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2024年被中国情报信息研究所评价中心评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 2019-2024年连续三届被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核心库)收录
▶ 2021、2023年入编北京大学图书馆《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 2020-2024连续四年入选《科技期刊世界影响力指数(WJCI)报告》
首页
期刊简介
编委会
投稿须知
投稿指南
留言板
电子书
过刊浏览
过刊浏览
1990-2010年过刊请从知网查询
联系我们
期刊订阅
English
学术承诺书
著作权使用声明
corelDRAW X4
论文修改细则
参考文献模板
论文模板
投稿指南
投稿论文审查表
点击
引用
下载
1
“生态水文学”学科发展和研究方法概述
2
基于熵值和模糊贴近度的区域水资源承载力评价
3
高地应力区层状围岩斜竖井施工爆破数值模拟
4
陕北地区年降水量频率分布参数估算研究
5
HEC-HMS模型次洪模拟的参数敏感性分析及应用
6
两种不同时间序列模型在地下水动态变化预测中的比较研究
7
黄河小北干流河段揭河底规律分析
8
活性炭为载体的好氧颗粒污泥培养及性能研究
9
基于GIS的干旱区分布式产汇流过程模拟系统的研建
10
半干旱半荒漠地区沙柳周边土壤水分分布规律研究
11
基于SPOT-VGT数据的洞庭湖水体面积变化分析
12
干旱区高盐度潜水蒸发试验研究
13
城市水资源需求量变化趋势预测模型及应用
14
污泥制取脱氮除磷材料的配比试验研究
15
基于GIS和SWMM模型的城市暴雨积水模拟
1
城市化建设带来的水问题及解决...
2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渭河流域水环...
3
全球气候变化对中国淡水资源及...
4
基于模糊分析法的水资源承载力...
5
中国水资源现状分析与可持续发...
6
基于熵权的灰色关联分析模型及...
7
气象、水文干旱指数计算方法研...
8
城市用水量预测方法及应用比较...
9
改进密切值法在水环境质量评价...
10
汉江上游流域水文特性分析
11
石羊河流域水资源利用与节水农...
12
生态河流缓冲带构建技术初探
13
我国非点源污染研究中输出系数...
14
改进的SCS模型在流域径流模...
15
陕西水旱灾害探讨
1
循环荷载作用下土的动力特性及隧道工后沉降分析(7983)
2
基于GIS和SWMM模型的城市暴雨积水模拟(6927)
3
GIS及SWMM模型在防洪保护区内涝模拟中的应用(5759)
4
新安江上游生态系统产水服务及价值(5183)
5
TDR法、干烧法及烘干法测定土壤含水量的比较研究(2977)
6
高地应力区层状围岩斜竖井施工爆破数值模拟(2936)
7
Arc Hydro模型在流域水文特征提取中的应用——以蓟县沙河流域为例(2855)
8
基于水位/流量反推法的资料匮乏地区临界雨量研究(2725)
9
“生态水文学”学科发展和研究方法概述(2676)
10
仿真流域的总氮模拟——SPARROW模型应用方法研究(2615)
11
基于ABAQUS的边坡降雨入渗边界的开发及其验证(2490)
12
基于Morris的SWMM水质参数灵敏度分析与应用(2462)
13
基于GIS的干旱区分布式产汇流过程模拟系统的研建(2443)
14
InVEST模型在石羊河流域生态系统水源供给中的应用前景与方法(2432)
15
强夯作用下土体动力特性的数值模拟(2404)
文章编号
中文标题
英文标题
作者英文名
作者中文名
单位中文名
单位英文名
中文关键词
英文关键词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基金项目
从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2020
2021
2022
2023
2024
2025
到
2025
2024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高级搜索
热烈庆祝我刊入选中国高校“百佳科技期刊”
征稿启事
庆祝我刊连续两届入编《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国内外第一部《人水关系学》专著正式出版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再创佳绩,入选陕西省精品期刊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连续三届被CSCD收录为核心库来源期刊
弘扬科学家精神专题宣传
热烈庆祝我刊入选《世界科技期刊影响力指数(WJCI)报告》2020科技版
2025年第36卷第2期目录 刊出日期:2025年04月
全选
|
取消全选
|
合并选中摘要
新疆农业节水与水资源高效利用的对策与建议
尹飞虎
1,2
, 张富仓
1,2
2025,36(2):1-8.[
摘要
](
34
)[
PDF
](
2
)
保定市湿地退化空间分布特征及预测分析
鲁春辉
1
, 荣树杰
2
, 杨 杰
1
, 谢一凡
2
, 叶 逾
2
, 沈城吉
3
, 徐 腾
2
, 南统超
4
2025,36(2):9-18.[
摘要
](
27
)[
PDF
](
1
)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鄱阳湖流域地下水潜力分区研究
杨 美
1,2,3
, 李云良
1,3
, 邢子康
1,3
, 储小东
4
, 陈 静
5,6
2025,36(2):19-28.[
