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8-2022年连续15年年被中国情报信息研究所评价中心评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2)2019-2024年连续三届被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核心库)收录
(3)2021年入编北京大学图书馆《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20年版
(4)2020-2022连续三年入选《科技期刊世界影响力指数(WJCI)报告》
首页
期刊简介
编委会
投稿须知
投稿指南
留言板
电子书
过刊浏览
过刊浏览
1990-2010年过刊请从知网查询
联系我们
期刊订阅
English
著作权使用声明
corelDRAW X4
版面费收取信息
论文修改细则
参考文献模板
论文模板
投稿指南
投稿论文审查表
点击
引用
下载
1
“生态水文学”学科发展和研究方法概述
2
高地应力区层状围岩斜竖井施工爆破数值模拟
3
基于熵值和模糊贴近度的区域水资源承载力评价
4
HEC-HMS模型次洪模拟的参数敏感性分析及应用
5
基于GIS的干旱区分布式产汇流过程模拟系统的研建
6
活性炭为载体的好氧颗粒污泥培养及性能研究
7
黄河小北干流河段揭河底规律分析
8
半干旱半荒漠地区沙柳周边土壤水分分布规律研究
9
基于SPOT-VGT数据的洞庭湖水体面积变化分析
10
城市水资源需求量变化趋势预测模型及应用
11
干旱区高盐度潜水蒸发试验研究
12
陕北地区年降水量频率分布参数估算研究
13
两种不同时间序列模型在地下水动态变化预测中的比较研究
14
污泥制取脱氮除磷材料的配比试验研究
15
采动影响下软岩巷道松动圈的联合测试方法研究
1
城市化建设带来的水问题及解决...
2
全球气候变化对中国淡水资源及...
3
城市用水量预测方法及应用比较...
4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渭河流域水环...
5
基于模糊分析法的水资源承载力...
6
基于熵权的灰色关联分析模型及...
7
中国水资源现状分析与可持续发...
8
我国非点源污染研究中输出系数...
9
改进密切值法在水环境质量评价...
10
石羊河流域水资源利用与节水农...
11
汉江上游流域水文特性分析
12
生态河流缓冲带构建技术初探
13
气象、水文干旱指数计算方法研...
14
改进的SCS模型在流域径流模...
15
陕西水旱灾害探讨
1
循环荷载作用下土的动力特性及隧道工后沉降分析(7568)
2
基于GIS和SWMM模型的城市暴雨积水模拟(6466)
3
GIS及SWMM模型在防洪保护区内涝模拟中的应用(5294)
4
新安江上游生态系统产水服务及价值(4736)
5
TDR法、干烧法及烘干法测定土壤含水量的比较研究(2519)
6
高地应力区层状围岩斜竖井施工爆破数值模拟(2490)
7
Arc Hydro模型在流域水文特征提取中的应用——以蓟县沙河流域为例(2432)
8
基于水位/流量反推法的资料匮乏地区临界雨量研究(2360)
9
“生态水文学”学科发展和研究方法概述(2188)
10
仿真流域的总氮模拟——SPARROW模型应用方法研究(2155)
11
基于Morris的SWMM水质参数灵敏度分析与应用(2078)
12
InVEST模型在石羊河流域生态系统水源供给中的应用前景与方法(2037)
13
基于ABAQUS的边坡降雨入渗边界的开发及其验证(2024)
14
基于GIS的干旱区分布式产汇流过程模拟系统的研建(2020)
15
强夯作用下土体动力特性的数值模拟(1994)
文章编号
中文标题
英文标题
作者英文名
作者中文名
单位中文名
单位英文名
中文关键词
英文关键词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基金项目
从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2020
2021
2022
2023
到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高级搜索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连续三届被CSCD收录为核心库来源期刊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开设“黄河流域水资源研究”专栏 征稿启示
弘扬科学家精神专题宣传
热烈庆祝我刊入选《世界科技期刊影响力指数(WJCI)报告》2020科技版
热烈庆祝《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入编北京大学图书馆《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20年版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被中国引文数据库CSCD收录为2021-2022核心库来源期刊
2017年RCCSE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稿件修改提示
2023年第34卷第2期目录 刊出日期:2023年04月
全选
|
取消全选
|
合并选中摘要
宁夏沿黄城市带碳水足迹及其关联关系研究
刘子西
1
, 席 睿
1
, 黑正军
1
, 路 畅
1
, 唐 莲
1,2,3
2023,34(2):1-8.[
摘要
](
246
)[
PDF
](
97
)
黄河流域河南段排污产业集聚与水污染耦合协调研究
焦士兴
1
, 王雅思
1
, 夏 楚
1
, 王安周
2
, 李中轩
3
, 赵荣钦
4
, 林璐霜
1
2023,34(2):9-16.[
摘要
](
157
)[
PDF
](
86
)
考虑地形起伏的气温插值研究
王长青
1
, 方奕舟
2
, 熊育久
1,3,4
