙宽度、接触率和壁面滑移等综合因素对平行单裂隙辐射流水力特性的影响效应显著,本研究可为复杂裂隙辐射流研究提供参考。
2022,33(1):136-143.[
摘要
](
55
)[
PDF
](
43
)
某深厚覆盖层上引水式电站防渗系统优化研究
王 硕
1
, 沈振中
1,2
, 姬 阳
1
, 孙一清
1,2
, 张文兵
1,2
针对某深厚覆盖层上引水式电站首部枢纽工程坝基覆盖层深厚以及设计防渗方案经济成本过高的问题,根据该工程坝址区的地质结构、地形地貌以及防渗系统设计情况,建立了三维渗流分析有限元模型。首先分析了设计防渗方案下的库区渗流场分布特性以及各建筑物的渗漏量和关键部位的渗透稳定性,结果表明设计防渗方案满足工程要求,其次在设计防渗方案的基础上计算分析了改变防渗帷幕深度及左、右岸帷幕灌浆洞长度变化对渗漏量的影响,并根据分析结果对设计防渗方案进行了优化。优化研究结果表明:库区防渗帷幕深度可以缩短至微透水带与弱透水带中线;左、右岸帷幕灌浆洞长度均可缩短10 m左右。优化方案可在库区总渗漏量得到有效控制的基础上适当降低防渗经济成本。
2022,33(1):144-151.[
摘要
](
54
)[
PDF
](
51
)
水工混凝土裂缝高强环氧砂浆修复的力学性能评价分析
张俊涛
1
, 闵巧玲
2
, 李明超
2
, 张梦溪
2
, 冯 达
2
裂缝广泛存在于水工混凝土结构中,降低了结构的整体性与安全性,需采取有效措施对裂缝进行修补加固。以含预制裂缝的混凝土三点弯曲梁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开展高强环氧砂浆修复前、后的力学性能与破坏模式研究,通过混凝土三点弯曲梁室内力学试验验证本文材料参数及模型设置的正确性,以0厚度粘结单元模拟裂缝与环氧砂浆界面的粘结作用。结果表明:采用高强环氧砂浆修复后的混凝土梁承载力可超过无裂缝时的混凝土梁,混凝土梁的极限承载力随环氧砂浆填充缝高比的增大先增大,后达到稳定状态,修复后的混凝土梁达到极限承载力后强度迅速降低。最后提出不同缝高比下修复后的混凝土梁极限承载力增大倍数量化计算公式,为混凝土结构的修复提供技术参考。
2022,33(1):152-158.[
摘要
](
64
)[
PDF
](
38
)
后方土体淤积下高桩码头桩基变形规律分析
张 栋
1
, 张 龙
2
, 刘欣昕
3
, 程星燎
1
针对高桩码头结构受后方岸坡不断淤积影响下的变形破坏问题,采用有限差分法分别建立高桩码头与岸坡土体耦合的整体结构段模型和单排架模型,研究了码头桩基随土体淤积进程的位移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码头结构整体以竖向位移为主,并向后方岸侧倾斜,桩基顶部水平位移明显小于桩身下部水平位移,由于桩身弯曲,桩顶处受力最为不利;单排架模型与整体结构段模型中间排架各桩基的位移计算结果更为接近,最大偏差为5.46%,且采用单排架模型可显著提高计算效率,但不能反映出不同位置排架的变形差异。
2022,33(1):159-163.[
摘要
](
56
)[
PDF
](
37
)
基于ARMA-GMDH的水利工程变形预测模型
李莉贞
1,2
, 曾志全
3
, 黄 勇
3
, 杨 杰
1,2
, 宋锦焘
1,2
变形监测数据是定量评价水利工程结构安全的重要依据。水利工程变形数据是一种典型的非平稳信号,同时包含线性成分与非线性成分。针对水利工程变形的线性成分和非线性成分特征,分别利用针对线性信号的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和非线性信号的数据分组处理方法,构建了一种基于ARMA-GMDH的组合预测模型对水利工程的变形进行预测。工程实例表明,该方法可以有效地对水利工程变形的线性及非线性成分进行预测,与多个预测方法结果进行对比发现所提出的组合模型具有较高的预测精度,且与实测数据具有相似的变形趋势,可以分别对变形的线性及非线性成分规律进行分析,综合判断结构的变形趋势和安全性态,因此具有一定的工程应用价值。
2022,33(1):164-170.[
摘要
](
58
)[
PDF
](
36
)
PS加固坎儿井井壁黄土的工程特性试验研究