摘要
](
18
)[
PDF
](
)
MSWEP降水产品对中国大陆沿海区域极端降水模拟的评估及校正
李江夏
1,2
, 任宁丹
1
, 邓志远
1
2025,36(2):29-39.[
摘要
](
14
)[
PDF
](
)
长江源区蓝绿水对气候暖湿化和植被绿化的响应
朱萌宇
1
, 倪福全
1
, 邓 玉
1
, 任化准
2
, 王宇轩
1
, 吴明炎
1
, 岳紫莹
1
, 江 楠
1
, 文 玮
1
2025,36(2):40-48.[
摘要
](
14
)[
PDF
](
)
水利现代化背景下准噶尔内流区人水关系时空演变研究
苏绕绕
1,2
, 潘 威
3
2025,36(2):49-56.[
摘要
](
16
)[
PDF
](
)
渭河干流陕西段沿岸碳汇生态服务供需格局时空差异
白皓冉
1,2
, 李怀恩
1,2
, 成 波
1,2
, 成文娟
1,2
, 段清之
1,2
, 闫丹丹
1,2
2025,36(2):57-65.[
摘要
](
16
)[
PDF
](
)
基于超效率SBM模型和Malmquist生产率指数的河北省微咸水资源利用效率评价
杨 飒
1
, 刘宏权
1
, 魏丽贤
2
, 明 宇
1
, 潘增辉
1
2025,36(2):66-75.[
摘要
](
17
)[
PDF
](
)
1956—2022年东江源区降雨变化特征及未来变化趋势分析
曾金凤
1
, 胡冬贵
1
, 刘祖文
2
, 谢水石
1
, 徐晓娟
1
, 张 军
3
, 刘星根
3
2025,36(2):76-83.[
摘要
](
17
)[
PDF
](
)
强潮急流跨海桥梁基础局部冲刷研究
李有为
1,2,3,4,5
, 肖苡辀
1,2,3,4,5
2025,36(2):84-92.[
摘要
](
16
)[
PDF
](
1
)
竖缝式鱼道主流蜿蜒度对草鱼上溯行为的影响研究
石 凯
1,2
, 孙双科
1,2
, 柳松涛
2
, 李广宁
2
, 郑铁刚
2
, 柳海涛
2
2025,36(2):93-100.[
摘要
](
21
)[
PDF
](
)
深孔近壁紊流发展对闸孔过流能力的影响
阮艳平, 邱 勇, 马德坡, 季伦永, 孔德鑫
2025,36(2):101-108.[
摘要
](
17
)[
PDF
](
)
基于XCT图像的铁尾矿混凝土孔结构特征与强度量化模型
李 薇
1
, 范明辉
1
, 李润阳
1
, 刘政浩
1
, 任文渊
1
, 罗 滔
1,2
2025,36(2):109-117.[
摘要
](
20
)[
PDF
](
1
)
基于格子Boltzmann法的柱群布置对污染物分布影响研究
夏鹏飞
1
, 杜海川
2
, 杜 璇
1
, 曹德生
3
2025,36(2):118-124.[
摘要
](
22
)[
PDF
](
)
平面闸门动水闭门的数值模拟研究
赵 伟
1
, 蔡 伟
1
, 易 伟
2
2025,36(2):125-133.[
摘要
](
19
)[
PDF
](
)
地震作用下土石坝单元失效概率研究
李 泽
1
, 陆志明
1
, 张小艳
2
, 彭 普
3
, 郭 兴
4
2025,36(2):134-143.[
摘要
](
25
)[
PDF
](
1
)
新疆某高水头抽蓄电站地应力综合测量及应力场反演分析
蒋 健
1
, 董志宏
1,2
, 周春华
2
, 罗 笙
2
, 王 斌
2
2025,36(2):144-152.[
摘要
](
19
)[
PDF
](
)
不积雨条件下黄土水分入渗特征及其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
雷 磊
1,2
, 王晓东
3
, 魏小龙
2
, 刘子瑞
1
, 陈青云
2
, 白旭龙
3
, 田堪良
3
2025,36(2):153-160.[
摘要
](
13
)[
PDF
](
)
基于地下水水位阈值调控下的灌溉制度优化研究
白梦婷, 李发文
2025,36(2):161-170.[
摘要
](
16
)[
PDF
](
)
长江经济带农业用水强度时空演变及反弹效应研究
覃朝晖
1
, 潘 铮
1
, 丁志国
2
, 田红宇
1
2025,36(2):171-180.[
摘要
](
18
)[
PDF
](
)
节水灌溉条件下微生物菌肥对盐碱地土壤健康及向日葵生长的影响
轩晓博
1,2
, 乔明叶
1,2
, 石 畅
1,2
, 鲍珊珊
1,2
, 封 硕
1,2
, 赵文靖
1,2
2025,36(2):181-190.[
摘要
](
21
)[
PDF
](
)
淮北平原复合农业干旱和高温事件的特征变化——以蚌埠站为例
黄禹鑫
1,3
, 朱永华
1,2,3
, 王启猛
1,5
, 吕海深
1,3
, 陆 玟
1,3
, 王怡宁
1,4
, 朱嘉琪
3
, 孙千桢
1,3
2025,36(2):191-199.[
摘要
](
16
)[
PDF
](
)
气候变化下宁夏中南部马铃薯不同生育期干旱特征及驱动因素分析
叶 平
1
, 梁生蕃
1
, 朱永宁
2
, 李福生
2
, 葛 静
3
, 冯东溥
4
2025,36(2):200-206.[
摘要
](
17
)[
PDF
](
)
基于多头LSTM模型的南疆枣树土壤墒情预测
杨轶航
1,2,3,4
, 吕德生
1,2,3,4
, 刘宁宁
1,2,3,4
, 王振华
1,2,3,4
,李 淼
1,2,3,4
, 张金珠
1,2,3,4
, 王东旺
1,2,3,4
2025,36(2):207-217.[
摘要
](
25
)[
PDF
](
3
)
河北坝上地区集雨储水替代地下水灌溉大棚作物的供水系统选配
孙萌萌, 张继宗, 张立峰, 李会彬
2025,36(2):218-228.[
摘要
](
12
)[
PDF
](
)
新疆农业节水与水资源高效利用的对策与建议
尹飞虎
1,2
, 张富仓
1,2