2023,34(2):17-24.[
摘要
](
99
)[
PDF
](
60
)
基于加密雨量站资料的邯郸市夏季短时强降水精细化特征分析
杜亮亮, 王洪峰, 董方亮, 宋晓辉
2023,34(2):25-32.[
摘要
](
126
)[
PDF
](
69
)
基于半偏减法集对势三角模糊数随机模拟方法的水资源承载力评价
周铁军, 李 征, 袁 康, 葛瑞敏, 周戎星
2023,34(2):33-41.[
摘要
](
92
)[
PDF
](
60
)
基于系统动力学模型的天津市水资源承载力模拟分析
陈文娟
1,2
, 姚润钖
1,2
, 石文豪
1,2
, 李 奇
1,2
, 赵景窥
3
, 张永根
1,2
2023,34(2):42-51.[
摘要
](
145
)[
PDF
](
67
)
极端暴雨下黄土高原小流域洪水特征及风险分析
张 凡, 侯精明, 马勇勇, 王 添, 景 静, 张 晔, 董美君, 周庆诗
2023,34(2):52-58.[
摘要
](
166
)[
PDF
](
76
)
滹沱河山区径流多尺度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研究
常玉儒
1,2
, 刘 夏
1
, 赵小宁
3
, 沈彦军
1,2
2023,34(2):59-70.[
摘要
](
109
)[
PDF
](
63
)
金沙江中上游流域未来径流模拟研究
杜智毅, 倪福全, 邓 玉, 周家豪
2023,34(2):71-80.[
摘要
](
116
)[
PDF
](
80
)
黄河流域甘肃段河道生态需水阈值的探讨
王梓宇
1
, 乔晓英
1,2
, 安宇廷
3
, 冯泽超
1
2023,34(2):81-90.[
摘要
](
90
)[
PDF
](
69
)
典型屋面初期雨水径流污染特征及生物控制中试研究
杨双林
1,2
, 邓征宇
3
, 罗 桢
1,2
, 涂 智
1,2,3
, 罗 鑫
1,2
, 包正铎
3
, 贺卫宁
3
, 陈 宏
1,2
2023,34(2):91-98.[
摘要
](
94
)[
PDF
](
59
)
洞庭湖地形变化对洪水过程的影响研究
刘易庄
1,2,3
, 蒋昌波
1,2
, 向朝晖
4
, 隆院男
1,2
, 邓 斌
1,2
, 汤小俊
4
2023,34(2):99-106.[
摘要
](
121
)[
PDF
](
70
)
基于SPH的台阶式溢洪道最优消能率参数研究
吴海涛
1,2,3
, 郑温刚
1
, 田丽蓉
1,2,3
, 高仁祖
1
, 顾声龙
1,2,3
2023,34(2):107-113.[
摘要
](
78
)[
PDF
](
60
)
径流引水式小水电生态-发电协同优化模型及应用
吴元梅
2023,34(2):114-120.[
摘要
](
92
)[
PDF
](
62
)
黄河下游透水丁坝瞬溃后水力及冲淤特性研究
彭秀竹
1
, 赵 莹
2
, 高 璐
1
, 徐向舟
1
, 夏军强
3
2023,34(2):121-127.[
摘要
](
71
)[
PDF
](
71
)
基于SWMM的银川市金凤区雨洪模拟及LID效果评估
李明慧
1
, 侯精明
1
, 王 添
1
, 栾广学
1
, 银雅伦
1
, 杨 露
1
, 李欣怡
1
, 樊 超
2
, 沈 建
2
2023,34(2):128-134.[
摘要
](
86
)[
PDF
](
62
)
滤芯渗井在不同下垫面的渗水性能研究
张光明
1
, 李顺群
1
, 芮子航
1
, 吕欣蕾
1
, 方大转
2
, 包义勇
2
, 银利军
3
2023,34(2):135-141.[
摘要
](
79
)[
PDF
](
86
)
底流消力池墩栅联合消能工水力特性数值模拟研究
周 凯
1,2
, 牧振伟
1,2
, 周 镇
1,2
, 赵 乾
1,2
2023,34(2):142-148.[
摘要
](
77
)[
PDF
](
59
)
花岗岩骨料水工沥青混凝土面板关键性能研究
陈 晨
1
, 王亚萍
1
, 焦 凯
1
, 李 昇
2
, 张锦涛
1
2023,34(2):149-156.[
摘要
](
45
)[
PDF
](
51
)
碳化-干湿循环作用下风积沙混凝土氯离子传输试验研究
董 伟
1,2
, 周梦虎
1
, 王雪松
1
, 杭美艳
1
, 薛 刚
1
, 王 栋
1
2023,34(2):157-162.[
摘要
](
65
)[
PDF
](
49
)
基于实测徐变的水工混凝土细观力学参数反演
何一洋
1
, 黄耀英
1
, 谢 同
2
, 李泽鹏
1
, 丁胜勇
1
2023,34(2):163-170.[
摘要
](
63
)[
PDF
](
68
)
基于无单元Galerkin法的饱和-非饱和土石坝渗流正演模拟
戴前伟
1,2
, 朱泽龙
1
, 韩行进
3
, 刘 杰
3
, 雷 轶
4
2023,34(2):171-179.[
摘要
](
67
)[
PDF
](
52
)
基于EEMD-LSTM-ARIMA的土石坝渗压预测模型研究
岑威钧, 王肖鑫, 蒋明欢
2023,34(2):180-185.[
摘要
](
74
)[
PDF
](
62
)
肋式支护结构支护性能分析与位移预测
王彬铧
1
, 张爱军
1
, 付小蝶
1
, 刘宏泰
2
2023,34(2):186-193.[
摘要
](
47
)[
PDF
](
77
)
基于PFC2D的黄土轴向压裂试验细观参数敏感性分析
贾乐琪
1
, 严松宏
1,2
, 孙纬宇
1,2
, 欧尔峰
1,2
, 张 建
1
2023,34(2):194-201.[
摘要
](
44
)[
PDF
](
57
)
双梯度驱动的非饱和冻土水热耦合模型
吕清硕, 张志红, 戴福初
2023,34(2):202-207.[
摘要
](
58
)[
PDF
](
67
)
不同水肥耦合对宁夏枸杞生长、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研究
于 浩
1
, 徐利岗
2
, 王怀博
2
2023,34(2):208-215.[
摘要
](
82
)[
PDF
](
74
)
基于熵权-TOPSIS的滴灌春玉米灌水定额研究
李 池
1,2