安 鹏
1
, 朱石磊
1
, 强城成
1
, 王松鹤
2
, 徐 强
1
冻融循环引起的井壁剥落是坎儿井破坏的初始阶段和主要形式。为探究高模数硅酸钾(PS)加固井壁的工程特性,进行了PS改良坎儿井黄土冻融循环后的冻胀与强度试验。结果表明:掺入PS可显著提高土样的起始冻胀含水率,并大幅削弱土体冻胀量,但冻胀量并不随PS掺量的增加而降低,掺量过大使孔隙水分存在部位发生变化是其主要原因。随着PS掺量的增加,剪应力-剪切位移曲线由硬化向软化过渡的同时,屈服前曲线呈现上凸-近似线性-下凸的过渡特征,说明土体逐渐由摩擦型向凝聚型材料转变。随着PS掺量的增大,土样峰值强度显著提高,其中黏聚力大幅度增大,因PS胶体包裹性增强,内摩擦角随PS掺量的增加而有所衰减。3%PS掺量在抑制井壁冻胀、加固坎儿井方面是可行的。研究结果对PS加固坎儿井井壁具有一定的理论与实际指导意义。
2022,33(1):171-177.[
摘要
](
49
)[
PDF
](
36
)
悬挂式止水帷幕圆形基坑承压含水层地下水非稳定流计算
葛晓永
1
, 张姝伊
2
, 陈 征
2
, 王旭东
2
针对悬挂式止水帷幕基坑中复杂的地下水流动,建立了考虑止水帷幕的圆形基坑承压含水层地下水非稳定流动计算模型。通过对地下水流动计算模型的Laplace变换和有限Fourier余弦变换,推导了Laplace空间的水头降深解,采用Stehfest数值逆变换提出了悬挂式止水帷幕圆形基坑承压含水层地下水非稳定流水头降深半解析解。在验证计算方法正确性和数值逆变换计算准确性的基础上,利用工程实例验证了计算方法的工程适用性。分析了悬挂式止水帷幕插入深度对圆形基坑地下水流动的影响规律,阐明了止水帷幕对基坑内外地下水控制的积极作用,为合理开展悬挂式止水帷幕圆形基坑承压含水层的减压降水设计提供了计算方法。
2022,33(1):178-183.[
摘要
](
48
)[
PDF
](
41
)
双向等压圆形巷道塑性区径向位移时变解求解及岩爆防治分析
樊宝杰
1,2
, 赵伏军
1
, 吴秋红
1
, 刘永宏
1
, 王 斌
1
采用时变理论,分析了圆形巷道在双向等压载荷作用下围岩弹性区和塑性区随时间变化的力学过程。通过建立圆形巷道平面应变模型,采用弹性区和塑性区双线性本构方程,求解得到了巷道的弹性时变解、弹塑性时变解、塑性区径向位移时变解。结果表明:塑性区边界移动速率较大时,塑性区内岩体径向位移随时间而增大;巷道半径越大, 则相同时刻塑性区内岩体径向位移越大。岩爆的时间效应实质上是围岩塑性区径向位移达到了临界塑性软化深度,为防治岩爆的发生,应尽量减小塑性区径向位移。塑性区径向位移的时变解对于岩爆的防治提供了新思路。
2022,33(1):184-189.[
摘要
](
62
)[
PDF
](
44
)
无胶结粗粒土结构强度及量化指标分析
王 洋, 魏玉峰, 黄 鑫, 贺琮栖, 梁 彭粗粒土的初始结构对其宏观抗剪强度及剪切过程中的强度演化有着重要影响,为研究粗粒土初始结构强度以及初始结构在剪切过程中对抗剪强度的贡献,采用可视化直剪仪研究土体宏观抗剪强度中颗粒的初始结构所抵抗的剪应力数值,得出粗粒土初始结构所抵抗的剪应力约占整体抗剪强度的1/3。针对颗粒形态、排列、接触关系等颗粒初始结构特征指标,分析初始结构前后各指标的变化规律,并采用AHP以及熵权法综合评价各因素对初始结构效应的影响权重,得到各个指标对粗粒土初始结构效应的权重大小。研究表明:颗粒接触关系对初始结构效应影响最大,其权重占比为42.66%,其次为颗粒整体轮廓系数,其权重占比为26.02%。
2022,33(1):190-198.[
摘要
](
51
)[
PDF
](
35
)
超大深基坑开挖对周围环境变形影响及对策分析
董利虎
1
, 宋丹青
2
, 唐高杰
3
, 靳 远
4
, 王海涛
4