新疆是中国西北地区的重要粮棉果农业产区,而干旱缺水、土壤盐碱化及水资源时空分布极不均衡等问题,严重制约了新疆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加强农业节水与水资源高效利用,对保障新疆农业生产、维护生态安全以及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从新疆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现状、农业节水现状与发展、当前存在的问题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并结合新时期国家对新疆农业发展的新定位和要求,提出了实施平原水库功能改造、减蒸降损工程、农田降盐节水工程、推动咸水资源化利用、发展生物节水技术、加强“四化”现代灌区建设、推进综合节水集成发展、建立健全农业节水服务体系等对策与建议,旨在为新疆现代节水农业与水资源高效利用及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2025,36(2):1-8.[
摘要
](
34
)[
PDF
](
2
)
保定市湿地退化空间分布特征及预测分析
鲁春辉
1
, 荣树杰
2
, 杨 杰
1
, 谢一凡
2
, 叶 逾
2
, 沈城吉
3
, 徐 腾
2
, 南统超
4
华北平原地下水的大面积超采,导致该地区发生湿地退化的生态环境地质灾害。以保定市为研究区,基于2000、2005、2010、2015、2020年的土地利用数据,利用GIS技术对研究区的湿地分布与变化情况进行分析,探明研究区部分区域存在湿地退化现象,进一步采用Python语言构建马尔科夫模型,分别模拟自然演化情景、超采加剧情景、自然补给情景下2025年研究区湿地的演变趋势,并根据演变趋势进行相应预测分析。结果表明:2000—2010年研究区湿地总面积呈现减少趋势,湿地退化现象严重;2010—2020年湿地总面积开始增加,研究区的湿地退化现象得以缓解。与2020年相比,2025年研究区自然演化情景下湿地面积增加16.23 km
2
,但在安新县、阜平县、曲阳县和唐县的退化现象仍较为严重;超采加剧情景下湿地面积减少13.94 km
2
,开采点周围区域发生显著的湿地退化现象;自然补给情景下湿地面积将随着降雨等级的提高分别增加21.68、27.32、32.82 km
2
,湿地退化现象的缓解程度也随之不断增强。本研究结果对湿地保护与管理以及地下水超采的治理管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025,36(2):9-18.[
摘要
](
27
)[
PDF
](
1
)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鄱阳湖流域地下水潜力分区研究
杨 美
1,2,3
, 李云良
1,3
, 邢子康
1,3
, 储小东
4
, 陈 静
5,6
地下水是极端干旱气候条件下的重要隐藏水源和水资源储备,近年来鄱阳湖流域极端干旱事件频发,为了从空间上探明鄱阳湖流域地下水潜力,结合地理信息系统和层次分析法,识别和绘制鄱阳湖流域地下水潜力区域。选取含水层岩性、地貌、土壤类型、土地利用/覆盖、河网密度、曲率、粗糙度、地形湿度指数、地形位置指数、年降水量、坡度共计11个影响因素作为衡量地下水潜力的指标。结果表明:含水层岩性、地貌、土壤类型和土地利用/覆盖对地下水潜力影响权重合计达0.5;鄱阳湖流域地下水潜力非常好、较好、中等、较差和非常差的区域面积分别占12.1%、26.0%、34.2%、18.7%和9.0%,地下水潜力较好和非常好的区域主要分布在鄱阳湖区洲滩以及河流周边漫滩。验证结果显示,ROC曲线的
I
AUC
值为0.755,即预测结果良好,所得地下水潜力分区结果可靠。研究结果明晰了鄱阳湖集水区的整体地下水潜力,可为干旱时期地下水源地选择及地下水资源管理调控提供科学参考,进一步丰富了鄱阳湖流域地下水研究的理论框架与实践应用。
2025,36(2):19-28.[
摘要
](
18
)[
PDF
](
)
MSWEP降水产品对中国大陆沿海区域极端降水模拟的评估及校正
李江夏
1,2
, 任宁丹
1
, 邓志远
1
基于1979—2020年中国大陆沿海区域96个气象站点降水观测资料,详细评估了MSWEP高分辨率网格化降水产品在中国大陆沿海区域对极端降水的模拟精度。采用Cressman逐步订正法校正MSWEP,分析搜索半径
R
对校正结果的敏感性,并评估校正后的MSWEP对实际降水的模拟能力。研究表明:MSWEP降水产品对中国大陆沿海区域的日降水量整体上存在低估现象,北方省份精度略优于南方省份,在极端降水时期存在显著低估;在台风暴雨期间整体数据误差较大,且降水量越大,其低估现象越明显;在搜索半径
R
的敏感性分析中,最优的搜索半径为2.0°,且以校正3次最佳;校正后的MSWEP对降水的模拟能力整体增强,显著提高了极端暴雨的模拟精度。研究成果可为我国沿海地区降水相关研究提供数据支撑,对沿海省份防灾减灾工作提供参考。
2025,36(2):29-39.[
摘要
](
14
)[
PDF
](
)
长江源区蓝绿水对气候暖湿化和植被绿化的响应
朱萌宇
1
, 倪福全
1
, 邓 玉
1
, 任化准
2
, 王宇轩
1
, 吴明炎
1
, 岳紫莹
1
, 江 楠
1
, 文 玮
1
长江源区位于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敏感区域。该地区的蓝、绿水的变化对整个长江流域的水资源管理和可持续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为探究长江源区蓝、绿水如何响应气候暖湿化和土地利用植被绿化的时空变化,构建了适用于该流域的水土评估工具SWAT模型,设置了考虑气候暖湿化和植被绿化的4种组合情景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从1981—2020年长江源区的降水量和平均气温均呈现出显著的增加趋势;在1990—2020年间,有7 842.7 km
