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8-2022年连续15年年被中国情报信息研究所评价中心评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2)2019-2024年连续三届被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核心库)收录
(3)2021年入编北京大学图书馆《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20年版
(4)2020-2022连续三年入选《科技期刊世界影响力指数(WJCI)报告》
首页
期刊简介
编委会
投稿须知
投稿指南
留言板
电子书
过刊浏览
过刊浏览
1990-2010年过刊请从知网查询
联系我们
期刊订阅
English
著作权使用声明
corelDRAW X4
版面费收取信息
论文修改细则
参考文献模板
论文模板
投稿指南
投稿论文审查表
点击
引用
下载
1
“生态水文学”学科发展和研究方法概述
2
高地应力区层状围岩斜竖井施工爆破数值模拟
3
基于熵值和模糊贴近度的区域水资源承载力评价
4
HEC-HMS模型次洪模拟的参数敏感性分析及应用
5
基于GIS的干旱区分布式产汇流过程模拟系统的研建
6
活性炭为载体的好氧颗粒污泥培养及性能研究
7
半干旱半荒漠地区沙柳周边土壤水分分布规律研究
8
黄河小北干流河段揭河底规律分析
9
基于SPOT-VGT数据的洞庭湖水体面积变化分析
10
城市水资源需求量变化趋势预测模型及应用
11
干旱区高盐度潜水蒸发试验研究
12
污泥制取脱氮除磷材料的配比试验研究
13
陕北地区年降水量频率分布参数估算研究
14
两种不同时间序列模型在地下水动态变化预测中的比较研究
15
采动影响下软岩巷道松动圈的联合测试方法研究
1
城市化建设带来的水问题及解决...
2
全球气候变化对中国淡水资源及...
3
城市用水量预测方法及应用比较...
4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渭河流域水环...
5
基于模糊分析法的水资源承载力...
6
基于熵权的灰色关联分析模型及...
7
中国水资源现状分析与可持续发...
8
改进密切值法在水环境质量评价...
9
我国非点源污染研究中输出系数...
10
汉江上游流域水文特性分析
11
石羊河流域水资源利用与节水农...
12
生态河流缓冲带构建技术初探
13
气象、水文干旱指数计算方法研...
14
改进的SCS模型在流域径流模...
15
陕西水旱灾害探讨
1
循环荷载作用下土的动力特性及隧道工后沉降分析(7665)
2
基于GIS和SWMM模型的城市暴雨积水模拟(6570)
3
GIS及SWMM模型在防洪保护区内涝模拟中的应用(5391)
4
新安江上游生态系统产水服务及价值(4832)
5
TDR法、干烧法及烘干法测定土壤含水量的比较研究(2620)
6
高地应力区层状围岩斜竖井施工爆破数值模拟(2605)
7
Arc Hydro模型在流域水文特征提取中的应用——以蓟县沙河流域为例(2542)
8
基于水位/流量反推法的资料匮乏地区临界雨量研究(2453)
9
“生态水文学”学科发展和研究方法概述(2313)
10
仿真流域的总氮模拟——SPARROW模型应用方法研究(2262)
11
基于Morris的SWMM水质参数灵敏度分析与应用(2177)
12
基于ABAQUS的边坡降雨入渗边界的开发及其验证(2139)
13
InVEST模型在石羊河流域生态系统水源供给中的应用前景与方法(2139)
14
基于GIS的干旱区分布式产汇流过程模拟系统的研建(2120)
15
强夯作用下土体动力特性的数值模拟(2091)
文章编号
中文标题
英文标题
作者英文名
作者中文名
单位中文名
单位英文名
中文关键词
英文关键词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基金项目
从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2020
2021
2022
2023
到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高级搜索
国内外第一部《人水关系学》专著正式出版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再创佳绩,入选陕西省精品期刊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连续三届被CSCD收录为核心库来源期刊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开设“黄河流域水资源研究”专栏 征稿启示
弘扬科学家精神专题宣传
热烈庆祝我刊入选《世界科技期刊影响力指数(WJCI)报告》2020科技版
热烈庆祝《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入编北京大学图书馆《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20年版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被中国引文数据库CSCD收录为2021-2022核心库来源期刊