, 陈 刚
3
, 梁国成
4
, 杨继革
3
, 曹 伟
1,2
, 赵经华
1,2
, 马明杰
1,2
2023,34(2):216-224.[
摘要
](
81
)[
PDF
](
56
)
宁夏沿黄城市带碳水足迹及其关联关系研究
刘子西
1
, 席 睿
1
, 黑正军
1
, 路 畅
1
, 唐 莲
1,2,3
减碳、节水是黄河流域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从水资源生态及碳足迹角度出发,将区域水碳关系进行耦合研究,有助于揭示水资源质量与碳排放之间的关系,为宁夏沿黄城市带实现生态环境保护可持续均衡发展提供指导。基于水资源生态足迹与碳足迹理论,从时空分布差异、水碳关联性特征入手,计算并分析了2010—2019年宁夏沿黄城市带4个中心城市的碳足迹、水资源生态足迹及其时空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区域内已经形成了以吴忠市银川市为重心的碳排放和水生态压力区,且与经济高度发展区域有空间重合,但不同地区由于产业结构及资源条件的不同,碳排放与水资源的关联性差异明显,其中水质生态足迹与碳足迹之间的关联性更显著,呈现出水、碳、环境、产业等发展的区域不均衡性。
2023,34(2):1-8.[
摘要
](
246
)[
PDF
](
97
)
黄河流域河南段排污产业集聚与水污染耦合协调研究
焦士兴
1
, 王雅思
1
, 夏 楚
1
, 王安周
2
, 李中轩
3
, 赵荣钦
4
, 林璐霜
1
为加强黄河流域河南段排污产业集聚对水污染的影响研究,在构建排污产业集聚和水污染系统三级评价指标体系基础上,采用耦合协调发展等模型,综合分析了排污产业集聚、水污染以及二者的耦合协调发展水平和相对发展类型。结果表明:黄河流域河南段8个市排污产业集聚程度差异明显且整体偏低,但年均增长率显著不同;水污染综合评价指数呈波动变化,区域差异明显;黄河流域河南段8个市排污产业集聚与水污染的耦合协调发展在2008、2012、2015和2017年均处于拮抗与磨合并存阶段,2020年则转化为拮抗阶段;相对发展类型由2008年的Ⅰ、Ⅱ、Ⅲ、V 4种类型向2020年的Ⅰ、Ⅱ、Ⅲ 3种类型转化。研究结果能较好地反映黄河流域河南段排污产业集聚与水污染的耦合协调关系。基于此,应推进现代化产业结构升级,大力实施区域水污染排放总量控制,坚决关停重污染企业,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逐步实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目标。
2023,34(2):9-16.[
摘要
](
157
)[
PDF
](
86
)
考虑地形起伏的气温插值研究
王长青
1
, 方奕舟
2
, 熊育久
1,3,4
气温是地球水热过程的关键因子,反映着气候变化,对气温进行准确测量以探明其时空分布特征对水热研究和气候变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空间插值是获取气温空间分布的重要手段,但地形(如海拔)严重影响气温的空间插值结果,制约了气温空间分布数据的准确性。为深入探讨海拔对气温空间插值结果的影响,以地形起伏较大的黄土高原为研究对象,基于研究区的33个国家气象站观测数据、1 km SRTM 和DEM数据,系统研究了不同时间尺度下(逐小时、日、月)海拔校正对气温插值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小时、日、月3种时间尺度下,气温空间插值结果考虑海拔校正与否存在明显差异,其差值随着海拔的增加而增大;当海拔低于1 000 m时,地形校正前后气温月尺度差异相对较小(均值低于0.5 ℃),当海拔超过2 000 m时,地形校正前后气温差异可达3 ℃,当海拔超过3 000 m时,其差异高达6 ℃;随着时间尺度从逐时到逐日、逐月变化,海拔对气温空间插值结果的影响有弱化趋势。
2023,34(2):17-24.[
摘要
](
99
)[
PDF
](
60
)
基于加密雨量站资料的邯郸市夏季短时强降水精细化特征分析
杜亮亮, 王洪峰, 董方亮, 宋晓辉利用邯郸市257个加密雨量站2016—2021年夏季逐时降水资料,基于排序法确定短时强降水(雨强大于20.0 mm/h)的阈值,分析邯郸市夏季短时强降水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邯郸市夏季短时强降水站均出现16.3次,山区站均出现17.5次,平原地区站均出现15.6次,短时强降水集中发生在7月中旬至8月中旬;雨强大值区出现在山区中南部及平原地区的北部、西南部区域,平原地区雨强极值为125.2 mm/h(鸡泽县风正乡),山区为123.1 mm/h(磁县陶泉乡);小时雨强的50%、75%、95%、99%、99.5%分位数对应的降水量分别为27.8、36.1、56.5、80.4、94.9 mm;全市短时强降水站均次数的日内变化呈“双峰型”特征,高峰时段在17:00-21:00时,次高峰时段在5:00—9:00时;单站发生短时强降水的概率最高。
2023,34(2):25-32.[
摘要
](
126
)[
PDF
](
69
)
基于半偏减法集对势三角模糊数随机模拟方法的水资源承载力评价
周铁军, 李 征, 袁 康, 葛瑞敏, 周戎星为深入挖掘三元联系数所蕴含的不确定性信息,基于三元半偏减法集对势并充分考虑各联系数分量间的相互转化,二次构造三元联系数,再依据三角模糊数和偏联系数理论确定联系数分量的取值区间,采用随机模拟法计算一定置信水平下的联系数值区间,由此构建基于半偏减法集对势三角模糊数随机模拟方法的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模型(WRCC-SPSS),并应用于江淮丘陵区水资源承载力评价中,同时与现有常用方法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2011—2018年江淮丘陵区域水资源承载力状态稳步提升,其中合肥市承载力水平最差;在二次构造联系数时,对不确定项作进一步划分,从而降低了联系数分量的不确定性,同时采用三角模糊数和随机模拟法确定联系数分量,可获得联系数的置信取值区间,所得结果更为可靠;实例应用结果与现有研究方法评价结果总体一致,WRCC-SPSS方法聚焦不确定性,物理内涵丰富,可实现承载力水平的动态评价。