为研究超大复杂深基坑施工对邻近环境变形的影响,以河南省郑州市龙湖金融岛项目基坑工程为例,采用全站仪对基坑内支护桩顶、内支撑格构柱及坑外地面进行监测,利用多点位移计对支护桩旁土体进行测斜,通过分析基坑周围环境的位移时空变化特征,探究基坑支护桩、坑外土体及基坑变形的协调性。结果表明:基坑施工过程中,支护结构及周围建筑物沉降变形特征可分为土方开挖、垫层施工、内支撑拆除和垫层完工4个阶段;土方开挖及内支撑拆除阶段,支护桩桩顶、格构柱及邻近地面沉降变形较大,垫层施工对基坑变形具有减弱作用;土方开挖、垫层施工及内支撑拆除阶段,相邻格构柱间不均匀沉降使格构柱变形增大;基坑开挖主要对邻近管廊的沉降变形具有影响,特别是土方开挖前期邻近管廊的变形出现快速增大。针对基坑开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工程技术措施。
2022,33(1):199-205.[
摘要
](
57
)[
PDF
](
36
)
皖北杨楼流域玉米农田土壤水变化特征及驱动因子研究
杜明成
1,2,3
, 张建云
1,2,3
, 王振龙
4
, 刘翠善
2,3
, 王国庆
2,3
为研究皖北平原北部黄潮土在玉米不同生长期内土壤水分变化特征,选取杨楼流域为研究对象,利用2010-2018年0~50 cm深度土壤水数据,结合同期地下水埋深、前期无降雨日数、水面蒸发和降雨量进行相关性分析,利用增强回归分析算法确定不同驱动因子对土壤水变化的相对贡献。结果表明:在玉米整个生长期内,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含水率减小。按变异系数可划分为2个典型土层,即活跃层(深度0~10 cm)和次活跃层(深度10~50 cm)。土壤水与水面蒸发、地下水埋深和前期无降雨日数呈显著负相关,与降雨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前期无降雨日数对土壤含水率的相对贡献率最大,为42.6%,其次是地下水埋深,为20.9%,作物生长期对土壤含水率的相对贡献率最小,为7.3%。该研究对了解土壤水分变化、农业水管理及水分利用率等有重要意义。
2022,33(1):206-214.[
摘要
](
66
)[
PDF
](
34
)
雄安新区上游农业水足迹及其经济效益研究
马乐新
1,2,3,4
, 杨永辉
1,2,3,4
, 韩淑敏
1,2,3
, 杨艳敏
1,2,3
量化作物单方耗水产生的经济效益对于通过经济手段调控农业用水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水足迹理论,以雄安新区上游为研究区,首先模拟了主要农作物的蓝水足迹和生产水足迹,并结合统计数据评估了作物的水足迹经济效益,最后通过调查数据对模拟值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2001-2016年研究区小麦、玉米、大豆、花生和棉花5种主要农作物的蓝水足迹在384~4 611 m
3
/hm
2
之间,生产水足迹在4 122~6 453 m
3
/hm
2
之间,蓝水足迹经济效益在1.15~19.29 元/m
3
之间,生产水足迹经济效益在0.38~2.02 元/m
3
之间;不同水文年型下作物的生产水足迹经济效益并没有显著的差别,但是蓝水足迹经济效益的差别较大,尤其是玉米和大豆作物;整体而言,研究区西部山区的水足迹经济效益低于东部平原地区;模型评估的水足迹经济效益与农户在实际生产过程中的数值有一定的差距,造成此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水足迹的差异。
2022,33(1):215-224.[
摘要
](
78
)[
PDF
](
45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单位: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主 编:
蔡焕杰
副主编:
左其亭 胡笑涛 孙世坤
执行主编:
徐秋宁
地 址:
陕西杨凌渭惠路23号水科所校区
邮 编:
712100
电 话:
029-87082126
E_mail:
szysgc@nwafu.edu.cn
广告许可证
6104031000008
标准刊号:
ISSN 1672-643X
CN 61-1413/TV
水利学报
万方
中国水利学会
中国知网
北京勤云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