2023年第34卷第5期目录 刊出日期:2023年10月
全选
|
取消全选
|
合并选中摘要
梯级水库群多目标协同均衡调控研究
金文婷
1
, 王义民
2
, 王学斌
2
, 畅建霞
2
, 肖薇薇
1
2023,34(5):1-11.[
摘要
](
182
)[
PDF
](
73
)
黄河流域十大孔兑地区多维水资源承载力分析
崔彩琪
1
,段利民
1,2,3
, 潘 浩
1
, 苗 平
4
, 王瑞东
5
, 芦小燕
5
, 刘廷玺
1,2,3
2023,34(5):12-19.[
摘要
](
116
)[
PDF
](
58
)
基于SPEI的贵州省气象干旱时空演变特征及双变量区域频率分析
姜忠峰
1
, 许桂平
2
, 张 凯
1
2023,34(5):20-31.[
摘要
](
119
)[
PDF
](
58
)
大中型水电工程库区漂浮物协同治理的多元主体博弈研究
高 攀, 杜汪苗, 赵 旭
2023,34(5):32-42.[
摘要
](
75
)[
PDF
](
8
)
嘉陵江流域潜在蒸散发时空演变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赵宾华
1,2
, 马方铭
1
, 李占斌
1
, 李 鹏
1,2
, 黄金华
1
, 高 蓓
3
, 孙 虎
1
2023,34(5):43-51.[
摘要
](
122
)[
PDF
](
60
)
极端洪涝作用下江西乐安河沿岸地下水化学组分特征及来源分析
魏信祥
1,2
, 杨周白露
2
, 许乃政
3
2023,34(5):52-60.[
摘要
](
69
)[
PDF
](
48
)
桃林口水库流域氮磷污染负荷对土地利用的响应分析
杨妮娟
1
, 王晓云
2
, 李建柱
1
, 张 婷
1
, 冯 平
1
2023,34(5):61-69.[
摘要
](
57
)[
PDF
](
43
)
DEM和土地利用分辨率对SWAT水沙模拟效果的影响——以泾河流域为例
李睿智
1,3
, 吴 磊
1,2,3
, 杜佰林
1,3
, 郭宗俊
1,3
, 王 妍
1,3
, 许鎏佳
1,3
2023,34(5):70-79.[
摘要
](
66
)[
PDF
](
52
)
水工建筑物调度下的小微水体水系连通性评价
高雨慧
1
, 徐 慧
1
, 唐华燕
2
, 林小明
2
, 周 强
3
, 闫怀春
3
2023,34(5):80-87.[
摘要
](
59
)[
PDF
](
41
)
不同降雨强度对亚热带水源水库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影响及其驱动因子
白云浩
1,2
, 黄廷林
1,2
, 缪威铭
1,2
2023,34(5):88-97.[
摘要
](
56
)[
PDF
](
46
)
基于动态模型的湖库水环境容量影响因素重要性解析
孙玉莹
1
, 陈炼钢
1
, 陈少颖
2
, 徐祎凡
1
, 姜克芳
3
, 金 秋
1
2023,34(5):98-105.[
摘要
](
59
)[
PDF
](
39
)
长江经济带水-能源-粮食系统耦合时空动态特征研究
王 奇, 王世航, 李彦旻, 陶 勤
2023,34(5):106-115.[
摘要
](
69
)[
PDF
](
48
)
弧形闸门抗磨蚀底缘研究
于永军
1
, 洪 羽
1
, 王 帅
2
, 丁正忠
3
2023,34(5):116-123.[
摘要
](
85
)[
PDF
](
43
)
狭窄型水库不同滑速滑坡对涌浪特性及工程影响
贺翠玲
1,2
, 李鹏峰
2
, 张 智
1,2
, 荆海晓
3
, 万克诚
2,4
, 段军邦
5
2023,34(5):124-131.[
摘要
](
49
)[
PDF
](
49
)
来流变化条件下溪洛渡水库生态调度期水温分层特性研究
戴凌全
1,2
, 张青森
3,4
, 任玉峰
4
, 陈 磊
1
, 姜 伟
1
, 戴会超
1
, 汤正阳
4
2023,34(5):132-139.[
摘要
](
52
)[
PDF
](
61
)
引水改善星海湖的水动力-水质特性数值模拟
牛晓瑜
1
, 吴梦迪
1
, 林 玲
2
, 孙秋慧
2
, 徐国宾
1
2023,34(5):140-148.[
摘要
](
44
)[
PDF
](
39
)
基于流固耦合的弧形闸门-闸墩体系的流激振动研究
刘计良
1
, 奚宏林
1
, 司 政
1
, 董旭荣
2
2023,34(5):149-154.[
摘要
](
50
)[
PDF
](
38
)
基于CBR试验的隧道弃渣级配碎石细观力学参数研究
岳夏冰
1
, 黄 姣
1
, 丁 同
1
, 王奕丁
1
, 王学营
2,3
2023,34(5):155-164.[
摘要
](
46
)[
PDF
](
48
)
强震区某沥青混凝土面板堆石高坝抗震安全性分析
王 辉
1
, 岑威钧
1
, 王栋良
2
, 唐 杰
2
2023,34(5):165-171.[
摘要
](
46
)[
PDF
](
42
)
循环荷载作用下煤岩电荷感应与微震信号变化规律
赵扬锋
1,2
, 丁 玲
1
, 刘玉春
3
, 李 兵
1
2023,34(5):172-182.[
摘要
](
44
)[
PDF
](
53
)
高外水隧洞变形稳定性的基质压缩效应
刘 杰
1
, 陈科锦
2
, 孙 猛
3
, 李芸娇
2
, 姜 磊
2
, 徐 磊
2