2023,34(2):33-41.[
摘要
](
92
)[
PDF
](
60
)
基于系统动力学模型的天津市水资源承载力模拟分析
陈文娟
1,2
, 姚润钖
1,2
, 石文豪
1,2
, 李 奇
1,2
, 赵景窥
3
, 张永根
1,2
为研究天津市水资源供需远景发展情况,根据天津市水资源供需和发展现状,结合系统动力学方法和层次分析法建立了天津市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系统动力学模型。将2012—2019年的历史数据与系统动力学方法的模拟数据进行比较,相对误差绝对值基本小于10%,所构建的模型具有较高的可信度,可用于预测天津市未来的水资源承载力发展情况。在此基础上,通过设定现状延续型(S
1
)、综合节水型(S
2
)、开源治污型(S
3
)和综合发展型(S
4
)4种不同情景,利用所构建的系统动力学模型预测了2020—2035年水资源供需平衡情况。结果表明:2035年现状延续型情景下天津市总需水量可达41.58×10
8
m
3
,2035年S
1
~S
4
情景的水资源承载系数分别为0.178 2、0.397 3、0.481 5和0.728 1,分析得到2025年南水北调东线供水将大幅缓解天津市水资源超载现状;在4种发展情景中,综合发展型方案对缓解水资源供需不平衡的效果最优,未来应遵循“节水优先,保障供水”的原则,综合实施节水、治污、开源等措施保障天津市水资源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2023,34(2):42-51.[
摘要
](
145
)[
PDF
](
67
)
极端暴雨下黄土高原小流域洪水特征及风险分析
张 凡, 侯精明, 马勇勇, 王 添, 景 静, 张 晔, 董美君, 周庆诗为研究极端暴雨下小流域的洪水特性,采用二维全水动力数值模型模拟流域洪水演进过程,计算不同重现期下典型断面的水力要素,并进行流域洪水风险分析。结果表明:500 a重现期对应洪峰流量增长速率最大,高达51.38%;而1 000 a重现期对应洪峰流量增长速率降低至7.61%,洪峰流量增长速率随降雨重现期的增大呈现先上升后降低规律。各断面的最大水深增幅小于其对应的洪峰流量增幅。流域洪水淹没面积随重现期增加变化较小。为使社会经济效益达到最大化,建议该小流域使用500 a重现期下洪峰流量推算新建公路和铁路桥涵孔径尺寸,研究成果可为小流域应对极端暴雨和进行防洪评价提供必要参考。
2023,34(2):52-58.[
摘要
](
166
)[
PDF
](
76
)
滹沱河山区径流多尺度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研究
常玉儒
1,2
, 刘 夏
1
, 赵小宁
3
, 沈彦军
1,2
径流是反映流域气候及地理环境变化的重要指标,辨析其多尺度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对于认识气候变化背景下流域水文情势变化规律及维护水资源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以滹沱河山区小觉流域和冶河流域为例,结合水文和气象数据,应用Mann-Kendall趋势分析、突变检验及Morlet小波函数等方法,分析两流域1960—2018年径流深趋势、突变、周期等多尺度变化特征,并利用相关分析与随机森林模型揭示了气温、降水、潜在蒸散发、叶面积指数对不同时段(汛期、非汛期)月径流深变化的相对重要性。研究结果表明:1960—2018年多年平均尺度上,冶河流域径流深(69.34 mm)大于小觉流域(39.07 mm),两流域年径流深均呈显著下降趋势,且冶河流域的下降速率(13.0 mm/10a)大于小觉流域的下降速率(8.7 mm/10a);在月和季节尺度上,两流域径流深也呈现显著下降趋势,尤其在夏季时段径流深下降趋势最快。小觉流域和冶河流域径流深分别在1981和1979年发生突变,且突变后径流深下降速率较突变前有所减缓,同时极端流量出现频率减少,其中8月份流量减小幅度最大。小觉流域的径流深主周期分别为15、8和5 a,冶河流域的径流深主周期分别为16、10和5 a,在第一主周期的时间尺度上都存在5个丰枯变化周期。对汛期和全年时段进行相关分析和随机森林模型的结果表明,降水是影响流域径流长期变化的主导因子,尤其在汛期时段;在非汛期,叶面积指数是影响径流变化的重要因素。
2023,34(2):59-70.[
摘要
](
109
)[
PDF
](
63
)
金沙江中上游流域未来径流模拟研究
杜智毅, 倪福全, 邓 玉, 周家豪为了探究金沙江中上游流域未来径流变化趋势,为流域防洪规划提供依据,基于SWAT水文模型,选用CMIP5数据集建立未来时段的全球气候模式,从时间和空间尺度解析研究区2022—2050年径流变化趋势。结果表明:流域2022—2050年降水量和平均气温均高于基准期,并且呈现上升趋势,其中流域南部降水量增幅较大,流域北部气温增幅较大。在RCP2.6、RCP4.5、RCP8.5 3种气候情景下,2022—2050年年径流量均呈现增大趋势,变化率分别为5.79×10
8
、5.53×10
8
、2.99×10
8
m
3
/a。相较于基准期,未来春季和秋季径流量呈现减少趋势,夏季和冬季径流量呈现增加趋势,冬季径流量增幅达到了10%。流域产流量呈现从西北到东南依次增加的特点,相较于基准期,流域南部产流量均呈现增加趋势。未来径流量呈现增加趋势,冬季径流量增幅较大,可能会发生冬汛等极端水文事件,流域南部受洪水威胁的可能性进一步增大。
2023,34(2):71-80.[
摘要
](
116
)[
PDF
](
80
)
黄河流域甘肃段河道生态需水阈值的探讨
王梓宇
1
, 乔晓英
1,2
, 安宇廷
3
, 冯泽超
1