2
的未利用地转化为草地,同时叶面积指数(
LAI
)虽呈现增加趋势,但并不显著;随着气候暖湿化及植被绿化的推进,流域内的蓝、绿水均呈增加趋势;在蓝、绿水变化中,气候暖湿化起着主导作用,其对蓝水和绿水变化的影响贡献率分别为70.24%和96.28%;暖湿化的气候不仅促进了植被的绿化,也间接推动了流域内蓝、绿水的增加,而植被绿化加速了蓝水向绿水的转化过程,表明植被覆盖度的提高有助于改善流域内的水资源分布。
2025,36(2):40-48.[
摘要
](
14
)[
PDF
](
)
水利现代化背景下准噶尔内流区人水关系时空演变研究
苏绕绕
1,2
, 潘 威
3
基于多源数据与方法,研究了1900s—2010s准噶尔盆地内流区的人水关系。结果表明:聚落密度和水系密度高值区共同向北扩展,空间格局表现出阶段性的集聚减弱-增强-减弱的波动过程;各流域水系和聚落密度在时空分布上的演变普遍存在显著差异;受水利现代化建设的影响,水系与聚落密度之间的相关性在1960s显著增强,并且削弱了聚落与水系各自在自然驱动过程中的时序关联性,同期水系与聚落的关系在空间维度上表现为集聚增强和规模化的协同演变;水利现代化对绿洲水文系统产生了作用,在绿洲和流域尺度上影响了水系与聚落的空间分布及其相互关系;1950s—1960s的水利现代化建设对聚落和水系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它对水文系统和过程的改变也影响了水文生态和人居环境,这需要在绿洲生态建设中予以关注。
2025,36(2):49-56.[
摘要
](
16
)[
PDF
](
)
渭河干流陕西段沿岸碳汇生态服务供需格局时空差异
白皓冉
1,2
, 李怀恩
1,2
, 成 波
1,2
, 成文娟
1,2
, 段清之
1,2
, 闫丹丹
1,2
基于InVEST模型中的碳储量模块以及ArcGIS等软件工具,针对渭河干流陕西段沿岸的22个区(县),利用2010、2015、2020年的土地利用数据、地区碳库数据以及碳排放数据,以区(县)为最小单元,分析了研究区内生态系统服务碳汇项在地区间的供需匹配及其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研究期内,碳汇服务供给总量由2010年的2 466.14万t减少至2020年的2 380.44万t,需求总量由2010年的1 898.81万t增长至2020年2 907.65万t,导致研究区碳汇服务格局出现明显的时空错配现象;2020年单位面积固碳量较2010年减少了44.49 t/km
2
、单位面积碳排量增加了523.76 t/km
2
,进一步加剧了碳汇服务的供需失衡;碳汇服务赤字区域呈扩散趋势,特别是在中部城市群中出现明显的赤字化倾向,意味着地区的碳排放量超过了其碳汇能力,形成了碳赤字。研究成果对于加强区域生态发展规划、优化协调地区资源配置、开展碳补偿工作等具有重要意义。
2025,36(2):57-65.[
摘要
](
16
)[
PDF
](
)
基于超效率SBM模型和Malmquist生产率指数的河北省微咸水资源利用效率评价
杨 飒
1
, 刘宏权
1
, 魏丽贤
2
, 明 宇
1
, 潘增辉
1
微咸水作为一种非常规水资源,其有效利用可以显著缓解水资源的供需矛盾。探究微咸水资源利用效率对于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基于超效率SBM模型和Malmquist生产率指数,将微咸水在农业、工业和生活中的用水量以及微咸水单方水成本作为投入指标,微咸水替代淡水的占比、微咸水灌溉作物产量变化、农业灌溉面积增加值以及微咸水工业增加值作为产出指标,通过静态和动态两个方面的测度分析,对2012—2022年间河北省微咸水资源的利用效率进行了全面评估。结果表明:2012—2022年间,河北省微咸水资源的整体利用效率平均值为0.575,效率较高的微咸水利用地区主要集中在中部和东北部的沧州市和邢台市,其中,黄骅市的综合效率最高,而永清县的综合效率最低;近年来,河北省微咸水资源利用的全要素生产率指数为1.115,整体呈波动上升趋势,其中技术进步对其影响较大,而效率变动的驱动作用次之。尽管河北省微咸水资源的整体利用效率较低,但仍存在显著的提升空间和潜力。此外,技术进步在提高微咸水资源利用效率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未来需持续增强河北省在微咸水利用领域的科技创新与研发投入,并优化资源配置,以进一步提升全要素生产率。
2025,36(2):66-75.[
摘要
](
17
)[
PDF
](
)
1956—2022年东江源区降雨变化特征及未来变化趋势分析
曾金凤
1
, 胡冬贵
1
, 刘祖文
2
, 谢水石
1
, 徐晓娟
1
, 张 军
3
, 刘星根
3
东江作为粤港澳大湾区供水安全的关键部分,研究其源头区域降雨的变化及未来趋势对有效开发和利用东江水资源至关重要。基于1956—2022年间24个气象站的数据,采用Mann-Kendall突变检测和小波分析探讨了降雨变化特性,并结合Hurst系数预测了未来降雨趋势。结果表明:降雨的枯汛比例约为3∶7,集中度介于0.12~0.60之间,且5月为降雨高峰期;1956—2022年,降雨的年内分布趋于分散;寻乌水的降雨高峰期提前了4 d,而定南水则提前了11 d;年际变化方面,寻乌水和定南水的年降雨量分别平均每年增加0.74和0.86 mm,主周期为16 a,预计未来数年仍处于降雨量较低的周期;降雨Hurst系数
h
大于0.5,且相关函数
C(t)
接近0,表明降雨具有持续性且变化较小;东江源头降雨集中期提前,年内分布趋于平缓,同时最近的年降雨量处于较低水平周期。建议强化对汛前强降雨引发山洪灾害的预防措施,并合理调配汛期后中小水库的水资源,以提高秋冬季农业灌溉及居民用水的安全性,从而更好地适应气候变化下东江源头地区降雨模式的变化。