2023,34(5):183-189.[
摘要
](
50
)[
PDF
](
44
)
局部破坏对内撑式排桩支护基坑影响的模型试验
曹卫平
1,2
, 席茂阳
1
, 赵 呈
1
, 赵 敏
3
2023,34(5):190-197.[
摘要
](
43
)[
PDF
](
44
)
基于GAMLSS-GLO及随机森林算法的土石坝渗流监测模型
赵明哲
1
, 樊 牧
1
, 沈立锋
1
, 赵培双
1
, 马 俊
1
, 唐小松
1
, 罗 航
1
, 宋博旭
1
, 聂兵兵
2
2023,34(5):198-206.[
摘要
](
62
)[
PDF
](
43
)
微灌系统泵前无压网式过滤器过滤效率研究
宗全利
1
, 刘贞姬
2
, 井河义
3
, 张明鸣
4
2023,34(5):207-214.[
摘要
](
41
)[
PDF
](
42
)
华北平原不同种植模式作物耗水监测与特点分析
蒋柯南
1
, 龚道枝
1,2,3
, 李晓婕
1,2,3
, 毛丽丽
1,2,3
, 韩卫华
1
, 赵瑞平
1
, 陈 佩
1
2023,34(5):215-224.[
摘要
](
60
)[
PDF
](
55
)
梯级水库群多目标协同均衡调控研究
金文婷
1
, 王义民
2
, 王学斌
2
, 畅建霞
2
, 肖薇薇
1
梯级水库群调度下多目标矛盾突出,为实现利益的协同与均衡保障,首先识别多目标关键利益与非关键利益,并基于协同学构建了梯级水库群多目标协同优化调度模型;其次提出了基于满意边界的时段内多目标利益均衡调控方法,并引入以混沌时间序列分析的关联维数及Kolmogorov熵对水库群多目标调度系统进行混沌特征识别与引导。在黄河上游梯级水库群多目标调度中的应用结果表明:在不降低多目标利益保障水平的情况下,所提理论与方法实现了梯级水库群调度下多目标利益在时段间形成协同有序、在时段内达到利益均衡;最终方案中黄河上游梯级水库群多目标调度系统的总协同度为0.64,各目标的关键利益保障程度明显高于非关键利益。研究成果为存在多目标竞争关系的流域水资源高效利用提供了新的理论与方法,拓展了水库群多目标优化调度的研究范畴,促进了水资源系统工程学与协同学、混沌学的交叉与融合。
2023,34(5):1-11.[
摘要
](
182
)[
PDF
](
73
)
黄河流域十大孔兑地区多维水资源承载力分析
崔彩琪
1
,段利民
1,2,3
, 潘 浩
1
, 苗 平
4
, 王瑞东
5
, 芦小燕
5
, 刘廷玺
1,2,3
针对黄河流域内蒙古段十大孔兑地区地下水超采、“粮能争水”导致的黄河流域局部地区水资源短缺问题,基于“量、质、域、流”多维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框架,利用层次分析法和熵权法对评价指标进行主、客观组合赋权,应用TOPSIS模型对区域水资源承载力进行多维度综合分析。结果表明:2000—2020年研究区水资源综合承载力呈上升趋势,但整体处于临界可承载状态;水资源维度承载力:量>流>质>域,水资源承载子系统承载力:利用方式>承载体>承载对象。总体来看,国家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三条红线”的刚性约束以及河(湖)长制的全面推行,倒逼区域水资源“质”和“流”维度承载力提升,但持续高强度的水资源开发利用,使得“量”和“域”维度承载力下降显著;未来需要进一步优化农业与工业用水格局,重点解决“粮能争水”问题,加大对现有河湖水资源引入等措施来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与水资源荷载平衡。
2023,34(5):12-19.[
摘要
](
116
)[
PDF
](
58
)
基于SPEI的贵州省气象干旱时空演变特征及双变量区域频率分析
姜忠峰
1
, 许桂平
2
, 张 凯
1
为深入探究贵州省干旱事件发展规律及区域重现期特征,采用贵州省1960—2017年逐月气象资料计算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
SPEI
),采用三阈值法游程理论、小波理论、Copula函数等方法对干旱时空演变特征、周期特征以及区域重现期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960—2017年贵州省干旱整体上呈严重化趋势,各分区存在差异,其中黔西南地区的干旱化趋势最为明显,
SPEI
线性倾向率为-0.003/10a;干旱强度由高到底的分区排序依次为黔东、黔北、黔西南、黔中、黔西北、黔南,且黔中地区的干旱发生频率最高;贵州省四季干旱的主周期分别为18、15、30和8 a,空间上南北分布差异显著,周期较长的区域范围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贵州省黔北地区的干旱重现期最小,表明此区域发生极端干旱事件的概率较大,遭受干旱灾害的可能性较大。研究结果可为贵州省水资源管理及干旱风险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2023,34(5):20-31.[
摘要
](
119
)[
PDF
](
58
)
大中型水电工程库区漂浮物协同治理的多元主体博弈研究