研究河道生态需水阈值对于提升河流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及河道生态需水管理具有重要意义。针对黄河流域甘肃段河流断流、水污染严重及泥沙含量高等水与生态环境问题,依据30个水文站1956—2016年的河流月径流资料,采用年内展布计算法确定生态基流量,并与自净需水量、输沙需水量按照“取大”原则整合为基本生态流量;采用逐月频率计算法确定目标生态流量。综合基本生态流量与目标生态流量分布特征,获得年内河道生态需水阈值,对其进行等级评价并分析满足程度。结果表明:年内水量较枯、较丰时段黄河干流河道生态需水阈值分别为74.78~393.29 m
3
/s、595.35~1 108.84 m
3
/s;玛曲至上诠段支流分别为8.97~26.81 m
3
/s、30.16~156.20 m
3
/s;上诠至安宁渡段支流分别为0.64~11.93 m
3
/s、3.50~124.61m
3
/s;安宁渡以下段支流分别为5.67~7.76 m
3
/s、14.77~30.53 m
3
/s。河道生态需水阈值评价等级在年内水量较枯、较丰时段分别位于“一般—最佳”、“很好—最佳”;其满足程度在年内各个时段祖厉河、马莲河皆未超过67%,在水量较丰时段大通河、庄浪河未超过50%。研究成果对于研究区河道生态需水管理具有可操作性,可为黄河上游水源涵养及水资源优化配置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2023,34(2):81-90.[
摘要
](
90
)[
PDF
](
69
)
典型屋面初期雨水径流污染特征及生物控制中试研究
杨双林
1,2
, 邓征宇
3
, 罗 桢
1,2
, 涂 智
1,2,3
, 罗 鑫
1,2
, 包正铎
3
, 贺卫宁
3
, 陈 宏
1,2
为加强城市面源污染控制和推动生物滞留设施的实际应用,通过在线和人工监测方法考察了长沙市典型屋面雨水径流污染的变化规律及装配式高位花坛对污染物的去除性能,并采用Illumina高通量测序手段探究了设施介质中微生物群落的结构组成。结果表明:长沙市屋面初期雨水径流中COD和SS峰值浓度分别为22.9~153.0 mg/L和58.4~294.4 mg/L,具有一定的污染性且二者呈现正相关趋势;污染物浓度峰值出现在降雨开始后的30 min内且随着降雨历时的增加逐渐下降并趋于稳定;降雨量、降雨强度和降雨间隔时间的增加会加剧初期冲刷现象从而进一步恶化屋面径流水质;装配式高位花坛对COD、SS和NH
3
—N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58.3%、85.3%和66.2%,屋面径流经过净化后水质明显改善;介质中的主要优势菌门为变形菌门、放线菌门、酸杆菌门和绿弯菌门,其中变形菌门相对丰度为30.0%~46.6%;反硝化过程更容易在出水端发生。
2023,34(2):91-98.[
摘要
](
94
)[
PDF
](
59
)
洞庭湖地形变化对洪水过程的影响研究
刘易庄
1,2,3
, 蒋昌波
1,2
, 向朝晖
4
, 隆院男
1,2
, 邓 斌
1,2
, 汤小俊
4
为了更好地理解地形变化对湖泊洪水过程的影响,采用已构建的长江-洞庭湖二维水动力模型,在洞庭湖2003及2011年实测地形的基础上,以2003年型洪水为例,定量分析了湖泊地形变化对洞庭湖洪水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2003—2011年洞庭湖超过40%的区域地形下降值大于0.10 m,特别是湘江洪道,其深泓线地形高程平均下降了5.72 m。通过对2003年洪水过程模拟发现,相比于2003年,在2011年地形情况下,以“四水”来流为主导的洪水过程中,南洞庭湖内洪峰水位下降超过0.40 m,西洞庭湖内洪峰水位下降约0.20 m,东洞庭湖内仅在南部地形变化较大区域的水位变化明显;斗米咀-城陵矶河段水面坡降变缓,南洞庭湖内洪道水面坡降变陡。而对于以长江来流为主导的洪水过程,由于长江洪水位的顶托作用,洞庭湖内洪峰水位下降了0.15 m,斗米咀-城陵矶河段及南洞庭湖内水面坡降下降不明显。因此,2003—2011年洞庭湖地形变化对“四水”来流型洪水影响较大,湖盆下切导致湖容增大,可有效缓解洞庭湖内防洪形势,但对长江来流主导的洪水影响较小。研究结果可为洞庭湖内疏浚扩容等防洪工程的开展提供参考。
2023,34(2):99-106.[
摘要
](
121
)[
PDF
](
70
)
基于SPH的台阶式溢洪道最优消能率参数研究
吴海涛
1,2,3
, 郑温刚
1
, 田丽蓉
1,2,3
, 高仁祖
1
, 顾声龙
1,2,3
为研究台阶式溢洪道的消能规律,明确台阶式溢洪道的最优消能率参数,利用DualSPHysics对台阶式溢洪道水流特征进行模拟,并通过与典型案例的对比分析验证了SPH方法对台阶式溢洪道水流模拟的适用性与准确性,模拟结果表明SPH方法可以较好地模拟台阶式溢洪道上的水流特征。通过建立不同单宽流量、台阶段坡度和台阶数目的共计288种工况对台阶式溢洪道消能规律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其他条件一定的情况下,台阶式溢洪道的消能率与单宽流量呈负相关关系;台阶数目对台阶式溢洪道消能率的影响并不显著,但是存在一个台阶数目能使台阶式溢洪道的消能率达到最大值,该最优消能率对应的台阶数目在78~81阶范围内,此结论对指导实际工程应用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2023,34(2):107-113.[
摘要
](
78
)[
PDF
](
60
)
径流引水式小水电生态-发电协同优化模型及应用
吴元梅以湟水河流域的湟乐水电站为例,基于自然水流范式计算河道内适宜生态流量和生态基流,以生态流量为主要约束建立径流引水式小水电生态-发电协同优化模型,利用NSGA-Ⅱ算法得到引水发电流量的Pareto解,研究成果对指导径流引水式小水电的生态调度和运行管理具有重要指导价值。结果表明:滑动
t
检验法诊断西宁水文站年径流量时间序列的突变点是2000年,经还原后得到1956—2000年多年平均天然径流量为41.3 m