2025,36(2):76-83.[
摘要
](
17
)[
PDF
](
)
强潮急流跨海桥梁基础局部冲刷研究
李有为
1,2,3,4,5
, 肖苡辀
1,2,3,4,5
跨海桥梁基础冲刷问题极为复杂,探究各个建设阶段中的床面冲刷情况,对于预防桥梁由于冲刷造成的损坏至关重要。以杭州湾跨海铁路大桥(在建)南航道桥主墩基础为例,针对桩基施工与承台施工的不同阶段,通过物理模型试验、数值模拟及现场原位测量3种手段进行桥梁基础局部冲刷的研究,分析了各阶段的冲刷特性和水力特性。结果表明:物理模型试验和数值模拟的结果与实测测量数据基本吻合;桩基施工阶段期间,粉砂层已被冲刷掉,当前泥面主要由更难以被冲刷的淤泥质土构成;在大桥基础冲刷过程中,70%的冲刷深度出现在冲刷初期的30%时间内;围堰减小了床面切应力的整体变化范围,降低了周边水流流速,并在迎水面和背水面形成了淤积区;围堰安装后,预测将进一步冲刷4 m,使冲刷深度和范围增加约30%,这将超出桩基设计的冲刷深度,影响其承载能力,需采取预防或保护措施以免受进一步冲刷。研究成果可为类似跨海大桥的设计、建设和运营管理等方面提供参考。
2025,36(2):84-92.[
摘要
](
16
)[
PDF
](
1
)
竖缝式鱼道主流蜿蜒度对草鱼上溯行为的影响研究
石 凯
1,2
, 孙双科
1,2
, 柳松涛
2
, 李广宁
2
, 郑铁刚
2
, 柳海涛
2
竖缝式鱼道是一种国内外广泛应用的鱼道类型,其高效运行依赖于良好的池室水力特性。利用数值模拟方法,依据池室主流居中及回流区对称分布的原则,选择了3种不同主流蜿蜒度的竖缝式鱼道池室布置方案,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物理模型;以草鱼作为试验对象进行了对比试验,分析了它们在3种方案中的上溯表现;结合水力学指标与草鱼上溯数据,提出了推荐的竖缝式鱼道池室主流蜿蜒度。结果表明:随着主流蜿蜒度的增大,主流覆盖范围扩大,最大主流强度随路径长度而减弱的程度加剧,同时竖缝断面的流速梯度亦增大,但主流流速和竖缝流速均有所降低;当使用草鱼作为评判标准时,方案Ⅱ表现出最佳性能,草鱼的上溯轨迹更为集中且过程连贯,摆尾次数较少,耗时较短,成功率最高,因此,推荐方案Ⅱ为最优的池室布局设计。研究成果将有助于指导实际竖缝式鱼道项目的水力设计工作。
2025,36(2):93-100.[
摘要
](
21
)[
PDF
](
)
深孔近壁紊流发展对闸孔过流能力的影响
阮艳平, 邱 勇, 马德坡, 季伦永, 孔德鑫高水头水利枢纽中深式泄水孔的泄流能力对工程安全性具有直接影响。采用RNG
k-ε
湍流模型模拟了深孔弧形闸门全开(1.20 m)状态下闸前水流的紊动特性。结果表明:随着作用水头的增加,近壁区域水流速度梯度增大,近壁紊流层厚度相应增加,紊流时均切应力也随之增大,导致水流紊乱程度加剧和能量耗散显著增加。具体而言,当作用水头从12.5 m增加到52.5 m时,闸前近壁紊流层的最大厚度增加了67%,最大切应力增加了4.57倍,最大紊动强度增加了89%,而紊流动能耗损则增加了5.50倍。过闸水流在上述紊动特性的综合影响下,其流量系数随作用水头的上升先增大后减小(由0.915增至0.931后又下降至0.930)。在作用水头为42.5 m时,表征闸孔过流能力的流量系数达到最大值。然而,随着作用水头继续增加,尽管闸孔过流量继续增大,但增幅持续减小,表明闸孔超泄能力进一步下降。因此,随着作用水头的增加,深孔近壁紊流层厚度增加(有效过流面积减少),紊动强度加大,导致闸前水流的能量耗散增加,从而使流量系数的增长率减小甚至出现负增长,在深孔泄流能力计算中应考虑这一因素。
2025,36(2):101-108.[
摘要
](
17
)[
PDF
](
)
基于XCT图像的铁尾矿混凝土孔结构特征与强度量化模型
李 薇
1
, 范明辉
1
, 李润阳
1
, 刘政浩
1
, 任文渊
1
, 罗 滔
1,2
随着水利工程建设的发展,混凝土用量逐年递增,而混凝土的孔结构对力学性能有重要影响。基于X射线计算机断层扫描图像,从孔隙率、孔隙位置分布和尺寸分布等多角度分析了铁尾矿掺量对混凝土孔隙结构特征的影响规律。通过灰色关联分析与回归分析,将孔隙划分为多害孔和少害孔,建立了铁尾矿混凝土强度与多害孔隙率、少害孔隙率间的线性量化模型。结果表明:随着铁尾矿掺量的增大,混凝土三维孔隙率与平均孔径呈现逐渐减小的趋势;在不同掺量下,试件边缘区域的孔隙数量多于中心区域,混凝土内部孔隙分布不均匀,且在150~550 μm尺寸范围内的孔隙最为常见;对于抗压强度和劈裂抗拉强度,多害孔与少害孔的表面积界限分别为70和30 mm
2
;构建的强度-孔结构量化模型综合考虑了孔隙率与孔径分布因素,经验证其效果良好,能有效预测混凝土强度变化趋势。
2025,36(2):109-117.[
摘要
](
20
)[
PDF
](
1
)
基于格子Boltzmann法的柱群布置对污染物分布影响研究
夏鹏飞
1
, 杜海川
2
, 杜 璇
1
, 曹德生
3
在河流、渠道和湖泊等浅水流环境中,污染物的输运现象广泛存在。为了保护水生态环境,研究污染物在这些环境中的分布规律具有重要意义。采用基于D2Q16模型的格子Boltzmann方法(LBM)模拟浅水流动,并利用D2Q5模型对污染物扩散过程进行模拟,探讨了圆柱群不同间距比、不同布置形式以及水流流速对柱后污染物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圆柱间距比对于柱后污染物浓度分布的影响较大,当进口流速一定时,随着圆柱间距比的增大,柱后各横断面的污染物分布更加集中,当圆柱间距比
L/D