高 攀, 杜汪苗, 赵 旭针对漂浮物流动特性所导致的流域治理责任转移和管理失衡问题,从中央政府的调控职能出发,构建了基于演化博弈理论的“政企”协同治理模型;并以三峡库区为例进行仿真分析,揭示了监管机制和关键因素对库区漂浮物协同治理成效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中央政府综合实施奖惩政策和调节机制,可使系统快速达成协同治理均衡,但其监管力度呈现边际效用递减趋势;相较于政企双方的干流合作,地方政府开展支流源头治理,会对工程业主的策略选择产生更为明显的正向效用;当工程业主提高积极治理补贴并降低消极治理补贴时,地方政府在两种策略下的利益差越大,会越倾向于选择积极治理策略,因此差异化的补贴机制才是“政企”协同治理的驱动力。
2023,34(5):32-42.[
摘要
](
75
)[
PDF
](
8
)
嘉陵江流域潜在蒸散发时空演变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赵宾华
1,2
, 马方铭
1
, 李占斌
1
, 李 鹏
1,2
, 黄金华
1
, 高 蓓
3
, 孙 虎
1
为研究嘉陵江流域潜在蒸散发(
ET
0
)的时空格局变化特征以及变化气候条件对流域潜在蒸散发量的影响,选择45个国家级气象测站的1970—2019年逐日气象数据计算
ET
0
,采用线性倾向率、Mann-Kendall趋势检验和反距离加权插值分析时空变化特征,通过敏感性分析和贡献率量化
ET
0
变化的主导因子,用地理探测器分析其影响因子的交互作用。结果表明:年尺度上,嘉陵江流域平均气温以0.20 ℃/10a的速率呈上升趋势,相对湿度、平均风速和日照时数分别以0.239%/10a、0.048 (m·s
-1
)/10a和0.100 (h·d
-1
)/10a的速率下降。年
ET
0
以0.133 mm/10a的速率减小,春、冬季
ET
0
呈上升趋势,夏、秋季相反,空间上年
ET
0
整体北高南低。年
ET
0
变化主导因子为平均气温,嘉陵江流域
ET
0
变化是多因子共同作用的结果,平均气温和相对湿度交互作用下的空间解释度达到68.4%。研究结果可为研究区生态水文过程变化深入分析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2023,34(5):43-51.[
摘要
](
122
)[
PDF
](
60
)
极端洪涝作用下江西乐安河沿岸地下水化学组分特征及来源分析
魏信祥
1,2
, 杨周白露
2
, 许乃政
3
为研究极端洪涝作用下乐平市乐安河沿岸地下水化学组分来源及环境健康风险,综合应用图示法、数理统计、主要离子比等方法,对研究区洪涝期间及洪涝后期24组浅层地下水样品的22项指标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时期地下水主要化学组分无显著差异,均属弱酸性的低矿化度淡水,优势阴、阳离子分别为HCO
-
3
、SO
4
2-
、Ca
2+
、Na
+
、K
+
。地下水水化学类型空间差异明显,洪涝期间以HCO
3
-Ca·Na型和HCO
3
·SO
4
-Ca·Na型为主,洪涝后期出现Cl型及NO
3
型水。地下水主要组分的形成主要受控于水-岩相互作用、硅酸盐矿物溶解、阳离子交替吸附作用,局部地区受农业施肥、污水排放等人为活动干扰。洪涝灾害发生后地下水水质较差,不适宜直接饮用,污染指标主要为氨氮、NO
3
-
、Mn、Cd,污染物来源于地表-地下水混合、洪水对土壤中含锰矿物的溶滤以及乐安河上游采矿活动。
2023,34(5):52-60.[
摘要
](
69
)[
PDF
](
48
)
桃林口水库流域氮磷污染负荷对土地利用的响应分析
杨妮娟
1
, 王晓云
2
, 李建柱
1
, 张 婷
1
, 冯 平
1
非点源污染是目前水体污染防治的主要对象,土地利用方式与污染物流失量密切相关。以桃林口水库流域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SWAT非点源污染模型对流域非点源污染负荷进行模拟,研究不同土地利用结构对子流域TN、TP流失率的影响,并定量分析了研究区在2014和2019年土地利用类型下TN、TP流失量的变化。结果表明:构建的SWAT非点源污染负荷模型适用于该流域的非点源污染模拟,在单一的土地利用类型中,污染物流失率排序为耕地>草地>住宅用地>林地,与相对应的单一土地利用类型相比,林地的组合能有效降低子流域的污染物流失率;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产污能力差异较大,林地的单位面积产污量最低,耕地最高,与2014年相比,2019年流域林地面积增加而耕地和草地面积减少,TN、TP负荷分别减少了34.43%、23.75%。研究结果可为桃林口水库流域的水环境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2023,34(5):61-69.[
摘要
](
57
)[
PDF
](
43
)
DEM和土地利用分辨率对SWAT水沙模拟效果的影响——以泾河流域为例
李睿智
1,3
, 吴 磊
1,2,3
, 杜佰林
1,3
, 郭宗俊
1,3
, 王 妍
1,3
, 许鎏佳
1,3