3
/s;适宜生态流量在年内枯水期、平水期和丰水期展布的同期比分别是0.60、0.41和0.42,达到了“极好”标准;以传统Tennant法“一般”标准确定的非汛期生态基流为4.13 m
3
/s、汛期生态基流为12.4 m
3
/s;采用生态-发电协同优化模型计算多年平均来水条件下湟乐水电站的年发电量为634.29×10
4
kW·h,枢纽下泄流量均满足减水河段生态流量需求;多年来水条件下湟乐水电站等效减排6 323.9 t CO
2
,电站的减排生态效益为188.45×10
4
元,发电经济效益为134.47×10
4
元。
2023,34(2):114-120.[
摘要
](
92
)[
PDF
](
62
)
黄河下游透水丁坝瞬溃后水力及冲淤特性研究
彭秀竹
1
, 赵 莹
2
, 高 璐
1
, 徐向舟
1
, 夏军强
3
溃坝是一种瞬时带有巨大破坏作用的灾害性过程,可引起河床的骤冲、骤淤以及下游岸滩失稳坍塌。基于MIKE21 FM软件构建二维水动力数值模型,模拟了黄河下游老君堂河段拟建透水丁坝群中首排丁坝瞬时全溃后所诱发的水流泥沙运动过程,分析了溃坝后床面剪切力的分布变化,阐明了坝群附近河床的冲淤特点。研究表明:首排坝瞬溃后,溃坝波受下游丁坝群的影响而改变了其传播演进过程线;溃坝对主槽的输沙能力影响较弱,但却显著地影响了坝区泥沙的起动和沉降;首排坝的坝体和次排坝的坝头是受损最严重的区域,因此建议采用实体丁坝与透水丁坝相结合的复合式配置方式,即首排坝和次排坝采用实体丁坝、其余位置采用透水丁坝,以加强各工况丁坝群运行的稳定性。
2023,34(2):121-127.[
摘要
](
71
)[
PDF
](
71
)
基于SWMM的银川市金凤区雨洪模拟及LID效果评估
李明慧
1
, 侯精明
1
, 王 添
1
, 栾广学
1
, 银雅伦
1
, 杨 露
1
, 李欣怡
1
, 樊 超
2
, 沈 建
2
针对城市内涝及非点源污染问题,从海绵城市建设的角度出发,以银川市金凤区作为研究区域,采用SWMM建立雨洪模型,选取设计雨峰系数为0.4的5种降雨重现期和降雨重现期为0.5 a的4种雨峰系数共9场降雨,评估研究区在下凹式绿地、透水铺装、雨水花园、下凹式绿地组合透水铺装及雨水花园组合透水铺装5种LID方案下对径流及4种污染物的控制效果。模拟结果表明:随着重现期的增大,5种方案的径流控制率及污染物负荷削减率均有所减小;下凹式绿地组合透水铺装方案的削减效果最为显著,重现期为0.5~5 a时,该方案径流控制率均大于65%,污染物负荷削减率均大于45%;重现期为10 a时,径流控制率及TSS、COD、TP与TN负荷削减率分别为61.38%、42.86%、58.23%、44.03%和55.95%;重现期为0.5 a时,随着雨峰系数的增大,5种LID方案的径流控制率及污染物负荷削减率的变化均不明显。LID方案对中小重现期降雨有较好的控制效果,但因组合方案各措施间受到相互作用及不透水面积等因素的影响,并未达到“1+1>2”的叠加效应,最优方案还需深入研究。
2023,34(2):128-134.[
摘要
](
86
)[
PDF
](
62
)
滤芯渗井在不同下垫面的渗水性能研究
张光明
1
, 李顺群
1
, 芮子航
1
, 吕欣蕾
1
, 方大转
2
, 包义勇
2
, 银利军
3
基于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利用自行设计的降雨模拟装置,研究滤芯渗井在不同下垫面条件下对径流削减的效果,同时通过布置水位观测井来评价滤芯渗井的渗水性能。试验结果表明:布置滤芯渗井能够有效增加土体渗水性能,减少地表积水量;同一深度位置处,土体体积含水率随着监测点水平布置间距的增大而减小;同一水平位置处,土体体积含水率随着监测点埋置深度的加深而减小。研究结论在一定程度上验证了滤芯渗井能够提高场地土体的入渗效率,削减地表径流,可为滤芯渗井在海绵城市建设、老旧小区改造中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2023,34(2):135-141.[
摘要
](
79
)[
PDF
](
86
)
底流消力池墩栅联合消能工水力特性数值模拟研究
周 凯
1,2
, 牧振伟
1,2
, 周 镇
1,2
, 赵 乾
1,2
针对低弗汝德数底流消力池消能不充分、流态紊乱及底板时均动水压强过大而造成失稳破坏的问题,通过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对传统消力池内分别加设趾墩-悬栅、消力墩-悬栅、T型墩-悬栅联合辅助消能工,分析各联合辅助消能工的水力特性及消能规律。结果表明:消力池内布置3种墩栅联合辅助消能工后,相较于传统消力池,水面流态趋于平稳,消力池底板最大时均动水压强分别减小了50%、25%、12.5%,消能率分别提高了3.13%、6.06%、5.24%;相较于同种墩型消力池(未加悬栅),消力池底板最大时均动水压强分别减小了20%、25%、12.5%,消能率分别提高了0.17%、3.05%、0.39%;趾墩、消力墩、T型墩与悬栅辅助消能工联合运用具有优势叠加效应。本研究可为解决同类底流消能问题提供参考。
2023,34(2):142-148.[
摘要
](
77
)[
PDF
](
59
)
花岗岩骨料水工沥青混凝土面板关键性能研究
陈 晨
1
, 王亚萍
1
, 焦 凯
1
, 李 昇
2
, 张锦涛
1
为推广酸性骨料在水工沥青混凝土面板中的应用,研究了不同酸性骨料与沥青黏附性增加方案对沥青混凝土面板关键性能的影响,利用变异系数TOPSIS法综合评价酸性骨料与沥青最优增黏方案。结果表明:5种增黏方案均不同程度地提高了花岗岩骨料沥青混凝土的抗水损性能,水稳定系数、斜坡流淌值均满足规范限值;分析水损害对沥青混凝土各项性能的影响,抗压强度对水损害的敏感性最低,弯拉应变、斜坡流淌值敏感性最高。变异系数TOPSIS法综合评价结果为石灰岩沥青混凝土综合性能最优;添加抗剥落剂可使花岗岩骨料沥青混凝土的抗水损性提高18%~25%,其增加骨料与沥青之间黏附性的效果最优,但添加非胺类抗剥落剂的沥青混凝土变形较大,后续研究酸性骨料在沥青混凝土面板中的应用时,应重点关注其变形性能。