为1.0时,各横断面的污染物浓度极值均大于其他圆柱间距比下的污染物浓度极值;当圆柱间距比一定时,随着进口流速的增大,柱后各断面污染物浓度的极值总体上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柱群布置形式对于柱后污染物的分布影响较大,正方形布置形式相比于梅花形、梯形和菱形柱后同位置横断面的污染物浓度更小。
2025,36(2):118-124.[
摘要
](
22
)[
PDF
](
)
平面闸门动水闭门的数值模拟研究
赵 伟
1
, 蔡 伟
1
, 易 伟
2
为了深入研究潜孔式平面闸门在流固耦合作用下的动水闭门过程,选取了某水电站进水口平面闸门作为研究对象,建立了详细的流体区域和闸门模型。通过使用ANSYS Fluent中的RNG
k-ε
湍流模型、VOF(流体体积)模型及动网格技术,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并将模拟结果与物理试验数据进行了对比,以分析平面闸门的受力及变形情况。结果表明:通过与物理模型试验中的测点压强和流场分布对比,验证了数值模拟技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在闸门关闭过程中,面板上的最大等效应力逐渐增大,尤其是在主横梁上翼缘靠近闸门中部的位置应力集中显著,而下翼缘由于几乎不受水压力影响,应力相对较小;平面闸门的整体最大位移集中在底缘处,并随着闸门关闭过程逐渐增大。
2025,36(2):125-133.[
摘要
](
19
)[
PDF
](
)
地震作用下土石坝单元失效概率研究
李 泽
1
, 陆志明
1
, 张小艳
2
, 彭 普
3
, 郭 兴
4
土石坝的失稳与众多随机参数相关,传统的稳定性分析方法通常忽略了库水位、土体抗剪强度和地震的随机性对土石坝的影响。为了全面分析土石坝的失效概率和破坏模式,以某抽水蓄能电站土石坝为对象,结合拟静力法、塑性极限分析法、有限元离散思想、随机规划理论和蒙特卡洛模拟法,提出了一种考虑土体抗剪强度参数变异性的土石坝可靠度分析新算法。基于单元失效概率理论,计算了坝体不同部位的失效概率,从而全面评估土石坝的可靠度。结果表明:对坝坡下游进行抗滑桩支护后,在正常蓄水位和地震工况下的土石坝失效概率分别降低了1.90%和17.56%,表明抗滑桩在地震作用下具有明显的加固效果;相较于传统方法(有限单元法和毕肖普法),新算法计算得到的安全系数平均相对误差仅为3.32%,且计算效率提高了98.31%,表明该算法能够精确、高效地预测土石坝的失效概率和失效区域,为工程设计和安全评估提供了可靠的工具。
2025,36(2):134-143.[
摘要
](
25
)[
PDF
](
1
)
新疆某高水头抽蓄电站地应力综合测量及应力场反演分析
蒋 健
1
, 董志宏
1,2
, 周春华
2
, 罗 笙
2
, 王 斌
2
精确的地应力实测数据以及精细化的数值反演分析对高水头抽水蓄能电站安全施工和高效运行至关重要。以新疆某处于复杂地质条件背景下的高水头抽蓄电站为依托,通过多种地应力测量方法(常规水压致裂法、三维水压致裂法及孔径变形法)进行综合测量,并结合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实现地应力场的反演重构,分析了该电站输水隧洞沿线关键部位围岩应力分布特征及抗劈裂能力。研究表明:3种地应力测量方法在三钻孔交汇处所测应力量值及方位大体一致,使3种方法得以相互印证,也提高了测试的精确度;基于综合实测地应力实现的数值反演模型所得计算值与同位实测值吻合度高,可供工程区进行大范围地应力场反演重构;输水隧洞沿线应力分布特征凸显了高水头抽蓄电站地应力场受地形及地质构造扰动大的特点,工程区围岩应力特征主要表现为
σ
H
>σ
z
>σ
h
,最大水平主应力方位角在NE40°~65°之间,与厂房轴线方向NE45°所呈角度较小,厂房轴线方位选定合理;基于最小主应力判别准则,输水隧洞沿线各关键部位抗劈裂安全系数最小可达1.53,均满足输水隧洞围岩抗劈裂条件。
2025,36(2):144-152.[
摘要
](
19
)[
PDF
](
)
不积雨条件下黄土水分入渗特征及其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
雷 磊
1,2
, 王晓东
3
, 魏小龙
2
, 刘子瑞
1
, 陈青云
2
, 白旭龙
3
, 田堪良
3
降雨入渗是诱发边坡失稳的重要因素,模拟降雨引发的不积雨入渗对于理解边坡失稳及滑坡等地质灾害至关重要。基于室内黄土土柱水分入渗试验,利用HYDRUS-1D软件模拟土壤水分入渗过程,并结合FLAC3D软件分析降雨入渗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HYDRUS-1D模型在不同深度的土壤含水率模拟值与实测值随时间变化趋势一致,评价指标
RMSE
值的范围为0.023~0.039 cm
3
/cm
3
,
NSE
值均在0.7以上,该模型具有较好的模拟效果,且土壤含水率随土层深度的变化表现出响应时间延长和变化幅度减小的特征;不积雨条件下土壤水分入渗的实测值与模拟值的湿润峰运移特征高度吻合,拟合相关系数达到0.997,模型对湿润峰运移时间和速率的模拟精度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逐步提高,并产生显著的水流滞后效应;FLAC3D模型分析表明,降雨入渗深度的增加导致边坡土体剪切带从坡脚向坡顶扩展,边坡逐渐失稳,安全系数从天然状态下的2.46减小至入渗深度为200 cm时的0.72,表明降雨入渗深度对边坡稳定性具有显著影响。研究结果为黄土边坡水分场变化和滑坡预测提供了重要依据,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预防边坡失稳地质灾害的发生。
2025,36(2):153-160.[
摘要
](
13
)[
PDF
](
)
基于地下水水位阈值调控下的灌溉制度优化研究