DEM和土地利用的数据精度影响水文模型的模拟效果。以泾河流域为对象,选取毛家河、杨家坪和张家山3个水文站作为控制站,分别利用9组不同分辨率的DEM和土地利用数据(分辨率范围均为30~3 000 m)构建了100个SWAT模型,探究输入数据精度对水沙模拟效果的影响,并采用TOPSIS理论方法对模型进行综合评价。研究表明:DEM分辨率会影响流域的边界和河网提取,且流域特征信息会随分辨率的降低而发生丢失;当DEM分辨率低于1 000 m时,需使用SWAT中的Burn in工具,才能完成流域边界与河网的准确提取;HRU的数量随DEM分辨率的下降而减少,而土地利用分辨率对HRU数量的影响不显著;当分辨率变化较大时,DEM对参数敏感性造成的影响要大于土地利用;在构建的毛家河、杨家坪和张家山3个站点的模型中,DEM和土地利用分辨率的最优组合分别为750和300 m、30和90 m以及150和3 000 m。该研究可为流域水沙模型构建与模拟精度提升提供方法与技术参考。
2023,34(5):70-79.[
摘要
](
66
)[
PDF
](
52
)
水工建筑物调度下的小微水体水系连通性评价
高雨慧
1
, 徐 慧
1
, 唐华燕
2
, 林小明
2
, 周 强
3
, 闫怀春
3
为探究太湖流域圩内小微水体综合整治工程的水系连通成效,在考虑水系格局、结构连通性、水力连通性准则层的基础上,针对小微水体在生态系统保护和水质净化方面的突出功能,进一步提出景观连通性和水质改善两大准则层。根据小微水体的形状特征修正传统指标,使其能更好地适用于多形态水系;因小微水体受水工建筑物调度而形成不同的连通通道与水力条件,结构连通性与水力连通性均按照不同工况分别计算,再由工况时长加权得到较为稳定的年内平均值。应用该小微水体水系连通性评价指标体系对溧阳市同字水系整治前、后的水系连通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综合整治工程对水系连通性提升效果显著,该评价指标体系能较为客观、全面地体现小微水体与各类水工建筑物协同运作下的水系连通性。
2023,34(5):80-87.[
摘要
](
59
)[
PDF
](
41
)
不同降雨强度对亚热带水源水库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影响及其驱动因子
白云浩
1,2
, 黄廷林
1,2
, 缪威铭
1,2
为了解降雨事件对亚热带水库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影响,于2022年5月和6月分别在两次不同强度降雨期间进行浮游植物采集调查。结合浮游植物门分类和功能群分类方法,运用非度量多维尺度分析(NMDS)探究两次降雨以及降雨前后浮游植物群落的差异性,并采用冗余分析(RDA)和方差分析(VPA)探明浮游植物群落结构演替的驱动因子。结果表明:共检出浮游植物8门69属125种,功能群划分为11种,其中S1、SN、MP和N为主要功能群。降雨Ⅰ和降雨Ⅱ前后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均发生了变化:降雨Ⅰ期间由蓝藻向硅藻演替,且雨期硅藻占优;降雨Ⅱ期间由蓝藻向硅藻和绿藻轻微演替,但蓝藻始终处于绝对优势地位。雨期功能群SN和S1丰度百分比减小,而MP或N丰度百分比增大,与蓝藻向硅藻或绿藻演替的变化特征一致。冗余分析和方差分析表明,混合层深度(
Z
mix
)、水温和营养盐共同驱动了浮游植物群落的演替,且门分类比功能群分类能更好地解释浮游植物群落变化。本文可为降雨条件下浮游植物的响应机制研究提供参考。
2023,34(5):88-97.[
摘要
](
56
)[
PDF
](
46
)
基于动态模型的湖库水环境容量影响因素重要性解析
孙玉莹
1
, 陈炼钢
1
, 陈少颖
2
, 徐祎凡
1
, 姜克芳
3
, 金 秋
1
湖库入库径流量、库面蒸发、大气干湿沉降、库区降水、沉降自净、水温波动、不均匀混合及库容变化等都会影响湖库水环境容量的大小,为明确各因子的定量影响,基于构建的水环境容量逐日动态计算模型,将模型考虑要素按输入特性划分为物理因子、计算参数、水库管理目标3类,与全要素考量得到的容量基准值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物理因子中入库径流量与TN容量结果相关性最强,基准设计水文条件下库区降水对TN容量结果偏差值的影响最大;计算参数中水温修正系数
α
对TN容量的影响最大,其增大5%对应的TN容量偏差值为8.27%;水库管理目标中的水质管理目标对TN容量的影响最大,而且是所有因素中对容量影响最大的因子。定量分析的结果明确了各影响因素对容量核算结果的影响程度,可为容量核算方法的简化及精度的提高提供依据。
2023,34(5):98-105.[
摘要
](
59
)[
PDF
](
39
)
长江经济带水-能源-粮食系统耦合时空动态特征研究