2023,34(2):149-156.[
摘要
](
45
)[
PDF
](
51
)
碳化-干湿循环作用下风积沙混凝土氯离子传输试验研究
董 伟
1,2
, 周梦虎
1
, 王雪松
1
, 杭美艳
1
, 薛 刚
1
, 王 栋
1
我国西北地区有大量盐湖分布,加之冬季除冰盐的使用,使这种环境下混凝土工程的气液交换区经常受到干湿循环和碳化的双重作用,这部分混凝土比一般环境下的混凝土更容易发生钢筋锈蚀。进行了风积沙混凝土在干湿循环和碳化作用下氯离子侵蚀试验研究,通过分析自由氯离子含量和分布规律、氯离子扩散系数以及时间依赖性与碳化时间的关系,深入研究了风积沙混凝土在碳化和干湿循环作用下氯离子的传输规律。结果表明:碳化作用阻碍了氯离子向内部的迁移速度,且碳化时间越长氯离子扩散系数越小,对混凝土抗氯离子侵蚀起到了积极作用;干湿循环作用前期加速了氯离子侵入,中后期由于形成的盐结晶填充了孔隙,增大了混凝土的密实度,阻碍了氯离子继续向内侵蚀,但结晶应力产生的裂缝却使表层氯离子含量增加。
2023,34(2):157-162.[
摘要
](
65
)[
PDF
](
49
)
基于实测徐变的水工混凝土细观力学参数反演
何一洋
1
, 黄耀英
1
, 谢 同
2
, 李泽鹏
1
, 丁胜勇
1
现有混凝土细观力学参数反演分析一般是基于实测轴向应变进行,而荷载作用下的混凝土试件存在明显的泊松效应,因此联合实测纵、横向应变优化反演的力学参数更能反映材料的真实性能。首先开展了不同加载龄期的水工混凝土单轴压缩徐变泊松比试验,然后基于加荷和持荷阶段的实测纵、横向应变,采用“正交设计-神经网络-细观有限元模型”相结合的方法,反演获得了骨料与砂浆的弹性力学参数;进而将混凝土实测徐变度作为砂浆徐变度的初始值,反演获得持荷阶段砂浆徐变度及徐变泊松比;最后对比分析了反演获得的砂浆徐变度和混凝土徐变度。结果表明:骨料、砂浆的力学参数与混凝土力学参数存在差异,基于实测应变反演获得的骨料、砂浆弹性泊松比在0.13~0.20之间,砂浆徐变泊松比为0.125;相同加载龄期下,砂浆的徐变特性与混凝土的徐变特性相似且砂浆的徐变度要大于混凝土的徐变度,反演获得的砂浆徐变度约为混凝土徐变度的2.5倍。
2023,34(2):163-170.[
摘要
](
63
)[
PDF
](
68
)
基于无单元Galerkin法的饱和-非饱和土石坝渗流正演模拟
戴前伟
1,2
, 朱泽龙
1
, 韩行进
3
, 刘 杰
3
, 雷 轶
4
在土石坝渗流正演模拟中,仅研究饱和区域的渗流场并不能全面真实地反映出土石坝地下渗流状态,非饱和渗流区域的研究同样至关重要,利用无单元Galerkin法对饱和-非饱和渗流域进行求解。首先从达西定律出发,推导了渗流方程及边界条件,其中详细推导了无单元Galerkin法——通过滑动最小二乘法构造形函数,同时利用罚函数的方法计算边界条件。然后,通过与GeoStudio软件计算出的仅饱和渗流场以及饱和-非饱和渗流场进行比较,证明了该方法的准确性及有效性。最后,通过不同的均质和非均质模型,研究了坝体中零压力线、水头值、孔隙压力、含水率的分布。无单元Galerkin法只需要通过节点来实现对全域渗流场的精确逼近,解决了对网格单元的依赖问题,与其他数值方法相比,其具有前期处理数据简单和精度高的优点,更适合稳定饱和-非饱和渗流场这种复杂情况的正演模拟。
2023,34(2):171-179.[
摘要
](
67
)[
PDF
](
52
)
基于EEMD-LSTM-ARIMA的土石坝渗压预测模型研究
岑威钧, 王肖鑫, 蒋明欢渗压监测是土石坝渗流安全评价的重要内容之一。由于渗压受到诸多外界因素的影响,测点的渗压值时间序列往往存在非平稳性、局部突变等特点,为此基于“分解-重构-组合”的思想构建了土石坝渗压预测的EEMD-LSTM-ARIMA模型。首先采用集合经验模态分解(EEMD)对时间序列特征进行提取,根据长短期记忆神经网络(LSTM)对提取出的特征分量进行预测,同时结合差分自回归移动平均方法(ARIMA)进行残差修正,组合LSTM和ARIMA的预测结果,重构得到改进预测模型。以某深厚覆盖层上的土石坝工程为例,选取主河床坝体防渗墙后2个典型测点的实测渗压值序列为研究对象进行应用验证。结果表明:相较于单一的LSTM模型和ARIMA模型,改进模型的平均绝对误差
MAE
、均方误差
MSE
、均方根误差
RMSE
均为3种模型中的最小值,预测精度明显优于另外2种模型,该模型为土石坝渗压的精确预测分析提供了新途径。
2023,34(2):180-185.[
摘要
](
74
)[
PDF
](
62
)
肋式支护结构支护性能分析与位移预测
王彬铧
1
, 张爱军
1
, 付小蝶
1
, 刘宏泰
2
肋式支护结构是由钢板桩和与钢板桩刚性连接的肋板组成的新型基坑支护结构,已有工程案例证明其支护性能较好,然而其支护机理尚缺乏深入研究及试验佐证。运用有限元数值分析方法研究了肋式支护结构在基坑开挖过程中的变形和受力特征以及基坑的稳定性,与实测数值进行了对比;分析计算了不同肋板宽度和间距对结构水平位移和稳定性的影响规律,提出了肋式支护结构最大水平位移预测公式,可用来预估实际支护结构的可能位移值。研究结果表明:对于同一个实例工程,相较于传统钢板桩结构,采用肋式支护结构时结构位移和内力显著减小,在肋板宽度为1.60 m、肋板间距为0.80 m时板桩最大水平位移可减小71.56%,板桩弯矩分布得以改变,桩身弯矩大幅减小,基坑稳定性更高;增设肋板不仅使结构抗弯刚度大幅提高,而且能够产生较大的锚固拉力来抵抗前排钢板桩所受的主动土压力。
2023,34(2):186-193.[
摘要
](
47
)[
PDF
](
77
)
基于PFC2D的黄土轴向压裂试验细观参数敏感性分析
贾乐琪
1
, 严松宏
1,2
, 孙纬宇
1,2
, 欧尔峰
1,2
, 张 建
1
黄土的低抗拉能力是黄土地区工程建设中病害频发的重要原因。采用离散元程序PFC2D对黄土轴向压裂试验进行数值模拟,通过控制变量法改变单个细观参数取值,分析其对黄土抗拉特性的影响,并结合正交试验,对各细观参数进行了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黄土的抗拉强度与黏结刚度比
k
n
/k
s
呈对数递减关系,与黏结强度