白梦婷, 李发文自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以来,华北平原的地下水水位逐渐回升。然而,现有的灌溉制度并未充分考虑地下水对作物生长的影响。因此,有必要开展关于地下水埋深对作物生长影响的研究。利用AquaCrop模型模拟了石津灌区夏玉米的生长过程,并通过设置不同地下水埋深情景(分别为0.5、1.0、1.5、1.8、2.0、2.5、3.0、3.5、4.0 m),探讨浅层地下水埋深对土壤水分及作物产量的影响。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确定地下水水位的最佳阈值,首次通过阈值调控优化灌溉制度。结果表明:当浅层地下水埋深为1.8~2.0 m时,最适宜于灌区夏玉米生长;当地下水埋深小于2.0 m时,玉米生长所需水分主要由地下水提供,无需额外灌溉,全区(石津灌区)可节约水资源约2.856亿m
3
;当地下水埋深在2.0~4.0 m时,枯水年在苗期和拔节期各需灌溉1次,平水年仅在苗期需灌溉1次,丰水年则无需灌溉,全区可节约水资源约0.816亿m
3
。研究成果可为灌区实现农业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技术支持。
2025,36(2):161-170.[
摘要
](
16
)[
PDF
](
)
长江经济带农业用水强度时空演变及反弹效应研究
覃朝晖
1
, 潘 铮
1
, 丁志国
2
, 田红宇
1
为了控制农业用水总量并提升农业用水效率,构建节水型社会,有必要科学分析农业用水强度的变化及其反弹效应。基于2004—2022年长江经济带省级面板数据,利用核密度函数对各省(市)农业用水强度的时空演变进行了分析,并依据农业用水反弹效应的标准,测算了农业用水反弹效应并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农业用水强度均值总体呈下降趋势,按地区划分,农业用水强度从低到高依次为上游地区、中游地区、下游地区;在空间上,长江经济带农业用水强度从最初的不均匀多波峰分布逐步转变为三波峰分布,各省(市)间的农业用水强度差异逐渐缩小;考虑农业技术进步等因素的影响,长江经济带各省(市)出现了较高程度的农业用水反弹现象,表明农业用水总量尚未得到有效控制。为此,应加快农业节水技术创新,开发和推广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通过政策引导和技术支持,降低农业用水反弹效应的程度,从而实现减量增效的目标。
2025,36(2):171-180.[
摘要
](
18
)[
PDF
](
)
节水灌溉条件下微生物菌肥对盐碱地土壤健康及向日葵生长的影响
轩晓博
1,2
, 乔明叶
1,2
, 石 畅
1,2
, 鲍珊珊
1,2
, 封 硕
1,2
, 赵文靖
1,2
为了探究节水灌溉条件下微生物菌肥改良盐碱地的效果,选取向日葵作为典型作物,在河套灌区进行了田间试验。试验设置了灌溉梯度(节水0、10%、20%)和ETS微生物菌肥(托马斯菌群和巴斯德菌群)施用梯度(0、3 000、4 500 kg/hm
2
),研究了不同节水灌溉条件下微生物菌肥配比对土壤理化性质、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向日葵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施用微生物菌肥(固体4 500 kg/hm
2
和液体180 L/hm
2
)条件下,与不节水处理相比,节水20%显著降低了土壤容重和pH值,并显著提高了土壤含水率、总孔隙度及有机质以及全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
P
<0.05);节水20%显著改善了向日葵的茎粗和产量(
P
<0.05),但对株高和盘径无显著影响(
P
>0.05);变形菌门、蓝细菌门、芽单胞菌门、放线菌门和酸杆菌门等是河套灌区盐碱土壤中的优势菌门,优势菌属包括
Chloroplast
和S0134_terrestrial_group等;土壤含水率与放线菌门呈显著负相关(
P
<0.05);土壤有机质与芽单胞菌门、浮霉菌门、S0134_terrestrial_group之间呈显著正相关(
P
<0.05),并与厚壁菌门呈显著负相关(
P
<0.05);土壤全氮与芽单胞菌门、酸杆菌门、绿弯菌门、黏球菌门、NB1-j、
Rokubacteriales
之间呈显著正相关(
P
<0.05)。在节水灌溉条件下施用微生物菌肥有利于向日葵对水肥的利用,并在节水和土壤改良方面表现出显著成效。
2025,36(2):181-190.[
摘要
](
21
)[
PDF
](
)
淮北平原复合农业干旱和高温事件的特征变化——以蚌埠站为例
黄禹鑫
1,3
, 朱永华
1,2,3
, 王启猛
1,5
, 吕海深
1,3
, 陆 玟
1,3
, 王怡宁
1,4
, 朱嘉琪
3
, 孙千桢
1,3
为了更精准地进行水资源调配并制定应对复合农业干旱和高温事件(CADHEs)风险的田间管理对策,需要明晰淮北平原冬小麦在抽穗-灌浆期、灌浆-成熟期以及夏玉米全生育期内CADHEs的特征趋势及潜在驱动因素。基于五道沟水文试验站从1986—2021年的日均温度和0~100 cm土层土壤含水率数据,使用标准化温度和土壤湿度指数来识别CADHEs,研究对比了气温突变年(1994年)前后CADHEs的发生频率、烈度以及最大连续天数的变化趋势,并通过Copula方法确定了CADHEs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结果表明:冬小麦灌浆-成熟期和夏玉米拔节-抽雄期CADHEs的发生频率最高,分别为13和23 d/a;这两个时期CADHEs的烈度最大,且存在较多极值,分别可达5.68和6.00;在这两个关键生长期内,出现连续5 d及以上CADHEs的频率最高,并呈现持续增加的趋势,最长连续天数分别达到了12 d和21 d;温度与土壤湿度之间的相关性变化是导致CADHEs增加的主要因素,其次是温度本身的变动。研究成果为更精确地进行水资源调配,以及制定有效的田间管理策略提供了科学依据,特别是对于如何调整灌溉制度和提升田间管理水平以应对CADHEs的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2025,36(2):191-199.[