王 奇, 王世航, 李彦旻, 陶 勤水、能源和粮食为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资源,如何从时空角度全面评价长江经济带水-能源-粮食系统的耦合协调发展是促进区域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以水、能源、粮食以及共生单元水能、水粮和能粮系统为单元,构建水-能源-粮食系统耦合协调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对各系统指标赋权,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和空间自相关分析对2010—2019年长江经济带的水-能源-粮食系统协调发展和时空动态特征进行定量研究。结果表明:2010—2019年长江经济带水-能源-粮食系统综合评价指数整体呈缓慢增长趋势,其中水系统对水-能源-粮食系统综合评价指数贡献最大,年均贡献占比为21.57%;能源系统贡献最小,占比为11.95%; 2010—2019年长江经济带水-能源-粮食系统耦合协调水平呈先升后降趋势,其中四川省上升幅度为5.05%,重庆市下降幅度为2.83%,且存在显著的空间异质性,上游地区明显高于中下游地区。其中能源资源是水-能源-粮食系统耦合协调发展的短板;长江经济带水-能源-粮食系统耦合协调度表现出显著空间关联性,高-高集聚区集中在长江上游地区,下游地区主要以低-低集聚区为主。长江经济带内各省市应因地制宜地完善资源管理机制,推动长江经济带资源可持续发展。
2023,34(5):106-115.[
摘要
](
69
)[
PDF
](
48
)
弧形闸门抗磨蚀底缘研究
于永军
1
, 洪 羽
1
, 王 帅
2
, 丁正忠
3
高含沙河流上具有局部开启运用要求的泄洪排沙孔洞弧形工作闸门底缘极易发生磨蚀破坏,传统修复方法时间长,且修复质量难以保证,影响工程防洪安全运用。通过对磨蚀破坏机理、弧形闸门结构及抗磨蚀材料分析比选,提出由抗磨板和承载构件组合而成的装配式抗磨蚀弧形闸门底缘结构设计方案,该结构不降低弧形闸门的整体强度和刚度,能显著增强弧形闸门底缘的抗磨蚀性能,能明显提升磨蚀底缘的修复效率和修复质量,既适用于新建弧形闸门,又适用于已服役弧形闸门底缘的改造。经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4年的实际运用,效果良好。
2023,34(5):116-123.[
摘要
](
85
)[
PDF
](
43
)
狭窄型水库不同滑速滑坡对涌浪特性及工程影响
贺翠玲
1,2
, 李鹏峰
2
, 张 智
1,2
, 荆海晓
3
, 万克诚
2,4
, 段军邦
5
为了阐明狭窄型库区滑坡涌浪的生成特性和传播特性,明晰在狭窄水域中滑坡体入水速度对涌浪特性的影响和工程的危害,以羊曲水电站狭窄库区中的1
#
变形体为例,采用三维数值模拟方法分析库区滑坡涌浪的产生、发展和传播全过程,同时建立1∶200水工物理模型进行验证,进一步论证滑坡体滑速对工程的危害。结果表明:数值模拟与物理模型试验涌浪时程线基本一致,试验在滑坡发生地和坝前测得的涌浪高度与模拟结果吻合良好。在狭窄水域中,首波波高随滑速的增大而减小,并且在波列中首波的波高不一定最大。此外,首波向大坝传播过程中没有发现明显的衰减,但其对总漫坝水量的贡献很小,漫坝流量峰值出现的时刻明显晚于首波到达坝前的时刻。
2023,34(5):124-131.[
摘要
](
49
)[
PDF
](
49
)
来流变化条件下溪洛渡水库生态调度期水温分层特性研究
戴凌全
1,2
, 张青森
3,4
, 任玉峰
4
, 陈 磊
1
, 姜 伟
1
, 戴会超
1
, 汤正阳
4
为探明来流变化条件下溪洛渡水库生态调度时的水温垂向分布特性,运用水温现场监测和CE-QUAL-W2模型对水温进行数值模拟的研究方法,基于实测地形和水文等数据建立溪洛渡库区的立面二维水温模型,模拟了水库在2021年1月15日— 4月30日的水温动态变化过程,重点分析了生态调度期(3— 4月)库区的立面二维水温分布规律及不同泄水口高程对下泄水水温的影响。结果表明:溪洛渡水库坝前水温于3月中旬开始出现温差,3月下旬表底最大垂向温差为2.02 ℃,垂向温度梯度在0.10 ℃/m以内。4月上旬、下旬水库表底最大垂向温差分别为2.41和2.81 ℃,垂向温度梯度在0.15 ℃/m以内。通过比较无叠梁门、1层叠梁门两种泄水运行工况得出,当设置1层叠梁门稳定运行时水库的平均下泄水水温提高了0.13 ℃。本研究可为溪洛渡水库后续的水温生态调度试验提供科学依据。
2023,34(5):132-139.[
摘要
](
52
)[
PDF
](
61
)
引水改善星海湖的水动力-水质特性数值模拟
牛晓瑜
1
, 吴梦迪
1
, 林 玲
2
, 孙秋慧
2
, 徐国宾
1
针对星海湖存在的湖泊水动力不足与水质恶化等水生态问题,通过建立二维水动力-水质模型,选取化学需氧量(COD)为水质指标,计算了12种不同水文特征与引水量工况,分析引用不同黄河水量下湖区水动力和水质指标的变化及空间分布情况。结果表明:引入黄河水能够有效改善星海湖的水动力与水质状况,减小滞水面积,降低COD浓度;在相同水文特征工况中,水质指标COD浓度随着引水量的增加而逐渐降低,且其削减率逐渐提高;在相同引水量工况中,丰水年水质指标COD削减率普遍高于枯水年和平水年;枯水年和平水年引水量分别为1 400×10
4
和700×10
4
m
3
时能够达到地表水Ⅲ类水质标准。
2023,34(5):140-148.[
摘要
](
44
)[
PDF
](
39
)
基于流固耦合的弧形闸门-闸墩体系的流激振动研究
刘计良
1
, 奚宏林
1
, 司 政
1
, 董旭荣
2