σ
c
、半径乘子
λ
呈线性递增关系;黄土的抗拉刚度与黏结刚度比呈对数递减关系,与半径乘子呈线性递增关系;半径乘子对抗拉强度的影响最强,黏结刚度比对抗拉刚度的影响最强,粒径比
r*
对抗拉强度、抗拉刚度的影响均最弱。研究可为黄土轴向压裂试验数值模拟中细观参数的标定提供参考。
2023,34(2):194-201.[
摘要
](
44
)[
PDF
](
57
)
双梯度驱动的非饱和冻土水热耦合模型
吕清硕, 张志红, 戴福初青藏高原冻土地区的地质灾害与冻土因冻融作用引起的水分重分布密切相关,其实质是复杂水热耦合作用的结果。已有的冻土水热耦合模型较多关注未冻水含量梯度驱动引起的水分迁移过程,而缺乏对温度梯度驱动效应的探讨。基于经典热传导方程和非饱和土体渗流理论,考虑未冻水含量梯度和温度梯度的共同作用,建立了双梯度联合驱动作用下的非饱和冻土水热耦合模型。在采用已有试验数据对模型有效性进行验证的基础上,分别对-5、-10和-15 ℃ 3种环境气温条件下土体的水热响应开展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温度梯度在冻结过程中对于水分迁移的驱动作用不可忽略;冻结过程中由于冰水相变释放潜热造成冻结速率逐渐减慢;土中水分聚集的位置处于冻结初期形成的冻结锋面处,且外界气温越低,内外温差越大,则土体水分发生聚集的位置越深,水分迁移量相对也越大,冻结过程中土体水分随深度呈S型分布;-5、-10和-15 ℃环境温度下含水率极值分别位于0.30、0.55和0.70 m深度处,含水率增量分别为3.5%、4.6%和5.5%。
2023,34(2):202-207.[
摘要
](
58
)[
PDF
](
67
)
不同水肥耦合对宁夏枸杞生长、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研究
于 浩
1
, 徐利岗
2
, 王怀博
2
为了探讨不同树龄枸杞的生长量、产量及品质对水肥供给差异的响应特征并提出合理的水肥制度,2017—2020年连续开展大田试验,以宁夏中部干旱区宁杞七号枸杞为研究对象,设置灌水量和施肥量2因素3水平试验处理,定位监测各处理枸杞的基径、株高、新梢茎粗与条长等生长指标,以及干果产量、百粒重、粒度等产量指标和营养成分含量的品质指标,分析不同水肥供给对枸杞长势、产量及品质的影响,并提出合理的水肥耦合制度,为干旱区枸杞的田间水肥管理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2017—2020年,各处理枸杞基径年均增长量为3.5~5.8 mm/a,BF2处理(中水中肥)基径的4 a累计增量最大,为19.9 mm,较对照组(CK)大31%;株高年均增长量为13.4~26.2 cm/a,CF2处理(高水中肥)的株高年均增幅最大,为30.9 cm/a;新发枝条茎粗增长量平均为2.3 mm/a,BF2处理的新梢条长4 a累积增长量最大,为148.8 cm;枸杞鲜干比为3.89~4.55,平均百粒重为20.77 g,2017—2019年粒度为305~330粒,果品均达到特级;BF2处理枸杞甜菜碱含量最高,为9.0%,CF3处理(高水高肥)枸杞多糖含量最大,为7.4%;蛋白质平均含量为11.09%~12.08%,氨基酸含量平均为7.35%。通过综合分析提出宁夏中部干旱带4~7年龄宁杞七号枸杞最优水肥制度:灌溉定额为3 750 m
3
/hm
2
(其中春灌为450 m
3
/hm
2
,生育期灌水为2 700 m
3
/hm
2
,冬灌为600 m
3
/hm
2
),施肥量为720 kg/hm
2
(施肥8次,单次施肥量为90 kg/hm
2
)。
2023,34(2):208-215.[
摘要
](
82
)[
PDF
](
74
)
基于熵权-TOPSIS的滴灌春玉米灌水定额研究
李 池
1,2
, 陈 刚
3
, 梁国成
4
, 杨继革
3
, 曹 伟
1,2
, 赵经华
1,2
, 马明杰
1,2
为准确得到适宜于北疆地区滴灌春玉米的灌水定额,设置了W
1
(225 m
3
/hm
2
)、W
2
(300 m
3
/hm
2
)、W
3
(375 m
3
/hm
2
)、W
4
(450 m
3
/hm
2
)、W
5
(525 m
3
/hm
2
)、W
6
(600 m
3
/hm
2
) 6个水平的灌水定额,研究灌水定额对春玉米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选取部分生长指标、产量指标、节水指标作为评价指标,结合耗水规律和指标显著性进行分析,并采用熵权-TOPSIS综合评价法,优选适宜于北疆地区滴灌春玉米的灌水定额。结果表明:滴灌春玉米的关键生育期为抽雄散粉期,该生育期最优灌水定额为525 m
3
/hm
2
;耗水量和耗水强度的增长速率在灌水定额大于525 m
3
/hm
2
后明显下降;通过各指标显著性分析得出,灌水定额为450~525 m
3
/hm
2
时,较适宜北疆春玉米的生长;熵权-TOPSIS综合评价结果显示,灌水定额为525 m
3
/hm
2
时,贴近度最高,评价结果最好,此时玉米产量为16 178.71 kg/hm
2
。综上所述,北疆滴灌春玉米的最优灌水定额为525 m
3
/hm
2
。
2023,34(2):216-224.[
摘要
](
81
)[
PDF
](
56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单位: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主 编:
蔡焕杰
副主编:
左其亭 胡笑涛 孙世坤
执行主编:
徐秋宁
地 址:
陕西杨凌渭惠路23号水科所校区
邮 编:
712100
电 话:
029-87082126
E_mail:
szysgc@nwafu.edu.cn
广告许可证
6104031000008
标准刊号:
ISSN 1672-643X
CN 61-1413/TV
水利学报
万方
中国水利学会
中国知网
北京勤云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