摘要
](
16
)[
PDF
](
)
气候变化下宁夏中南部马铃薯不同生育期干旱特征及驱动因素分析
叶 平
1
, 梁生蕃
1
, 朱永宁
2
, 李福生
2
, 葛 静
3
, 冯东溥
4
干旱是影响宁夏中南部马铃薯种植业的关键气象灾害。然而,在气候变化背景下,各生育期干旱的时空特征及驱动因素仍未明确。基于1991—2020年间宁夏中南部8个气象站的数据,使用作物水分亏缺指数(
CWDI
)作为指标,通过Mann-Kendall检验探讨了不同生育期内气象因素和干旱强度的时间变化趋势,并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分析了干旱等级和频率的空间分布特征,同时采用通径分析识别干旱的主要驱动因素。结果表明:在多数站点,开花-收获期间降水量和作物需水量显著减少,而整个生育期内风速呈显著下降趋势;生育期内干旱强度由大到小依次为分枝-开花期、开花-收获期和出苗-分枝期,且2010s的干旱强度低于1990s和2000s;各生育期的干旱频率分别为26%~74%(出苗-分枝期)、48%~94%(开花-收获期)、76%~100%(分枝-开花期);空间上,干旱频率与等级自北向南递减,其中同心站干旱频率和等级最高,泾源站最低;对于
CWDI
的影响因素,在出苗-分枝期和分枝-开花期按重要性排序为降水>作物需水量>平均气温>日照时数>相对湿度>平均风速;而在开花-收获期则为降水>作物需水量>平均气温>相对湿度>平均风速。
2025,36(2):200-206.[
摘要
](
17
)[
PDF
](
)
基于多头LSTM模型的南疆枣树土壤墒情预测
杨轶航
1,2,3,4
, 吕德生
1,2,3,4
, 刘宁宁
1,2,3,4
, 王振华
1,2,3,4
,李 淼
1,2,3,4
, 张金珠
1,2,3,4
, 王东旺
1,2,3,4
在南疆枣业生产中,准确预测土壤墒情对于优化作物种植质量和制定灌溉计划至关重要。通过建立高精度的土壤墒情预测模型,为南疆枣树的灌溉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基于2021和2022年的全生育期枣树在20、40、60、80 cm土层的土壤墒情数据、气象数据以及灌溉水量等小时级数据集,采用长短期记忆神经网络(LSTM)模型对各土层土壤墒情进行多步预测。引入了由4个单一LSTM模型组成的多头LSTM模型,旨在扩大预测范围并提高预测精度,并采用
k
折交叉验证结合麻雀搜索算法(SSA)对每个单一LSTM模型进行超参数调优,以提升模型的泛化能力和准确性。对各单一模型的输出进行加权平均,获得最终的预测结果。结果表明:在4个土层墒情均值数据集上,多头LSTM模型对未来1、12、24、48 h的土壤墒情预测的决定系数(
R
2
)分别提升至0.951、0.932、0.870、0.815;多头LSTM模型可有效提升枣树土壤墒情的中长期预测精度,特别是在24和48 h的预测中,改进效果尤为明显,这为枣树的精细化灌溉管理提供了有力支持,可帮助农民更有效地利用水资源,减少浪费。
2025,36(2):207-217.[
摘要
](
25
)[
PDF
](
3
)
河北坝上地区集雨储水替代地下水灌溉大棚作物的供水系统选配
孙萌萌, 张继宗, 张立峰, 李会彬河北省坝上地区是京津冀地区的重要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区,但该地区的蔬菜、马铃薯等经济作物的灌溉用水主要为地下水,尤其是塑料大棚作物完全依赖地下水灌溉,导致了地下水资源的过度消耗以及生态环境退化问题。为了缓解这一问题,并响应国家关于“两区”建设和乡村振兴的需求,以河北省坝上地区的大棚芸豆生产为例,探讨了一种基于雨水集蓄利用系统的替代灌溉方案。采用了水量平衡原理并通过Python建模来评估不同类型的雨水集蓄利用系统(简易水库、镀锌板水库、玻璃钢水库)在不同地下水补灌量下的成本效益。结果表明:在80%保证率年份的分年度降水量情景下,以480 m
2
普通大棚芸豆全额地下水灌溉的成本作为参照,则棚膜集雨水源下的简易水库、镀锌板水库和玻璃钢水库的经济库容分别为14.4、9.7、4.8 m
3
,地下水替代率分别为76.4%、67.5%、48.8%,均存在弃用水量。该地区建设棚膜集雨-储水灌溉系统不仅具有较高的经济可行性,而且还能大幅替代地下水灌溉,减轻当地水资源压力。同时,将棚膜和其他径流面收集到的雨水重新注入地下水中,有助于维持地下水水位的稳定,达到生态高效的目的。
2025,36(2):218-228.[
摘要
](
12
)[
PDF
](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单位: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主 编:
蔡焕杰
副主编:
左其亭 胡笑涛 孙世坤
执行主编:
吴守军
地 址:
陕西杨凌西农路22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北校区
邮 编:
712100
电 话:
029-87082126
E_mail:
szysgc@nwafu.edu.cn
广告许可证
6104031000008
标准刊号:
ISSN 1672-643X
CN 61-1413/TV
水利学报
万方
中国水利学会
中国知网
北京勤云科技