实际工程中弧形闸门与闸墩联系紧密,在水流脉动压力下二者相互影响,形成一个体系。为了揭示闸门与闸墩的相互影响规律,采取流固耦合理论对弧形闸门-闸墩体系开展流激振动研究。以某水利工程弧形工作闸门为例,针对弧形闸门单体和弧形闸门-闸墩体系分别建立三维有限元模型,计算两种模型的自振频率,基于模态分析的结果对两种模型进行动力响应分析,总结闸门和闸墩在动力特性和流激振动响应方面的相互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闸墩对闸门动力特性及动力响应具有较大影响,考虑闸墩影响时,弧形闸门自振频率下降,其中以支臂振动为主的第4阶自振频率下降幅度最大,为61.45%,面板及支臂顺河向动位移分别减小44.58%及增大37.93%,面板及支臂动应力分别下降41.70%及增加30.71%;闸门流激振动对闸墩应力有显著影响,相较于闸墩按动力系数计算的最大应力增大了4.713 MPa。采用弧形闸门-闸墩体系模型可以更加准确而全面地评估弧形闸门及闸墩在流激振动下的安全特性。
2023,34(5):149-154.[
摘要
](
50
)[
PDF
](
38
)
基于CBR试验的隧道弃渣级配碎石细观力学参数研究
岳夏冰
1
, 黄 姣
1
, 丁 同
1
, 王奕丁
1
, 王学营
2,3
级配碎石广泛应用于高速公路路面基层填料,作为测定路基土及路面材料强度的重要手段——加州承载比(CBR)试验可反映路基或路面结构层的承载能力。基于颗粒流软件PFC
3D
对CBR试验展开细观参数影响研究,并借助PFC
3D
中力链模型对试样内力演化进行观测,探讨颗粒刚度比
k
n
/k
s
、摩擦系数
μ
、法向黏结强度
T
σ
、切向黏结强度
S
σ
等颗粒细观参数对试验结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颗粒刚度比
k
n
/k
s
对CBR值无显著影响,摩擦系数
μ
和颗粒黏结强度
T
σ
均与CBR值呈线性正相关。另借助黏结强度比
T
σ
/S
σ
,对比切向与法向黏结强度对CBR试验结果的影响,得出切向黏结强度
S
σ
对CBR值影响较大;切向黏结强度
S
σ
主确定接触键切向塑性,法向黏结强度
T
σ
主控制其表面法向黏附性。
2023,34(5):155-164.[
摘要
](
46
)[
PDF
](
48
)
强震区某沥青混凝土面板堆石高坝抗震安全性分析
王 辉
1
, 岑威钧
1
, 王栋良
2
, 唐 杰
2
采用三维非线性有限元法,对Ⅷ度强震区某拟建抽水蓄能电站坝高161 m的上库高沥青混凝土面板堆石坝开展静动力应力变形计算。结果表明:静力条件下大坝变形分布规律合理,蓄水期坝体水平位移和沉降量极值分别为62.64和151.85 cm,面板拉应变极值为0.56%;在Ⅷ度设防地震作用下,坝体顺沟谷向、坝轴向和竖向动位移极值分别为22.88、21.90和13.76 cm,加速度极值分别为12.31、12.26和12.14 m/s
2
,震后坝顶震陷极值为30.01 cm,震陷率为0.19%;在面板反弧段和挖填交界处为拉应变峰值区,极值为0.85%。综合评价大坝整体安全性能良好,地震时不会出现重大安全问题。
2023,34(5):165-171.[
摘要
](
46
)[
PDF
](
42
)
循环荷载作用下煤岩电荷感应与微震信号变化规律
赵扬锋
1,2
, 丁 玲
1
, 刘玉春
3
, 李 兵
1
为进一步提高深部地下工程中煤岩失稳破坏监测预警的针对性和准确性,采用自主研发的多通道电荷感应和微震综合监测系统,监测和分析在不等幅循环荷载作用下煤岩变形破裂过程中电荷感应和微震信号的时、频特性和能量特征,并与单轴压缩实验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循环荷载下煤岩在不同阶段的电荷感应和微震信号各具特点,卸载段会产生较多微破裂和损伤,煤样在发生多裂纹贯穿劈裂破坏前会频繁出现峰值较小的电荷感应信号,需特别注意。对微震信号傅里叶变换进行频谱分析,发现微震信号频谱特征能够很好地反映煤样内部裂隙的扩展状态,并且主频幅值的增高与微震信号的增强具有同步性。采用电荷感应和微震信号共同划定煤岩的受载阶段,可以得到更加准确的失稳预警信息。
2023,34(5):172-182.[
摘要
](
44
)[
PDF
](
53
)
高外水隧洞变形稳定性的基质压缩效应
刘 杰
1
, 陈科锦
2
, 孙 猛
3
, 李芸娇
2
, 姜 磊
2
, 徐 磊
2
深埋水工隧洞通常会面临高地下水位问题,为准确分析高外水隧洞围岩变形稳定性,需合理模拟外水内渗的力学作用。现阶段,学者们虽已认识到在饱和岩体渗流-应力耦合分析中考虑岩石基质压缩的必要性,但针对岩石基质压缩对高外水隧洞变形稳定性影响的相关研究尚未见报道。基于饱和多孔介质有效应力原理和孔压修正系数,并考虑围岩渗透特性动态演化,建立了高外水隧洞渗流-应力耦合分析模型,并在ABAQUS中进行了数值实现。依托某深埋引水隧洞,在分析其渗流场和变形稳定性的基础上,开展了不同岩石基质可压缩性条件下的高外水隧洞渗流-应力耦合分析,揭示了高外水隧洞围岩变形稳定性随岩石基质可压缩性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岩石基质压缩直接影响着高外水隧洞的外水内渗过程,对高外水隧洞围岩变形稳定性不利,岩石基质可压缩性越大,则围岩变形和塑性区范围越大,在分析中忽略岩石基质压缩将得出偏于危险的结果。
2023,34(5):183-189.[
摘要
](
50
)[
PDF
](
44
)
局部破坏对内撑式排桩支护基坑影响的模型试验
曹卫平
1,2
, 席茂阳
1
, 赵 呈
1
, 赵 敏
3
为降低实际工程基坑失稳事故发生率,通过室内模型试验研究了支撑失效、土体渗漏等局部破坏对内撑式排桩支护基坑的影响机理。试验结果表明:支撑轴力随基坑开挖加深而增大,靠近基坑中部的支撑轴力增量最大,坑角附近最小;支撑局部失效时,一部分荷载通过围檩传递到邻近支撑,另一部分荷载转换为支护结构的位移协调。当支撑全部失效后,支护结构整体刚度降低,支护体系变为悬臂排桩支护,支护桩位移、弯矩及坑外土体沉降量较支撑全部失效前明显增大;桩后局部土体发生渗漏时,土体迅速垮塌流进坑底形成土堆,同时坑外产生大范围的塌陷区,对周边环境及施工影响较大。
2023,34(5):190-197.[
摘要
](
43
)[
PDF
](
44
)
基于GAMLSS-GLO及随机森林算法的土石坝渗流监测模型
赵明哲
1
, 樊 牧
1
, 沈立锋
1
, 赵培双
1
, 马 俊
1
, 唐小松
1
, 罗 航
1
, 宋博旭
1
, 聂兵兵
2
根据土石坝渗流原型观测,厘清水位、降水等因素的影响,模拟大坝渗流的真实状态,合理评估其渗流监测结果,是土石坝安全监控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基于此,根据数理统计原理,采用随机森林算法构建无降水条件下渗流量与上下游水位的回归模型;考虑渗流量受前期累积降水的综合影响,引入广义可加模型(GAMLSS-GLO),模拟降水影响下土石坝渗流监测值的波动区间,并将其与渗流-水位回归模型叠加,预测土石坝渗流监测的可靠区间;最后,将该方法应用于糯扎渡心墙堆石坝的渗流监测。结果表明:所提模型方法对渗流的水位、降水响应表现出良好的适用性,显著提高了渗流模拟预测质量。同时求解了渗流量置信区间,有利于土石坝的运行工况判断及安全监控。
2023,34(5):198-206.[
摘要
](
62
)[
PDF
](
43
)
微灌系统泵前无压网式过滤器过滤效率研究
宗全利
1
, 刘贞姬
2
, 井河义
3
, 张明鸣
4
泵前无压过滤器可以有效解决传统泵后过滤器能耗高、压损大等问题,为更加准确和全面评价其过滤效果,以新疆地区常用的泵前网式过滤器为研究对象,分别在实验室和工程现场开展观测试验,并提出有效过滤效率概念,对过滤效率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过滤前含沙量越大,全沙平均过滤效率就会越大,但某一时刻全沙过滤效率并不一定随着过滤前含沙量的增大而变大,反映出过滤效率除了与泥沙含量有关外,还与滤网孔径大小、泥沙粒径大小和粒组组成等有很大关系;过滤前后细沙的粒组变化不明显,而粗沙变化明显,说明滤网主要对粒径大于网孔直径(本文为0.180 mm)的泥沙过滤有效;根据提出的有效过滤效率概念,计算得到粗沙和细沙平均有效过滤效率分别为95.5%和98.1%;随着粒组直径的增大,粒组的有效过滤效率也逐渐增大,说明同一种滤网在相同条件下对较大粒组的过滤效率要明显大于较小粒组,这充分证明了本文提出的有效过滤效率的合理性。研究结果可补充网式过滤器现有规范中缺乏过滤效率计算方法的不足,为更加准确和全面地评价过滤器的过滤效果提供计算依据。
2023,34(5):207-214.[
摘要
](
41
)[
PDF
](
42
)
华北平原不同种植模式作物耗水监测与特点分析
蒋柯南
1
, 龚道枝
1,2,3
, 李晓婕
1,2,3
, 毛丽丽
1,2,3
, 韩卫华
1
, 赵瑞平
1
, 陈 佩
1
为探究华北平原不同种植模式的作物耗水与生产能力以评价其缓解地下水超采的潜力,于2021—2022年在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市顺义试验站进行了冬小麦-夏玉米、冬小麦-夏大豆和冬小麦-夏休闲3种种植模式的对比试验。利用大型称重式蒸渗仪监测各种植模式的蒸散、土壤储水和渗漏,使用FAO-56推荐的双作物系数法估算不同种植模式的蒸散量,同时分析了估算效果和蒸散与环境的响应特征,并比较不同种植模式的水分利用效率和产量、效益的相对关系。结果表明:3种种植模式的实测蒸散量与净辐射呈指数函数关系、与气温呈二次函数关系、与水汽压差呈线性函数关系,可以使用双作物系数法或非线性拟合公式较好地估算不同种植模式的蒸散量;冬小麦-夏玉米种植模式的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最高,耗水量也最高,地下水净消耗量为197.52 mm,而冬小麦-夏休闲模式净地下水消耗量最小,比冬小麦-夏玉米模式低72.28%。未来需要结合华北平原不同区域可利用和开采的地表水、地下水资源量和土壤储水能力以及作物耗水量优化作物种植模式,以达到地下水的采补平衡。
2023,34(5):215-224.[
摘要
](
60
)[
PDF
](
55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单位: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主 编:
蔡焕杰
副主编:
左其亭 胡笑涛 孙世坤
执行主编:
徐秋宁
地 址:
陕西杨凌渭惠路23号水科所校区
邮 编:
712100
电 话:
029-87082126
E_mail:
szysgc@nwafu.edu.cn
广告许可证
6104031000008
标准刊号:
ISSN 1672-643X
CN 61-1413/TV
水利学报
万方
中国水利学会
中国知网
北京勤云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